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香》之‘五’

[複製鏈接]
wairoa 發表於 2017-7-15 08:43: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42705m666wtfxd8992fcd.jpg

【八】三十七菩提分
○释名、句: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演”者水流不绝之貌,表禽鸟说法无间;“畅”者宣畅,表对不同根器的众生宣扬相应之法,使闻者听而无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后四位,而缺前三位,其理安在呢?我们试看看前三位的内容,就可清晰明白无演说前三位之必要;或进一步说,后后已兼前前而胜前前已:
a-四念处——(一)观身不净:我们试观自他之身,内而脓血五脏,外则九孔常流不净……等等无一清净;观彼国众生则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无一不净,亦无净不净想。(二)观受是苦:“受”即感受,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如对外之五欲(财、色、名、食、睡),追求无厌无逆,虽可感得片时五识的增上乐,及意识的相应乐;若六境稍逆,处处不如意,则六情烦恼相应转多,愁戚乐去,苦不请自来;若处违情境,再添病痛或经济贫乏或怨憎相遇或……等等,则苦中添苦;若常处不苦不乐境,则徒增愚痴相,况亦不可能常时如此。观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乐是不断增上解脱乐,故无乐倒之虞。(三)观心无常:当知心从外因内缘和合生,内因外缘转变无常,故心亦生灭转易,或转深或转染或转净,无一定相。而彼国众生,如前所说,一生彼国,自然三毒不起、七业不生、七垢不现,唯励诚修行,取证涅槃四德,深悉心无常相。(四)观法无我:彼国众生皆住于正定聚,唯取向上一着,不倒着于相续常,故无多赘说。
b-四正勤——所谓四正勤即“已生恶心急令断灭、未生恶心令不生、未生善心急令生起、已生善心速令增长”。观彼国众生无烦恼可断,无恶心可起,唯炽然自励,闻法修行;以是因缘,鸟不说四正勤。
c-四神足——“神”即妙用莫测,“通”是无碍自在,神通有不可推测的微妙作用,如意自在,实即智慧的力用;“足”是基础义,表“欲、勤、心、观”四种胜定是促生神通的因,是神通的基础,故名“四神足”。观彼国众生恒无散乱,智慧辩才恒时增胜,兼五通报得,故无劳再说四神足。
d-五根——(一)信根:“根”者“生长、增上”义。见闻诸佛、菩萨、胜友所证,深生净信,从而促生胜解;(二)精进根:既心植信解,遂引发勤求不息的心理态势;(三)念根:既有勤求不息的心理态势,所生胜解明记不忘;(四)定根:于所念胜解,注心观照,起心一境性的修习;(五)慧根:于心一境性中,观照简择所念胜解,相应分明。
e-五力——即“信、精进、念、定、慧”等五力,与五根内容无异,是从五根的基础上增长增上起来的相应力度。此五力的成就力度,主要在“伏除烦恼、排遣干扰、广植德本”上有强悍、无畏、最极简择等等的推动力用。故“信力”成就,不为诸疑所动,能排遣迷惑、烦恼等等;“进力”成就,修行路上,不会懈怠,易成办出世道业;“念力”成就,不生邪念,无失出世正念;“定力”成就,妄念难生,能引发深观事理;“慧力”成就,破诸邪执恶见,为证道做好准备。
f-七菩提分——“菩提”即“无漏慧”,有了前五根、五力的充份准备,帮助目下七种内容来证得无漏慧:(一)念觉分:安住正念,远离愚痴,于所生胜解,毫无遗漏;(二)择法觉分:思维法义,于法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谛审伺察;(三)精进觉分:由择法觉分,深获法益,遂发精进,心不下劣;(四)喜觉分:由精进故,发生胜喜,心自清明,远离爱味;(五)轻安觉分:由心发胜喜故,其势力能引发身心调适,身心轻安,远离粗重;(六)定觉分:身心轻安故,定心所现行;(七)舍觉分:心定故,能伏贪、忧,不着禅定境界。由七菩提分法的数数修习,可入见道位。
g-八圣道分——别名“八正道分”,以八种内容能助行者直趋涅槃彼岸,故名“八道分”。其道尽离偏邪无非,故名“正道”;又是圣者之道,故又名“圣道”。《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已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唯除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此中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慧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正念、正定,定蕴所摄。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答: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由是可知八圣道分为修道所行之内容大纲,现略释八圣道分:(一)正见:见道位的圣者,谛理分明,所思所行以无漏慧为本,故其见绝偏邪,余七以正见为本为增上力;(二)正思维:其思维偏离邪妄迷谬,不为世俗主观分别心之所左右;(三)正语:所言纯善清净,永离不实戏论;(四)正业:一切起居饮食,交际活动等等,均符戒律,无一恶行;(五)正命:如法谋求生活必须品,远离一切不正当职业,如星相占卜、自夸功德神通加持、高声现威、现奇特举止行相、暗喻牵引利益……等等;(六)正精进:常时策励身心,思维法义,铲除恶习,勤趣究竟涅槃而加行;(七)正念:安住忆念正助道法,心无偏失;(八)正定:恒与无漏智相应,心无偏倒。
    所释三十七道品,可知为一修行的过程,若以五位分别,则资粮位涵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加行位则摄五根、五力;见道位则摄七觉支;修道位则摄八圣道分;究竟位则属修道位的转依果;由是可知,一生阿弥陀佛净土,已可省掉一大阿僧祇劫的资粮位修行时间,故一生成办之稳、妥、快,绝非空言!
     那么“后后兼前前而胜前前”,又怎样说呢?要知“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亦无离于后四位中,譬如“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于三十七道品中涵摄“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分、正见”等八分;“四正勤”以精进为体,精进则涵摄“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分、正精进”等八分;“四神足”则以定为体,定则涵摄“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分、正定”等八分。三十七菩提分法不离比对建立,比对不离粗细、优劣、深浅等等的境界,故前三位为后四位的基础,后四位为前三位的扩展、深入、优化、超越,故说“后后兼前前而胜前前”。
○释名、句:
·〔如是等法〕——即如上所说等等圣道法。此“等”为向外等,该摄前之“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并余之“六度、四无所畏、十智力……”。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化鸟传妙法,众生发胜心:闻鸟赞佛功德,闻者即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故念佛;闻鸟宣演三乘妙法,闻者即悟自性本具恒沙法门,故念法;闻鸟说三乘之位,闻者即悟理智开合方便自性无位,故念僧。简言之,化鸟圆演三宝功德,闻者圆念自性一体三宝之德。
◇问答:
.黄钟大犁:师兄,作为凡夫,读《阿弥陀经》或许常会起这个凡夫念,到了极乐国土,一天到晚念佛、法、僧,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本人也起个这念的,对于现实生活中很“乐”的人,更会如此想吧,年轻人吃喝玩乐得很,更会如此想吧!
   大概有两个问题:1-凡夫对“苦”的感受不够,只有到病苦难忍时或身处囹圄中才会感到苦,其实极贫困的人也会找“乐”。我还是作过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终究是“苦”的,佛为众生指示了离苦得乐脱离轮回的路,但如我等凡夫,对“轮回”都认识不清,或根本难信;2-作为凡夫,在现世生活中难真正体验念佛、法、僧的乐。我去关岭师兄家体验过两天“念佛”的“乐”,抛开一切,专心念佛确是“乐”,但体验还是不深,日常生活没法升起这样的“乐”。目前,让人常体验共同念佛之乐的道场或场所,少之又少,而凡夫们多要应付现实生活,故在现实中体验念佛之乐,较难得到。
答:师弟您的第一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说出一般人不敢想说的问题,我现答覆:生到阿弥陀佛世界的众生,不是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或念“心经/华严经/……”或念“观音菩萨……”,而是感恩三宝的意思,心中刻刻不忘的意思!为什么呢?要知生到弥陀世界自得五通,尤其宿命通,自己清晰了知自己无量劫来的宿业因果,若宿业有形相的话,尽十方虚空也挤不下,自己感叹若不藉弥陀名号求生净土,驴年难出轮回,今幸得生净土,除感恩佛及圣众提携外,更努力进修,愈努力心垢片片落,如人背百斤上山,愈爬愈吃力,今则不然,愈爬愈轻松,愈轻松愈快感,心中之快感无以复加,故说念佛念法念僧。

