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藝術家] 草间弥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草间弥生,日本国宝级艺术家,1929年出生于长野县松本市,1960年代在纽约成名。1973年回到日本,因患精神病住进了清和精神病院,后来就住在那里了。如今的她是在世艺术家中身价最高之一,仍在持续创作。她还是个优秀的作家,著有《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克里斯多夫男娼窟》《如此之忧》,以及自传《无限的网》等。

草间弥生在《我喜欢的地方》中写道:
我是一个求道的人后来人
再等等我哟
在历史的长河里希望你们留意我的光辉人生
在横亘千年的时空中怀抱着永恒的爱
我要跨越世纪宇宙万物
再等等我哟
我要让你们看到我战斗的身姿

“若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85岁的草间弥生,过着精神疗养院和工作室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她入住的医院就在工作室对马路,步行仅5分钟。医院生活相当规律,早上起来7点检查体温,晚上9点就寝。她早上9点半到工作室开始创作,午饭5分钟完成,然后接着画,直到傍晚7点。
紧握画笔的草间弥生,仿佛在跟时间搏斗,像草一样顽强生长。
这个瘦小的日本老太太,套一件宽松鲜丽的长袍,上面缀满她那些标志性的波尔卡圆点。
若是出席公众活动,她会戴一顶亮粉色假发套,吩咐助手,“把我的‘帽子’拿来。”
面对镜头,她佝偻着背,嘟着小嘴,瞪着一双大圆眼,煤精般的眸子几乎不怎么转动;她自顾自嗫嚅着涂鸦着,根本没心思搭理问话的人。
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草间弥生身上最深的印记。艺术天后、精神病患者、圆点女王、日本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概括她复杂多变的一生。
1960年代,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是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40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 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大神】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让我明白了生死与众生
国际上对草间弥生作品的认定——涵盖五十多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装置及行为艺术——是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在长期被认作精神异常的放逐者之后,草间弥生如今被视作日本现存的国宝级艺术家。她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不断证明自己,和小野洋子等人共同见证了当代艺术史,并被选入全球百大艺术家(亚洲仅两位入选)。
2009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 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无人入选,日本有4 位艺术家上榜:草间弥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人,“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比村上隆好多了,压倒性胜利!”

去年年底,上海当代艺术馆带来草间弥生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开幕当天馆外就排起长龙,展览火爆至今,每次都要排队两三小时才能进馆,但丝毫没有消磨粉丝的热情。经典的南瓜雕塑将艺术馆里外布置得艳丽时尚;巨大的、重复的、红白相间的圆点,在展厅各个角落蔓延。一百多件展品中,包括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尺幅装置、绘画、雕塑和视频,让观众不知不觉中掉入草间弥生创造的神秘幻境中。


“活到如今,我愈发感到没时间攀登各个艺术领域的高峰了,我现在不能浪费哪怕一分钟。”因忙于创作,草间弥生本人没有亲临上海展览现场,回答本刊记者书面专访时,她解释道:“我如今的创作热情比此生任何时候都强烈。通过艺术我明白了生死,以及这个世界上绵延存活的众生;作为人类,通过创作,我不断学习爱与和平的真谛,宇宙万物的奥秘,我迫不及待要把这些都展现在画布上,可以说,我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创作。”
花朵、圆点、南瓜,没人看见草疯长
草间弥生1929 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户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当时温室还很稀有,但我们家就有6间,常常会有学校带学生来参观。我家算是资产阶级,会赞助当地画家,可是一旦我想要成为画家,那又另当别论。”
10岁那年,她用铅笔画了一个安静、忧郁的小女孩,这是她的童年写照。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采种场玩。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思乱想。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耳朵开始痛。”
