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行走千年佛的脚步

[複製鏈接]
ws720 發表於 2017-7-28 14:37: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 九件佛像
默默地向世人透露佛的故事
展现宗教艺术的永恒之美
讲述着佛陀在世界上的足迹。
1.png
一|砂岩柱上的四个沙罗班吉卡
公元2世纪 贵霜帝国时期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这件砂岩雕塑上的女人身着华丽珠宝,翩翩起舞且身材丰满。她们是自然神灵被叫做沙罗班吉卡(salabhanjikas)——传说她们只需轻触便可使树木生长花开芬芳。名字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从娑罗树上摘下一叶枝。”
佛教与印度教里都有这一形象,常见的印度雕塑装饰,生育能力旺盛的夸张特征表现,被认为来源于古代对自然的崇拜和吠陀经。
印度是一个宗教和文化的熔炉,佛教亦在其中,传播路径遍及亚洲。今天的人总觉得旅行是件很现代的事儿,但很多证据都表明古代通商贸易路线,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频繁到超出你的想象!
2.png
二|石灰岩柱残迹
教徒崇拜佛的火柱形象
公元3世纪 印度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3.png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佛,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降生于喜马拉雅山脚下,摒弃奢华生活,经历苦行、开悟,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佛教在当时与本土印度教产生了冲突,不过其包容性让它被广泛而长久流传。
起初佛并不以人的形象示人,而是用一些特殊或者晦涩的符号代表佛,比如上面的火柱。怎么理解?其实古代人也认为神是宇宙天人的支柱和联结,在吠陀故事里关于湿婆神也有此记载。
4.png
三|犍陀罗 灰片岩佛塔

公元3-4世纪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悉达多乔达摩去世后被火葬,他的遗体的不同部分如牙齿、头发、骨头等被分散葬入不同的佛塔,精美的佛塔上也常雕刻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僧侣、信徒和商人们争相来到佛塔前祭拜冀望能获得佛祖的护佑。
这个佛塔上的圆形盖子被精心雕琢装饰,可以拿开放佛的遗物进去,底部基座表现了佛在深沉地冥想,和身边的追随者。
犍陀罗古国在巴基斯坦北部城市白沙瓦中部,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王在这里短暂居住(329-325 BC)。后来的印度希腊国王持续统治直到公元1世纪。
5.png
四|犍陀罗彩绘灰片岩佛头像
约公元4-5世纪 阿富汗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这个极美的佛头像原本是一组大型浮雕上的一部分,几乎与真人一样大小,表现的是悉达多乔达摩年轻的模样。头上的肉髻——无垢顶髻象征精神的引导,学识,智慧和信心。瘦长的耳垂表现了释迦牟尼成佛前作为王子,曾穿戴很多精致耳环的特征。
这件雕塑风格明显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与当时印度本土风格划开界限。
犍陀罗艺术,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中国和中亚风格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是佛教,故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这时佛形象开始日趋拟人并渗透宗教艺术,而佛的概念也更神圣和宗教化。
6.png
五|铜鎏金一佛二菩萨像
中国隋朝 公元581-618年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这件铜鎏金佛,释迦牟尼在中央,两位菩萨跟随左右,细微的五官和温和的脸部特征呈现了中国式佛像的风格。
历久弥新的文化大国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文化、宗教平凡碰撞和交流也是自然而然。印度起源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变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中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约公元前2世纪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大多数人对它持怀疑态度,并无繁盛,直到公元4世纪,佛教及其艺术自成一体,开始在中国走向高峰。即便当时它与本土道教和儒教有摩擦,最终还是安静和平地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本土宗教融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的宗教文化开放程度,在同一时期的西方是不可能发生的。
7.png
六|贴金彩绘释迦牟尼旃檀像
北齐 公元 550-577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精美的佛像造型优雅,周身雕刻出柔软的曲线,用坚硬的材质表现出披坠的袈裟及其轻薄的质感,同时也表现摒弃世俗财富而换上苦行的僧袍。
信佛,则要跟随佛的脚步读懂佛的话语很重要,这也是佛教艺术兴盛的原因。因为绘画和雕塑能更直观快速地传播宗教,而不需要费时地去读文字。
旃(音同“沾”)檀佛像身着无领通肩式的袈裟,袈裟像经水湿了一样的贴在身上,衣纹在胸前呈“U”字形。右手在胸前施无畏印,意为解济终生痛苦,左手下垂施与愿印,满足终生的愿望。
8.png
七|汉白玉佛立像
唐代 公元 618-907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观复博物馆藏的汉白玉佛像面部丰满,似在微笑,感觉很温和、平易近人,非常符合唐人的审美。
唐代非常国际化,文化包容开放。佛教也是一个“外向”的宗教,有极强包容性,不但吸收且还帮助支撑所到之地的宗教、神祗和文化传统。例如,在唐代时,西域传入中国的男性模样的菩萨(菩提萨埵),在中国本土变成了女性形象的观世音菩萨。
9.png
八|银镀金菩萨
公元9世纪
占城 越南中部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在公元9世纪左右,佛教渗透到东南亚,各国的统治者也是佛教传播的主要推动力。
佛像的面部特征随着所传到的地域、文化改变。不同国家的人按照当地的审美和理解去塑造佛像,由此展现佛教艺术中文化多样性之美。比如上面这件越南中部占城的银镀金菩萨像属于东南亚风格。菩萨,即菩提萨埵,梵语音bodhisattva,意为“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
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占城又称占波,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于137年由区连建立,中国典籍称为“林邑”。到了中国的唐朝,出现过“占波”、“瞻波”等叫法。唐朝中期,该国改名“环王”。 到了9世纪以后,该国开始以“占城”之名,出现在中国和越南的史料之中。
10.png
九|铜鎏金千手观音 大理国
约10世纪 中国云南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由白族在中国西南边陲一带建立的政权。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多位国王都曾先后禅位为僧。
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左右,在今天中国云南省的大理国成为了密宗(藏传)佛教的中心。上面这尊铜鎏金千手观音身着华丽服饰头戴宝冠,有34只手臂抓着不同的器物各有不同含义。
有别于其他宗教对人有主动说服信或者强迫性,佛教存在于一种安静和谐之中,被动而平和地等待跟随它的不同国家的信徒。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18 20:00 , Processed in 0.200140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