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圖網

標題: 禅庙 [打印本頁]

作者: 佛教精舍    時間: 2016-1-22 10:19
標題: 禅庙
来源 | 极致设计


台中大里区的街道上,有一栋清水混泥土的建筑沉静、安然地立在其间。街道旁有一株几十年的老梅树,树后的院墙并不高,水流顺墙而下,形成一道帘幕。路人只要远远一望,就能看这栋优雅的现代建筑,它是一座寺庙。




菩萨寺,台中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的寺庙。没有斗拱,也没有歇山,就是一座清水混泥土的建筑。第一次看见,它直观的外表让人有一种安静的感动。与一般的或雄伟的或堂皇的佛教建筑相比,它去除了繁杂的掩饰甚至修饰,以简单内敛表达着自己的结构,或许也正因为这样才能除去尘世的三千烦恼丝。


“我们在意的不是建筑本身,我们在意的是自然、阳光、空气、水以及人如何使用这个空间,也就是生活。”这是菩萨寺的核心概念,层层心境之间,一切又都回归于生活。


一颗执着的心


“朝一座生命的山,走近山门,再给生命一次机会吧,依寻法印的足迹,在来去之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在真理之前,要记得谦卑自己,低头,从桃树下经过,每一步,如是关照缘起的生灭。”──菩萨寺



转个弯循着阶梯与光线的来处,登上半层楼到平台处敲钟,表达求道决心,转上二楼走进大殿听享佛法,接着上到三楼平台,回望红尘与自己的来时路,每个转折做一个决定,求道的心随着高度的提升越是坚决。


菩萨寺的厅堂简洁、自然。当你安静地坐在寺内,透过一整面的玻璃窗,可听风吹虫鸣,可观鸟飞叶落。此时,法师所说的无常为道,一切皆空,你都能切身体会到。



推开虚掩的院门,穿过一座石桥,莲叶浅窝其间,水静流而无声,两旁的黄栀与梅子树随风摆动,仿佛隔绝了都市的嘈杂。由此为始,便是「求道之路」。在菩萨寺设计的核心理念里,无论是回旋或是垂直动线的移动,皆诠释着求道过程里的心境。


依循着路的指引,菩萨寺的一楼是一个半户外空间,满足办公与接待等一般机能。一眼望去,其开放式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微风与光线透过树枝在空气中四处流动,每一次呼与吸的轮转,都让人内心平和。正是这种简单质朴的感受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某种联系。




转上二楼走进大殿听享佛法,接着上到三楼平台,回望红尘与自己的来时路。每一个转折做一个决定,都在诠释求道过程中的心境,高度越见提升,心意便益发坚决。



最为让人惊叹的是菩萨寺厅堂内木制的家具。木作工艺师缓慢而细致地将温润的木材作为人与混凝土结构的介质,室内空间才因此更为温暖柔和。一根一根细心手工旋入的地板钉子,平滑的隙缝,全都是匠人的体贴用心之作,如此专注执着正是佛法的生命体现。为传递佛法精神于人间道场,在时空背景俱足的条件下,建筑与佛的因缘,在此成就。




不完美才是最圆满

完美是世俗的评价,是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看法,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份执着与向往。民间有说,菩萨寺会是一座五百年的建筑,它就像一座有生命的山,屹立在地上。在人们眼里“菩萨寺”是完美的,它没有瑕疵。




可菩萨寺并不是完美的,在建造之初,只有一次浇筑机会,拆开时就是完成时。可在楼体出现了许多蜂窝状的孔洞。当时人们说好难看,快涂抹掩盖它。慧光法师却说,不需要,就让这个蜂窝成为蜂窝。后来,人们再来菩萨寺,会看到黄昏的余晖打到这些孔洞上,墙面看起来很有质感,大家又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它。


寺庙还有很多的不方便之处。比如挡在路中的树枝在下雨天里总是滴着水珠,打湿经过的人,总有人说要把它修剪掉。可为何我们不能先问一下自己,为何不能被雨淋?心为何不自在?有许多的不方便,是菩萨寺在最初就设想的一个心意。“正如生命,在每个当下只有一次机会,你必须全力以赴,如果最后还是有瑕疵,你就接受,不要去执着,让心如实地面对它,不完美的就是最圆满的。”慧光法师说道。












歡迎光臨 佛圖網 (http://www.photobuddha.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