凡夫因无通力,不了宿业因果,只看到目前,看不到未来,更不要说过去,故其感受就非常局限;正如您所说的“极贫困的人也会找乐”,所以真能生信的不多,能生信的亦必是宿植善根。

至于关岭师兄那样的居士,那是少数中之小数,非常难得,除发心外,亦具有必要的条件;这样少数中之小数,我们除赞叹外,不可作为通途而论。我个人不太赞同所谓打佛七之类的活动,我个人认为修学佛法不应离开现实的生活层面,我们既以阿弥陀佛为本为尊,自应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阿弥陀佛相应,如阿弥陀佛不会“杀 、盗、淫、妄、酒”,我亦应尽量做到相应,佛无私心,坦然待人,我亦应如是;凡起心动念,皆想想是否会与佛意相违,我个人认为这样才算是相应,当然其间也不离念佛。至于打七,不是不好,要看看自身条件,我看到很多师兄师姐很起劲地打七,甚至七七,把家中事一切交佛菩萨照顾,家中老少一概不问不闻,打完后,过不了半日,习气依然无减。甚至有人跑去印度闭关数月,回来岁月如旧;查其根本,多对佛法道理皮毛浮浅,家中怨言多多。
.思归子:老师,请问求生西方净土,是否应熟读四十八愿?
答:首先要明白作为佛弟子,有条件的,我们应该学习佛法,依法不依人,依教奉行,现在很多人提倡要熟读弥陀四十八愿,我觉得很奇怪,四十八愿是弥陀所成就的,能成就四十八愿的是弥陀的因行,那是什么呢?我们看《无量寿经》:「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我们真要熟读的应该是佛的因行,然后随分随力做去,虽相差或甚远,但方向还是一致的。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18 09:47 , Processed in 0.116034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