为了抵抗幻觉带来的惊恐,她拿起了画笔,画了许多张牙舞爪类似花朵的植物,后来做得越来越庞大。植物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延续,反映的就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然而,她的精神疾病和对绘画的兴趣,遭到母亲的无视和嘲讽。在母亲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胡说八道,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她毁掉了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还打到我几乎失聪。我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结束我的生命,我曾企图卧轨自杀,但那时的我太小太轻,风太大,我的身子飘了起来。”
草间弥生的父亲是入赘到她母亲家的,他的放荡生活导致妻子歇斯底里。“每次父亲出去找情人,母亲都叫我去跟踪,我在冬天的寒风中流鼻水,一边发抖一边走,由于年纪小,我一下就被父亲甩掉了,结果回到家,母亲又对我大发雷霆。在这惨淡的家庭里生活,只有画画能让我清醒。”
1941年,积年累月的战争扩大演变至太平洋战争阶段,大约这时候,草间弥生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她经常出现幻觉,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身边出现薄纱一样的灰色帐幕将我盖住”。强烈的恐怖感让她的精神接近崩溃,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自那以后,圆点成了她作品中的标志性图案,她把它们看成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1948年,19岁的草间弥生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我一点都不喜欢古板且保守的学校。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要我们拼命把图画得精细,我实在受不了,大部分时间都在逃课自己作画。而且,我也很讨厌京都那种给画家排名,或者是搞师徒关系之类的麻烦事。”
逃课期间,她住进山里打坐冥想,画了不少“和人头一样大”的南瓜,“日本人用‘唐南瓜小子’来批评长得很丑的男人,或者用‘南瓜长眼鼻’形容人又矮又胖,感觉南瓜的形象并不太好,但南瓜的外型实在太可爱了,我完全无法抗拒。南瓜这种形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脂粉未施的大肚子,还有它强大的精神安定感。我和南瓜对坐着,就像达摩面壁10年那样,我可以花一整个月画一个南瓜,甚而废寝忘食。”
【大神】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让我明白了生死与众生
由于逃学过多,京都的美术学校准备将她开除,于是她返回长野老家,“当时我非常清楚,如果想在艺术上走得更远,必须逃离日本这个封闭的地方。我必须越过家乡这座高山,才能触摸到外面的世界。”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帮助下,她写信给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我在艺术道路上才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给她回了信,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两年后,她拿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 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我到美国后,即使穷到快要饿死,也没有再去求她。”
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画作,“我一把火全烧了,就是想和当下生活告别,并且激励自己,一定要画出更好的作品,我就是抱着这个觉悟前往美国的。”
无限的网,阳具挺立“千船会”
1957年11月28日,草间弥生带着60件和服与2000件画作前往美国。“当时携带外汇出国有很多限制,我把那100万日元换成了美金,把这些钱缝进洋装、塞入鞋尖,我还想着卖掉那些画能够换钱过活。”
刚到纽约时,她住在一个禅僧经营的留学生宿舍,3个月后搬入一个阁楼。
“纽约的生活太恐怖了!专注的学习生活一天天过去,口袋里的美金一天天用光,最后,我陷入了贫穷的谷底。每天要找东西吃,想办法对付画布、画具的账单,解决移民局的护照问题,工作室的窗户随它去破,捡了一块坏掉的门板当床睡,毯子也就一条,每晚冷到肚子痛,完全睡不着,只好爬起来继续画画。”
她在工作室立起巨大的黑色画布,大到不踏上梯子就够不着边,她在上面用纤细的笔触画满数百万个圆点,完全不留空隙地编织起一面白色之网。“惠特尼美术馆举办征选那天,我背了这张比自己还要高的画,沿着纽约市中心大马路走过44个街区。惠特尼美术馆现在很前卫,不过那时风气还很保守,像美术馆馆长那种没用的家伙怎可能了解我的作品?结果正如我所料,我落选了。我又得背着那个榻榻米一样大的画作,走过44条马路回去。”
【大神】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让我明白了生死与众生
1959年10月,草间弥生携这幅黑底白面的《无限的网》等5件作品,参加下城区第10街布拉塔画廊“纯色执念”年轻艺术家群展,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唐纳德?贾德成为第一位买她作品的人,并在《艺术新闻》中给予高度评价:“草间弥生是一位极具原创性的画家,这5件白色巨幅作品,无论概念还是形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
《纽约时报》评价:“她的作品完全排除个人情绪,以一种偏执的重复令人感到迷惑。”
