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亚青寺,河流包围的万间修行小屋

[複製鏈接]
ws720 發表於 2017-4-14 14:3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亚青寺修行的僧侣,远比我们艰苦的多,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你能去到那里是你的福分。”当我跟在色达佛学院修行的朋友释圆净提起将要去亚青寺拜访的事情时,她的眼神中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她已在色达佛学院修行了两年,之前是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学生。

1.png
色达佛学院全景

  色达佛学院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她做出如此的选择?而她心中向往的亚青寺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透过她修行的木屋向窗外望去,遍山的红房子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显得朦胧迷幻,各式各样的越野车搭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和游客,将本已泥泞不堪的道路挤的水泄不通。我不由得担心亚青寺会不会也已被游客所占据,变了模样?两天后当我来到亚青寺,我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只需静下心好好看看这片修行圣地,一切都真实的恰到好处。
2.png
亚青寺

  提到亚青寺,必先说起孕育她的川西高原。这个以藏传佛教宁玛派为主的藏区高原面积涵盖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等地。相比西藏腹地延绵万里的戈壁无人区,这里虽然海拔较高,但并不荒芜,到处充满生机。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九寨沟的水,眺望贡嘎山的雪,驰骋在塔公的草原,体验四姑娘山的秋色。

  然而,在这如画般的川西,最让我痴迷于此的当属那一间间红房子所组成的藏传佛教学院,作为宁玛派最大的两座学院,色达与亚青寺都坐落于川西高原之上,相较于色达近几年国内国外陡升的名气,亚青寺由于地处更加偏远的山区谷地,显得格外的低调,僧侣修行学习条件也更为艰苦。

  亚青寺建在四面环山的草原湿地上,有数万间修行者居住的小木屋,被金沙江支流昌曲河包围的学院每当清晨或黄昏时分,炊烟袅袅,河水被阳光染成金色,远方传来颂经的梵音,犹如天籁之声。
3.png
  “每年法会时,这里都会立起巨大的五彩经幡,我们和老师都会来到大经幡处祈福,比这个要好看的很!你有微信吗?我发照片给你看。”在亚青寺的山坡上,当我兴奋地将路上拍到的五彩经幡图片拿给当地僧侣贡嘎才坚看时,他便用这种略带生硬的汉语浇灭了我兴奋之情,对于他们而言我看到的经幡实在不值一提。而通过与当地僧侣的接触,我发现无论是色达或是亚青,大多数年轻僧侣都有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甚至QQ这些互联网的产物他们并不陌生。通过与贡嘎才坚的交流,我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虽然信仰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是人类的天性。他们并不排斥新兴的事物,唯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是这里经常停电,手机信号也时好时坏。“为什么我的手机信号是满格的,却网速很慢,经常不能上网?”当他向我寻求关于网络问题的时候,我只能耸耸肩抱歉地告诉他网络信号受天气和信号塔的影响。

4.png
  “每个月学院会给我们生活费的,我喜欢喝可乐,但是太贵了,我要省着点喝。”在生活区的小商店遇到一名正在买可乐的小觉姆,闲聊得知亚青寺的学院会每个月给僧侣发300元左右学费,用以购买生活必需品。在生活区内,有小商店和饭店,僧侣们每天下课后可以在这里购买到日常用品以及水果蔬菜。而寺院则会安排她们做一些诵经的工作,这在学院算是不错的差事,据了解有些贫苦的僧侣一天的生活费才几块钱,过的异常清贫。即使在温度最高的七八月的清晨,这里的温度也只有几度,僧侣们背着水桶从冰冷的昌曲河中摇起一天所需的生活用水,这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生活。

5.png
亚青寺西边的山坡上,有一座莲花生大士的雕像,是亚青寺的一个地标。

6.png
  站在山顶,整座亚青寺一览无遗。学院现在常驻两万余僧尼,以河为界分为扎巴(出家男众)、觉姆(出家女众)两区,共八个洲。僧舍区与寺庙有吊桥相连,每日僧侣往返昌区河两岸。在山顶不时会遇到僧侣漫步上山,盘坐在崖边,休息冥想。“我们有时间就会上来坐坐,这里是我们的家,我父母也来看过我,在这里并不孤单。”僧侣才旺笑着告诉我。的确,亚青寺的生活虽然清贫,条件艰苦,但这里的信徒并不孤独,他们的家人也会来看望他们,修行并不代表着与世隔绝,相反的,修行对于他们而言充满了希望。   
      
7.png
  夜幕降临,河谷逐渐被僧舍的点点灯火照亮,苍穹逐渐褪去白日中的色彩,变成藏蓝。天空中渐渐升起几颗明亮的星,这对于喜欢摄影的我而言是件极好的事情,预示着一场银河的盛宴即将上演。当最后一缕暮光从天际处褪去,银河渐渐升起,亚青寺的夜空璀璨而又深邃。僧舍的灯光映衬着漫天的繁星,远端云层中不时电闪雷鸣。

