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阳新:菩萨的穿衣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这是梵语的一个音译,中国人简称为“菩萨”,他是属于佛弟子等级的一个修行者,是指在世间修行并且以度人为主的佛弟子的统称。严格来讲,他并不属于佛,因为他还没有做到觉行圆满,只是做到了自觉、觉他。自觉就是自我觉悟开悟,觉他就是使众生觉悟,所以不能称之为佛。


《菩萨本行经》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庄严之身,令极殊绝”,本义是藉由各种珍宝、宝盖、幢幡,和璎珞等物来装饰诸佛菩萨的国土或道场。意思就是用这些精美的服饰来庄严自己,来展示佛国的富丽美好,激起人民对净土世界的一种向往之情。所以我们见到的菩萨的着装都是贵族化的,在印度的佛教,包括佛造像里面,菩萨的穿着本身就取材于贵族的服饰,满身都是贵重的饰品。传到中国以后,这些特征就慢慢转化为女性化的配饰。

菩萨造像的服饰演变实在太过繁复,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材质的菩萨造像而言,要想理出一个细致的风格演变,那绝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只是在这里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比如项圈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演变,如果细究起来,那也是一项颇费功夫的事,故、笔者望而生畏,用去繁就简的心态写此拙文与大家分享,特别献给那些刚接触造像不久的发烧友,作为参考之用将会省去很多断代的麻烦。
另外,本文只讨论服饰不讨论头部,做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分析工作,除了花一点时间总结之外并无其他出色之处,但愿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中国佛造像中,菩萨具有女性柔美的一面,是仅次于佛陀的第二等果位,她是来世间渡人为主,故菩萨具有世俗化,生活化特征的形象,相对主尊佛陀像而言更有人情味和更生动的表现形式,在庄严肃穆的佛教氛围里起到了温婉的调和作用。唐代以前的菩萨有一些具有男性面貌特征,留有胡须,宋以后便基本女性化了,同时很多佛陀也有女性的恬美的一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不同朝代里菩萨造像的服饰演变以及各种配饰的简单研究,由于篇幅有限,将集中在北魏以后,唐以前,这个佛造像最为辉煌的时间段(南朝不提)。
由于皇家的威仪根深蒂固,华美的服饰往往用来表达最尊贵的地位,故菩萨的衣着穿戴和当时社会的皇家贵族名流等服饰有共通之处,特别是最早期的菩萨配饰具有明显的印度服饰配饰特征,有的直接就是搬来挪用,比如璎珞,手钏,臂钏之类。总体来看,菩萨服饰非常繁复精巧,雍容华贵,各朝各代又总是不断的加入了自己的审美喜好,比如北魏时期由于崇尚南朝汉族文化,那个时期的菩萨造像其实就是模仿魏晋名流的服饰来塑造,具有清逸俊秀之美。服饰在相似的同时又具有细节的差异,这其中还有地域性的差别,所以笔者认为按年代统筹来归纳造型风格显得比较直观。(有一个规律是这样的,越是分裂割据的时代,佛造像的地域性特征越明显,差异越大。)

造像中菩萨最常见的为六类,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大势至。各个朝代对不同的菩萨信奉热度不一,比如供奉文殊菩萨在唐代前后非常盛行,南北朝时期鲜有耳闻,而观音菩萨在北魏时期就开始供奉了,至唐代以后才开始盛行,故此篇不针对性的讨论具体菩萨的名称。
虽然各个时代的菩萨服饰风格多变,但是都有可规律可循,主要的穿着方式,配饰,等都在一直延续。

上图是菩萨穿戴配饰等的名称。看起来挺复杂,其实分解开来还是挺简单,历朝历代都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同时笔者认为把菩萨的穿着方式前前后后来龙去脉理清楚了,将对造像整体的气韵以及古人的造像法度会有所认识。
千百年来,天衣与璎珞一直都是菩萨的经典搭配。
天衣,既天界之衣。大智度论(第三十四卷)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第五十一之余(卷...兜率天衣重十二铢。化乐天衣重六铢。他化自在天衣重三铢。色界天衣无重相。天衣不是用布裁出来的,而是如意树上长出来的,所以无织无裁减,自然也无缝,这就是天衣无缝的来历。这种天衣的重量也是由有重量到无重量的递减,由此可以想像,那种无无重力状态的天衣自由随心的自在境界。

璎珞,广意的璎珞是指用贵重金属,宝石,珍珠等串联而成的用来装饰身体显示身份的佩戴物。来源于古代南亚次大陆的贵族服饰。
下面是各个朝代的菩萨服饰演变历程。除去地域性的特殊因素,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的菩萨造像基本的时代特征还是一致的。
| 北  魏 |
北魏最早期的菩萨造像受印度地区的犍陀罗风格影响,体型浑圆,与西秦的菩萨一样,身上的装饰具有浓烈的异域特征,至北魏中期开始,特别是迁都洛阳以后佛造像的汉化特征就很明显了,其中受南朝的影响非常大,菩萨逐渐体型清瘦,服饰也也具有汉族人的特色,天衣,披巾等,飘逸俊秀,体现了北魏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那种高洁精神。

