佛圖網

標題: [尋找內心的名牌]台灣藝術家莊志輝作品 [打印本頁]

作者: 佛教精舍    時間: 2017-4-28 16:42
標題: [尋找內心的名牌]台灣藝術家莊志輝作品






台灣藝術家莊志輝及他的妻子楊素敏。
起初觀察台灣藝術家莊志輝的舉手投足,旋即感受到他散發出來那種自幼在澎湖漁村培養出來的濃厚生命氣息;可是後來仔細打量他的眼睛,卻又訝異於那裏有一層深邃而內斂的光芒,隱若透出此人對創作與內心的體悟,並誘惑著你進去陪他一同冥想,想關於宇宙和生命的種種真理。
和志輝結緣,始於年前香港佛光道場佛光緣美術館舉辦的「尋找內心的名牌」。這個世界巡迴展覽,從香港起步,然後是美國、法國,今年又會回到台灣。在他身旁的,是太太楊素敏。素敏既是經理人、策展人,更是志輝的賢內助和心靈伴侶。無論在香港首次見面,還是後來到新竹拜託志輝的工作室,二人都形影不離,令人羡慕得不得了。素敏對我們說,希望能在這趟旅程中,向全世界傳達他們對佛陀的感恩。「志輝一生都在運用藝術這最真純的媒介來向釋尊及其教法致謝,他的作品充滿對人性的哲理思考,若觀者能從中有所反思,那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功德。」
佛陀是最具創意的人
志輝憶述,最初他學畫,跟別人沒兩樣。在欣賞過大量世界名畫、閱讀藝術書籍後,他決定已經足夠了,此後要走遲於自己的路,「不落俗套,超越體制」。領悟到這點時,他才十七歲。這位現居新竹的畫家清楚向我們表明,一旦掌握了自己的性格,就代表找到了個人風格。事實上他自小便展露教人讚歎的美術天賦--十三歲獲得澎湖縣美展的水彩第二名,十四歲獲得台灣省工藝展首獎,十五歲時更榮膺澎湖縣優秀青年。
回想首次個人展覽,志輝笑言,原來不經不覺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他還記得,題目為「靈魂」,畫的是內心深處最缺陷的地方。可是當年批評的話語很多,讚美的很少。唯獨有一位參觀者,跑過來問他:「你怎樣可能畫到我最心坎處裏去?」然後開始掉眼淚。這段小插曲他到今天為止都不敢忘記,因為那成就了推動他保持創作初心的強大動力。古印度思想發展蓬勃,婆羅門教按道理起初是最興隆的;志輝反問為何佛教最後會獨當一面,甚至取而代之,影響千萬生命?「全在於創意二字。佛陀是最具創意的人,他把真理系統化、制度化,再創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來包含它。」當初他讀經,覺得經中無一處不具創意。這種創意,是建立在對生命真理的洞察上。「佛陀還是太子時,一出門就觀察到生、老、病、死,沒有創意的人是不會看見這些事情的,更不會聯想到要從中尋求覺悟。」自此他下定決心,要讓生活和創作結合,在奇思妙想的配合下,解讀生命中的種種美好處,繼而和大眾分享。

尋找屬於自己的「名牌」
志輝的作品,多以人生最基本的性格特質入手,點出人性無論身處哪個時空、地域,本質依舊一體如是。他愛以立體筆觸來呈現佛陀,尤其是將釋尊的面相繪成建築物風格。素敏表示這是因為我們除了認識佛的表相,更重要是能夠進入通達佛的精髓所在。一段階梯劃過佛陀的臉龐,代表他邀請我們進來看看他的內心。「佛說我們全都具足佛性,當你觀賞作品時,正正是跟自己不斷對話,探索自我,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這也是展覽背後的象徵意義。
主畫作「尋找內心的名牌」以九宮格的形式組合, 莊志輝笑言,這是為了巡迴時可以方便拆下來,組合起來時卻又是一幅大尺寸的作品。作品上木雕跟繪畫結合,立體得教人想衝上前觸碰一下。「每一個人站在它面前, 都會看到自己的內心。」 仔細一看,上面滿佈頂級名牌的商標--LV、Channel、Gucci??有趣的是,畫作左方有一個人坐著,頭頂上畫了蘋果公司(Apple Inc. )的商標,彷彿光環一樣。無獨有偶,上方也有一個人坐著,不過他是結跏趺坐,而且頭頂上那像光環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的地球。「前者是凡夫,後者是修行人(也就是覺者,亦是脫離了凡夫狀態的我們)。當我們還沒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時,我們的光環其實是來自外在的物質。兩者心量不同,證得的境界自然相去千里。修行人念念不忘眾生,他從對物慾的執著昇華到對精神的追尋。」素敏補充說。畫中到處都是連接上下左右的階梯,象徵我們尋尋覓覓,但最終必然要往上提升,方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畫作正中央佛的眼睛裏,其實藏著一面鏡子,無怪乎莊志輝會說,站在它前面,一定會看到內心。亦只有了解內心的本質,才能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的「名牌」。

學會謙卑的重要性
個人認為最具意趣的非志輝一系列既像水滴又像菩提葉的銅雕佛像莫屬,這是他感念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而創作的。志輝在雕刻時刻意捨去一般佛像應有的肌理,把它們塑造成更可喜可親的模樣,希望看的人能更簡單的心生平靜,感到截然不同的喜悅。「我個人喜愛佛像那樓梯形狀的腳,這實際上和佛陀所說的吻合--修行不是拿來講的,而是要腳踏實地去做。」其中寓意戒、定、慧的三尊像,當素敏聽到他要做這個的時候,她第一個反應是「好難喔!」本來是很抽象的意念,還要這麼小尺寸的模樣。後來志輝解釋,「戒」這尊像後面有一代表風吹的圖樣,是想把戒律借喻為風。「刮風的時候,會把垃圾及灰塵帶走,這些垃圾正如同我們眾生的習氣。看到這像,你立刻會聯想到要掃走心中的煩惱。」第二尊「定」如山--除了打坐時要不動如山,修行更應不為外間物事所牽動;第三尊「慧」則如日,佛陀的智慧猶如日光普照,發亮照射眾生,啟發我們的道心。諸如此類的象徵,足見藝術家的匠心巧思。
素敏承認還是有不少人對莊志輝作品中的反傳統思維提出質疑,主要是來自對現代化佛教藝術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說他們把佛矮化了!但正因為如此,才開啟了一道又一道他們和觀賞者對話、交流的大門。「我們會解釋,這並不是矮化佛陀,而是創作者想借此表達謙卑的意義。生命裏頭阻力只是阻力,有時看起來不圓滿的事情,也是在幫助我們成長。這不正正是佛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教導?」 像莊志輝這類超現實的作品,素敏相信即使畫家走了五十步,最終觀者還得要走五十步,方為共同歷經一遍完整體驗。她認為這跟佛陀當年說法的本懷相呼應--佛傳遞妙法,你也要主動接受、用在生活中,方為真正的學佛。「如同八萬四千法門在你面前飄過,你卻不願意向前趨一步去抓緊,豈不可惜?」





歡迎光臨 佛圖網 (https://www.photobuddha.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