8.png
  亚青的晨光,透过疏密无序的云层,斑斑点点的散落在河谷之间。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莲师雕像的金身之上,洒落在庙宇学院之间时,殊胜之情无以言表,唯有顶礼膜拜。“这里每天的清晨,阳光都会先照到莲师雕像上,这是老师特意选地方建的!”看到我们被清晨亚青寺的日出惊艳的不时发出赞叹声,前往山上修行的僧侣自豪地告诉我。而后他便独自一人爬上半山腰,选择一处草甸,静静地盘坐冥想。他的身影与眼前幽静的场景相融一体,不得不感叹,此情此景,太美。

9.png
  在亚青寺的几日里,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冥想修行的僧侣,无论是学堂内,山坡上或是河谷旁。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只要愿意,就可以坐下来冥想。我不是信徒,无法体会他们的心境。但每当遇到这些静心禅修的僧侣时,总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感,从他们身边走过时,也总会刻意放慢脚步,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他们的修行。每每看到他们专注的冥想禅修时,不禁自问: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几件事情是发自内心为自己而做,为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做?在我们看来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枯燥乏味的生活,却正是他们所安于现状的生活。我们总是很自然的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到任何事物之上,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如我一般,所有的事物都应该合乎社会的一般道理。我们却从没仔细想过,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0.png
  僧众区的房子,说是房子实际上就是几块木板黄泥搭建的简易棚户,在这里,一切物质上的需求被降到最低。当地僧侣告诉我,这里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新来不少僧侣,其中很多人都因为忍受不了亚青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而离开。

11.png
  在亚青寺的殿堂,日出后的阳光透过学院的窗户斜射进殿堂,形成一道道光线。在相对黑暗的寺庙里,光暗反差格外分明,选一处安静的角落席地而坐,十分惬意。寺庙内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僧侣席地而坐,休息闲谈。多数情况下,与他们沟通都会被允许拍摄。

12.png
  亚青寺的野狗也是一大特色,数量众多,有些极其凶恶,听说出现过咬伤游客的事情,但我们并没有遇到。奇怪的是,这些野狗无论多凶,从没见它们对僧侣吼叫。在川西高原上,僧侣与信徒把动物当做朋友,平等对待,和谐相容。

13.png
  在学院四周的山坡以及僧众区的屋顶上可以看到无数宽高在一米左右的简易木棚,这些便是亚青寺僧侣冬季白天修行的场所。一座座矮小的木棚,代表着坚韧与执着。每当短暂的夏季来临时,僧侣们抓紧时间整理修复这些木棚。当寒冬来临的时候,从清晨直至日落,僧侣们将在木屋中打坐不进一粒粮食,修行百日。这种近乎苦行僧似的修行,常人无法理解,然而亚青寺的僧侣却用行动在证明着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14.png
  亚青寺,彷佛在孤寂中盛开的莲花,跟色达相比,我更喜欢这里的本真。在这里,阳光是温暖的梵音洒落在每一名信徒的身上。当我穿行在看似无序的僧舍之中,每每与僧侣擦肩而过,彼此都会报以微笑,做一次后会无期的告别。我想这就是我来亚青寺所寻找的东西,一种不同于我所生长的环境,同时又真实存在的世界。在这里,人们是友善的,动物是自由的,天空是藏蓝的,水是清澈的,一切事物都在自然的轨迹中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真实的才是最好。

      从亚青寺返回成都的路上,品味着此次川西行的种种记忆,想到在色达曾经遇到一个僧侣,我问他对于我们这些旅行者的印象,他很直接的告诉我他对我们的印象并不好。“这几年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学院里都乱的很。”同时,他也无奈地表示因为外来的人多了,名气大了,政府从各个方面也更重视这里,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好事情。

15.png
  僧侣的话,很能代表两座佛学院的现状,游客越来越多,使得本应清净修行之地变的喧嚣嘈杂。在这方面,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包括我自己,都有责任。我曾问自己,这样的秘境到底该不该被人宣传?后来我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一个地方的好坏不在于是否隐秘,而在于是否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当今的世界,很难再有真正的桃花源般的秘境。被外界认识并不可怕,也不危险。真正令这些僧侣不安的是少数外来者种种鲁莽又自私的做法,对学院僧众生活造成的破坏和困扰。

16.png

17.png


  “我希望有朝一日,在色达或是亚青,又或者藏区的任何地方,僧侣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诵经,信徒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礼佛,而你们这些游客同样可以尽情玩耍。这一天一定会来到的!”当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释圆净后,收到了她发来的微信消息。
本文内容为国家地理中文网原创或者授权编译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chc750109 發表於 2017-4-17 08: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札西德列  祝福這片佛國淨土   隨願皆滿~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28 23:53 , Processed in 0.099769 second(s), 6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