重复性的圆点对于草间弥生而言,既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也是一种治疗。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一张无限的网,让她“从自己的位置,度量宇宙的无限”。“我的生命也是一个点,是亿万粒子中的一点。斑点和网眼的诅咒,拉上魔法的帘幕, 用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将我包围,我把一切都押在圆点上,想要跟历史造反。”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有趣的是,这竟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1961年左右,画布上的那张网越来越大,最后涌出画布,蔓延到桌椅、地板和墙上……” 1962年10月,草间弥生在格林画廊的联展上首次发布软雕塑作品:一张刷白的扶手椅和一张八角长椅,上面覆满阳具型的突起物。那次联展后,这间开张才一年的画廊成了纽约举世闻名的波普艺术发源地。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一开始创作软雕塑会做成阳具的形状,那是因为我对其恐惧。我非常害怕性行为和男性生殖器,怕到要躲进壁橱里发抖。所以我要拼命制造这些形状,让自己处于慌乱的核心,把惊惶变成熟悉,以此进行自我治疗。”
1963年年底,草间弥生举办了“千船会”个展,展厅内,密密麻麻的白色阳具突起物爬满一艘真实比例、全长10公尺的小船,周遭所有墙壁和天花板则封上999张这件作品的单色印刷海报。站在阳具挺立的“千船会”展厅,人们淹没其中,晕眩出神。
安迪?沃霍尔来到展览现场,惊叫道:“哇!弥生,这,是什么东西?简直太棒啦!”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年,草间弥生多次指出,“这明显就是在重复或者模仿我当年‘千船会’的创作手法。”
“自恋庭院”,裸体乍现
“大部分美国人认为日本女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所以当我看到草间弥生的作品时,真是耳目一新!她强悍有力,简直就像一台创作能量和艺术成就的发动机!”纽约评论家、《艺术之声》总编戈登?布朗曾将草间弥生比作“执念艺术的领航者”。
1965年,草间弥生受邀前往欧洲,她一身猩皮黑衣,艳红紧身裤搭配靴子,奇装异服的打扮夺走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年年底至1966年,她留在米兰,筹备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为回报一位朋友帮她在米兰设立工作室,她送给对方“一个长满阴茎的行李箱”。
1966年6月,草间弥生“非法”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那件名为《自恋庭院》的环境装置,用1500个塑胶制的镜球,铺满展馆前的绿色草坪。“当时我以一颗球1200里拉(约两美元)的价格在现场出售,想要批判艺术界太过商业化,可是这种和观众互动的表演,震惊了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单位,他们以‘艺术品不该像热狗或冰激淋那样叫卖’的理由禁止我的行为。”在被双年展组委会请出去后,她穿着金色和服摊开双臂躺在1500个镜球中间,风头超过了所有参展艺术家。
近30年后,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为她专设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她在国际上的艺术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尽管当年“千船会”展览轰动一时,但那时的草间弥生未被纽约主流艺术圈认可,财务上仍深陷困境。1967 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她开始自己演出,那标志性的圆点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体表面之后,又铺展到现场行为表演的裸体之上。
【大神】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让我明白了生死与众生
“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4个裸女正随着鼓手敲出来的节奏扭动着,草间弥生在律师的陪同下,正向她们裸露的身体上喷着蓝色的波尔卡圆点。警察迅速驱散了他们。”1968 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裸体集会,她化着浓妆,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园,带着一群男女浩浩荡荡脱光,然后在他们身上画画。每个观众需付两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她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猛烈”、“神秘”、“嬉皮女王”、“全能创作者”……各种名号纷至沓来。
“我的出现每次都违反10到15条美国法律。在大众面前做爱、燃烧国旗这种事,说严重很严重,可这种思考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虽然我去的地方一定有警察跟去,但我还和往常一样平静,我身旁总是跟着一大群嬉皮给我当保镖,同时还有五六位法律顾问。”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正值波普艺术兴盛期。多年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崇尚性解放、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出名。”
在格林威治村,安迪?沃霍尔和草间弥生两间工作室离得很近,因为非主流的公众形象差不多,两间工作室在纽约分庭抗礼,吴越同舟。“我在自己的工作室是女王蜂,身边聚集的全是长得好看的男同性恋,安迪那里也聚集了一大堆漂亮的女模特,我们彼此互相竞争,看对方到底可以聚集多少俊男靓女。安迪是个好对手,我和他很熟,他刚起步还没成名时就给我打过电话:‘我想用你身上画有圆点、卧姿全裸的那张照片来做丝网印刷,你觉得怎样?’”