1、天衣的肩部如翅膀一般展开,幅度较大,并绝大多数有卷曲扬起感,显得洒脱俊秀,这一点是北魏至东魏早期菩萨的独特细节,东魏中晚期至北齐便上收,并紧贴肩膀了。天衣大多不饰璎珞,从肩部后背围绕至前面交叉垂下至膝盖间,交叉处或有圆环,然后上扬绕至手臂并垂下,经过腰部的明显细,达到腿部的明显粗。
2、项圈比较简单化,只是一个圈状,在胸部中间有突出的尖角,项圈上面的装饰极少,普遍是竖条格,尖角处有简单的吊坠。
3、有璎珞装饰的则璎珞粗大笨拙,穿戴方式与天衣一样,不过交叉之处在腹部靠下一点,大多系一大圆钮或圆环(严身轮),上或有宝珠等简单的装饰。
地域性特点
a、西部敦煌,甘肃,陕西,包括山西地区最早期受印度造像非常明显。其中有些菩萨的肩披部分出现分缕式头发覆盖,这个细节在邺城北齐偶有,山东未有一例,这种样式一直发展到隋唐,才开始兴盛。
b、陕西地区的造像服饰衣纹密集如面条般,菩萨的天衣与裙裳都呈现出稠密的流线型。
c、甘肃炳灵寺几乎未见璎珞式菩萨。
d、青州系菩萨胸部则出现了以摩尼法珠和忍冬纹组成的精美胸花。
北魏菩萨图例

| 东魏、西魏 |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时期的菩萨造像身上璎珞开始多见,东魏以后至北齐,璎珞逐渐精巧细腻,其中原因可能是受印度笈多王朝的影响,注重肌体的美感,注重菩萨华丽的珠链装饰。而没有璎珞只有天衣披帛与羊肠裙的菩萨则更加注重整体的比例与线条的流畅,与北魏那种朴拙粗笨截然不同。

1、天衣的肩部覆盖面积逐渐变小,末端的卷曲度与张扬感已明显变弱,线条变柔和细腻了许多。
2、项圈与吊坠的变化不明显,基本上延续了北魏时期的形制,不过有些已经开始变精致了,不仅仅是北魏时期竖条格,吊坠的细节也同样多了起来。
3、璎珞开始变细,不如北魏那么粗大,与身体的贴合也非常协调,腹部的圆钮也变小了许多。

地域性特点
a、东魏开始,山东地区的裙裳上出现了一条束腰裙带,这条束腰裙带北魏时期未见,东魏开始出现,一直发展到后来北齐,隋唐多见(个见其他地区略晚于青州)。
东魏、西魏菩萨图例

| 北齐、北周 |
北齐与北周的菩萨以单尊立像占大多数,且抛弃了北魏东魏以来那种背屏式形制,走向了圆雕化。北齐无疑为佛造像史揭开了辉煌的篇章,这个时期对形体的完美塑造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比例协调而简练,与后来唐代所追求的写实化风格不同,北齐的身形具有提炼与概括性,透露出神圣的美感。菩萨造像的肌体起伏自然,身上的璎珞精巧华丽,配饰也较之前朝丰富多样。

1、天衣的肩膀部分已经完全紧贴,不再上扬飘逸,仅仅在末端处微微上翘卷曲一点,完全是收敛之态。这个时期无璎珞着装菩萨开始出现上半身大面积袒露之美,胸部两侧至肩膀位置用披巾或天衣遮盖,腹部圆润隆起,这种风格天衣不再交叉,而是垂直与地面自然落下,有的绕到腕间下垂,有的自肩部腋下,气韵肃穆宁静,这种袒露的风格为以后的唐代的菩萨大面积袒胸露乳奠定了基础。
2、璎珞变得复杂多样,有交叉的,有单边斜跨的,也有增加璎珞条数的,总体来看,璎珞变得更精致了,部分地区出现了相当细的璎珞,交叉处的钮也不仅仅是圆形,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形式。
3、项圈胸花和吊坠也较之东魏,西魏更加多样化,有的用璎珞项链替代的,甚至增加了条数,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兽头吊坠,这是前所未有的。
4、裙裳的形制也开始有很多变化,北魏东魏时期的裙子用腰带简单打结系紧,而北齐的裙沿出现了花边,并出现了两层裙,一层翻出向外的形制。

