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永嘉大师证道歌》试释(三)

[複製鏈接]
wairoa 發表於 2017-7-11 12: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43838cuw29y7gta94qwgu.jpg

(三)【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下山语!


:〔无明实性即佛性〕
·证道后,道体如如,一切起用皆不二相或不二性(性、相可互训),一切法界的相对相皆转为平等相,故‘明’与‘无明’亦不外一法界相。一法界相者,即是佛境界自性,故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云:“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诸烦恼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等正觉,以不异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觉。”
·此中的“佛性”二字,不可作如如不动的佛性理体解,乃指‘佛境界性’。证道后,起用的种种现象境界,皆为佛境界性,以离相对性,唯一平等性,亦即现象的真实性,故六祖云:“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无明’即是没有明慧的意思,它没有实质的体性,只是促生众生妄执的根本要素,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云:“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一旦发明心地,了知法界本来一相。一相者,平等相、空相也,则‘明’与‘无明’之执,皆成戏论。


:〔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空身’即指四大假合之身,当证道的时候,这四大假合之幻身即还原为法性生身,《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中亦表明,证道不必向外求,当下就是。


:〔法身觉了无一物〕
·法性生身圆满遍觉现象界,了无一有决定自性之物,一切情与无情同归空寂性,如《弥勒大成佛经》中云:“体解第一义,不见众生性,及与诸法相,同入空寂性。”简单地说,就如《心经》中云:“照见五蕴皆空”。


:〔本源自性天真佛〕
·一切功德、智慧、力用的根本依源,号自性,号佛性,号本心,号本性....是不假修成的,天然不虚的如如理体,为一切众生同然的自性,如《宗镜录》中云:“祖佛同指此心,而成于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
·虚幻的身心,在生命的长河里,对一位证道者来说,犹如浮云,往来空中,了无损增挂碍,为什么呢?法身觉了无一物故。但在凡夫位来说,就有障碍,就有生死,就有轮回,为什么呢?错执五阴为实为我我所故。
·五阴即五蕴,狭义指众生的身心,广义统摄情与无情的现象界。


:〔三毒水泡虚出没〕
·三毒(贪、嗔、痴)于众生位来说,会构成生死或障道的因缘;但对一位证道者来说,了无相干,虚然出没,因为在绝对体性中,无所谓三毒不三毒,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云:“世尊!若修行者,离贪痴而求于空,当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为修行之者。何以故?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即空故”,又云:“世尊!贪、嗔、痴性即是平等,我常住于如是平等,是故我于贪、嗔、痴,非已出离,亦非未离。”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一位证道者,回显实相慧,了然一切相对建立的人法相,都非真实存在,当下业报冰销瓦解。
·‘实相’一词,乃指一切现象的真实体相,故又名‘诸法实相’,《佛藏经》中云:“何等名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实相慧—《大智度论》中云:“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此中的‘灭’字,不作能灭所灭解,而是当下无踪的意思,如《圆觉经》中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阿鼻业—‘阿鼻’为梵文Avici的略音译,义即‘无间’。此中‘阿鼻业’乃指‘无间地狱的业报’解,为犯五逆重业受报的地狱。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此即三三七的句法,为唐诗歌谣中常见的行文方式,大有长风大浪,乘兴而发,毫无拘束之感,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此二句乃大师婆心悲切,唯恐末世众生,信根浮薄,于此门中退失道心,故以重誓证所说无讹。又恐末法弘法者,未证言证,误导众生,一时虚利昏心,徒招拔舌犁耕尘沙劫地狱之报。
·尘沙劫—‘劫’为梵文kalpa的略音译,义为‘时分’,所说‘尘沙劫’者,表时分之长不可想象解。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顿觉了’三字,即表非渐次而证,如《圆觉经》中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此中‘如来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以简别渐修的止观禅,如《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云:“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此句表一旦顿然觉悟本来面目,不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六度万行一心中圆满具足,不必刻意做作而获,如《坛经》中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众生迷妄,无明业识为主导,随业力流转六趣,生生死死,做其浮生大梦,古德云:“贪嗔爱欲,滋润苦芽,一向徇尘,不知返本也!”然一旦觉醒,觉性主导,生死六趣即如洪炉点雪,五蕴皆空,如《幻士仁贤经》中云:“佛告仁贤: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则复为化。因缘罪福,一切诸法,亦如幻化,皆由因缘各在合会。”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罪福、损益’等等的相对相,无一不是众生位中的因缘境界相;在一位证道者来说,心常安住平等相,了然一切因缘相不外空相,寂灭性,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罪福、损益’又何从问觅?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28 17:53 , Processed in 0.099962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