我已到达天堂
在纽约期间,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了浪漫色彩。
柯内尔是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电影先锋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
两人相识于1962年,根据草间弥生的描述,他们“在毫无概念的状况下相遇”。
那天,草间弥生的经理人来找她,让她穿得漂亮点,去见个奇人。“根据她的说法,那是个超级怪人,平日不和人来往,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无论艺术经理人多想要他的作品,他都不卖,除非他们带着漂亮的女生去见他。”
草间弥生披上和服,系上银带,和她的经理人一起拜访柯内尔,这个“东方超级美少女”的到场立刻吸引了柯内尔的注意。“他每天给我写信,打无数个电话,以至于别人打不进来,总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草间弥生后来回忆,柯内尔有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
“我的爱人死前告诉我,死亡并不可怕,就像从这个房间去到另一个房间那么简单。”自上世纪60 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 年柯内尔去世。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以沉重打击,她的精神问题愈发严重。1973 年,柯内尔去世后第二年,她从纽约回到日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精神疗养院生活,在助手搀扶下创作至今。
“在我抵达日本当天,车站阶梯上的人潮就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我发觉大家的表情、服装都毫无个性,和我想象中的日本人简直有天壤之别,偶尔发现有亮眼的人,但其实对方也只是在模仿美国和法国的时尚杂志。走在路上,毫无个性的丑陋建筑全部挤在一起,泛滥的外文和进口的舶来品多到令人生厌,日本失去了传统的美感,所谓的现代化,让人民的心和自然环境都被公害和噪音扰乱了,这种现象还以暴力的方式不断扩大。面对17年不见的日本、东京和故乡,我真感到彻底失望。日本的体制和成规太过坚固,团体虚伪的人性、对于政治的不信任、战争导致的人性丧失与混乱、大众媒体的暴力……如此种种都让我痛苦。”
“在日本生活很难,除了在精神疗养院。”回国后,草间弥生在疗养院旁买下一栋楼做工作室,“那是我一生最大一笔开销。”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她极少外出,也避免会客,不逛商店,不会使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大神】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让我明白了生死与众生
在精神疗养院里,草间弥生有间私人卧室。即便在深夜,从工作室回来后,她仍然可以在这里工作:写小说、写诗,或者作一些小画。蔡康永在为她的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中文版作序言时,表达了他对这位传奇艺术家的认识:“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这位85岁的老太太,有的是一颗8岁女孩的心,常称自己是“现代版的爱丽斯”。她那些极具装饰性的南瓜系列已成为经典。她的圆点图案备受顶级奢侈品牌的青睐,印有波尔卡圆点的手袋、服饰都在商场大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时尚反映了穿着这些衣服的人的思想和个性,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反映,它体现人的尊严和深度,我觉得这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富于创造力,时尚则是一座路标。”
几十年在疗养院生活,草间弥生的创作再次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过去我的创作主题多聚焦‘生与死’,现在我更关注的主题是对宇宙神秘性的敬畏,幸福社会、爱与和平的愿望。这里面还包含着对于人类使命、对爱的认识,我经历了一个经过光、爬上楼梯、进入宇宙的过程,我多年来的痛苦和辛苦都在这一刻得到解脱。中文成语‘生老病死’是我喜欢的词,我一直在想自己的生命会以怎样的形式结束,希望上天看我,是完美的人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0 18:50 , Processed in 0.115077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