地域性特点
a、北周甘肃,陕西,河北地区出现了双排璎珞,山东未见。
b、甘肃,陕西还有双双分别从肩部环绕下垂到膝盖的天衣,交叉处在腰部侧面,北齐地区罕见。直到隋唐这种形式大流行。
c、诸城地区的北齐菩萨造各种璎珞配饰密集缠绕,极尽华美之姿。
北齐、北周菩萨图例
| 隋  代 |
隋代是南北朝与唐朝的中间地带,这段时间里隋灭南朝陈,统一了南方与北方的大部分版图,造像的风格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隋代菩萨与北朝的显著差异在于隋代璎珞的细节更加增多,配饰繁多,多数地区隋代菩萨的璎珞装饰重心下移到裙裳,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平均分配璎珞,总体上还是以北齐,北周的样式为主,只是增加了不同的细节。

1、天衣:隋代的菩萨服饰向写实化迈出了一步,天衣不再像南北朝那样飘逸俊秀,而是紧贴肩膀,之后到唐便演化为披巾状缠绕身体四周。无璎珞的菩萨,参考了当时社会的贵族穿着,衣服的层次与结构都趋于现实化。(自隋代开始,天衣的肩膀部分就不再上扬,也不再有飘逸之气,这标志着一直以来佛造像中的魏晋遗风,清逸之气从此开始谢幕......迎面而来的将是属于大唐的豪迈雄浑之风。)
2、项圈:里外数层,配饰丰富,精美,吊坠也增加了细节,出现了三条甚至更多。
3、璎珞:比北齐增加了更多的内容,陕西地区有的出现了三排。另外隋代菩萨开始出现了璎珞压在天衣下面的形制,这种情况前朝未有,直到后来的唐朝,开始大量的流行。(可以这样说,璎珞出现在带状披帛下面的形制,都是隋代以后的。)

地域性特点
a、陕西,甘肃等原属北周范围的菩萨大量流行双排璎珞,并与天衣从肩部环绕下垂至膝盖处,圆钮悬挂在璎珞的最底端,在视觉上下半身的璎珞配饰要明显多于上半身,显得极具分量感。
b、长安地区出现了一种极致繁复精巧的服饰,与北周非常近似,有时难以区分,根据有确切记载的隋代造像来说,标准的长安隋代风格是裙裳上的璎珞增加了,比上半身的份量重,而且胸部大多有长长的吊坠。
隋代菩萨图例

| 唐  代 |
大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特别是盛唐,这个时期的所有东西都散发着威猛浩然之气,连一向内敛低调的佛造像也受到影响,此时的造像完全本土化,手法和技巧已到达顶峰。
大唐的菩萨是识别度最高的,她不需要粗大沉重的璎珞,不需要厚重的项圈,甚至也不需要“碍事”的天衣,一切阻碍她舞动起来的元素统统都抛弃了。衣服线条紧致而磅礴,且覆盖面积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大胆的袒露上身,连乳房也不再遮盖,甚至大胆的露出了乳头,也出现了肚脐眼,这种情况在北朝闻所未闻。饱满的胸肌,扭动的腰身与浑圆的臀部都体现了唐代那种豪放的态度,以女性丰腴,圆润之美融入佛教的崇高无邪,表现出来的是健康的生命力,积极的视觉观感。(如果细分,唐代大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几个阶段。其中有微妙的差异化,这里不再赘述。)

1、上半身大胆袒露,大量的菩萨露出了肩膀,天衣已经完全褪去化作披帛状围绕双臂与身体四周(有且只有唐代的菩萨露出了肩膀)形成极具运动感的氛围。
2、项圈、精致而华美,基本不再继承北朝时期的宽圈形式,此时已是珠链状,大部分地区的项链为数圈,并带有吊坠,珠链。与隋代近似。
3、肩部大量出现分捋式发梢,取代披肩。
4、普遍以条帛紧系上半身,有左肩式和右肩式,从肩部斜挎至腋下,最典型的式样。
5、臂钏手钏大量出现。
6、有璎珞的菩萨,大多璎珞细窄,且大量出现了压在披帛的下面的璎珞。
地域性特点
a、河南大海寺的唐代菩萨服饰具有宽厚平缓之气,衣纹处理更贴近生活化,来源于龙门系。
b、山西天龙山唐代造像可谓冠绝古今,称之为天龙山系,菩萨流动的衣纹与身体的结合呼应非常精妙,极具视觉张力,走刀如用笔,利落干净,充满画意。
c、长安样式,属于浪漫与写实的结合体,这是一种线条洗练飘逸却充满雍容华贵的造像风格。
唐代菩萨图例
| 结  语 |
菩萨造像的精致华贵与佛造像的简洁庄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形成的对比让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产生双层共鸣,菩萨都是以雍容之姿面对世人,华美神圣,温婉恬美,她是佛国的富丽尊贵与崇高的结合体,同时也具有生活化的相貌特征,从而让人心生亲切敬畏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佛国的一种寄托和向往。
本文转载自微信订阅号“南山秀供”资料提供太阳很大
——————————  END  ——————————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0 14:24 , Processed in 0.096958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