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藝術家] 讓石窟的活力重現世人眼前──專訪佛教藝術研究學者郭...

[複製鏈接]
harry1211 發表於 2017-8-14 17:31: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1797001c04e6a0dc62f0b5c169138ec_715__2.jpg
月前淨墨文化舉辦《以色觀法——彩繪佛畫交流展》,匯聚各地佛畫藝術愛好者與創作者的作品,宣揚藝術就是修行的崇高精神。主辦單位同期開設五場以佛畫藝術為主題的座談會,當中邀請到圓光佛學研究所圖像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郭祐孟老師,分享立體閱讀佛像壁畫藝術的心得和理念。郭老師專研石窟圖像及造像,先後任職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等單位。他的研究成果豐碩,從台灣早期的觀音聖像,到四川寶頂山石窟,以深遠歷史跨度,探索石窟與時代間的相連關係。不說不知,原來郭老師小時候竟然是在基督教教會的教育背景下長大,起初更對佛教信仰有排斥感!
「是的,最初覺得佛教有點落伍,大家都在拜佛,口中念念有辭,很迷信的樣子。可是到了念高中的時候,參加聖經班,在與牧師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問題無論如何人自己都解決不了,總要依靠神。」於是他心裏就這樣產生了一個個問號。雖然信仰告訴他,一定要相信,可是內心深處禁不住想要去探求。因緣巧合下,他注意到家裏附近的一所寺廟裏,牆壁上掛了一幅畫,原來是臨摹敦煌壁畫的十一面觀音。「每天都從它門口過,但從來沒有看到它。現在看到了,是一種緣分。」當時他還好奇,怎樣觀音會有十一個頭?慢慢他每天都去看一看,播下趣向佛門的種子。後來念研究所,指導老師鼓勵他做佛教藝術的題目。「接觸下感覺不錯,就一頭栽進去。」他笑道。
信仰跟研究產生矛盾
老師先後皈依明光法師及顯明老和尚,也有在宣化上人座下受五戒。他還記得,在認真懂得佛教藝術之前,自己是從一種較為感性的角度接近佛教,接觸的多是傳統思維。有一段時間他閱讀了不少現代佛學研究的著作,為思考帶來衝擊:「現在漢傳佛教徒拜佛、拜菩薩,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若從佛教史演變及佛像源流等方面看的話,菩薩根本不是一開始便存在的,他們是佛入滅五百年後才出現的概念。那菩薩道到底是否佛說的呢?如果不是,那我們為甚麼要拜菩薩?於是自己稍為有點搖擺不定的感覺,彷彿真相跟信仰兩者之間似乎沒法劃上等號。」但隨著進入佛教藝術的研究領域,也逐步找到喜悅,對信仰追尋方面的自信心也有所提升。「有時候我們想避免矛盾,但避免的話矛盾不就無法化解了?只要願意面對,其實很多問題都有解決的空間。佛法講緣起,它是順著因緣變化而流通,層層相扣結合得非常微妙,也衍生不同文化觀點的佛教。想通了這點,你會發現佛真的是無處不在。」像他的師父教導,每人都有一個本修法門,而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來強化本修的。修行就是看如何將主、次調和圓融,成就佛道。
研究佛教藝術,老師的方法是以田野調查為主,早期方向集中在台灣寺廟造像的塑源上,例如他的碩士論文便以台南法華寺為題,探究寺院近三百年間在建築、造像、壁畫內容的變化情形。他解釋,那時候因為還沒了解佛教藝術背後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所以之後的一些作品,聚焦的不外乎明清及日治時期。大概在2000年左右,他積極去不同石窟做田調,想往更遠古的方向上溯,最後來到了敦煌及四川。「我們在台灣的研究學者,都很關心中國南部這一塊,但早期南部石窟的研究較為薄弱,尤其是四川相關的題目,深度及廣度都有待開發。」老師分析,四川雖受地理環境限制,相對封閉,但同時這片土地本身包含著古蜀文明、濃厚的道教文化及當地的原始信仰的底蘊,當佛教傳到四川時,自然會和這些文化結晶彼此碰撞,發展出獨有的特色。前年他發表了一篇關於四川大足寶頂山的文章,探討山中圓覺洞的圖像。「圓覺洞大家一直都覺得很神秘、充滿美感,可是到底它的空間佈置透露出怎樣的時代訊息,好像沒有人談過。文章發表後,大家的反應都非常正面。」
讓石窟的活力重現世人眼前
老師的研究並非只是單純的圖像學分析,而是往往結合佛教義理,例如他之前的文章〈盛唐佛教造像所蘊含的法華思想〉,便是一個好例子。「佛教藝術研究不能永遠只停留在外型的探索,壁畫和造像不只是歷史文化潮流中的一點。有些學者明言,要把佛教這部分的角色切割開來,研究要不要受宗教思維的干擾。但這怎樣可能呢?它明明就是佛教的一部分。幸好這十幾年來學者逐漸理解藝術和宗教的連結,也慢慢的修正過來。」老師另一方面也強調文獻跟圖像兩方面要打穩基礎,所以他現在在圓光佛學研究所,會定期組織讀書會。讀書會不講求進度,往往一篇經論讀了三、四個月還未完成,畢竟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古典語文及義理的熟悉度。
他也希望透過研究,讓石窟的活力重現世人眼前。「這種活力是不管經過多少時間,都能夠連接到石窟觀賞者的內心世界。某程度上石窟跟佛法一樣, 本來就存在著,在沒有人把它開鑿之前,大家是不會意識到原來石窟是可以這樣的教人震撼、感動。」最近兩年敦煌研究院致力於石窟的數字化,以視覺科技在影院中無死角的360度呈現整個複製石窟。老師認為站在保育及教育的角度這無可厚非,然而對研究者來說,是必須親身走進石窟,否則他無法去感受各種細節。「石窟裏的雕塑,如果只是把它們當作是雕塑史的材料,抽離出來,在書本上形容,那是沒多大意義的。到底人跟造像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建立出來?只有把雕塑放在它原本存在的位置上去觀察,才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了保護壁畫,加上天然環境的影響下,石窟都是陰暗加的,偶爾陽光透入,那種忽明忽暗的氛圍,充滿難以描繪的神秘感,正因為此,他相信所有人都想有機會直接站在石窟中感受,那絕非高清影像所能比擬。
這次郭老師來港,參與《以色觀法》佛畫交流展,他讚歎香港在推廣佛教藝術所付出的心力:「在台灣喜愛佛教藝術的人不少,但像這種集展覽、講座、分享會於一身的模式,還是比較不那麼常見。我很樂意介紹它給台灣的朋友。」他提議港台可以多嘗試跨領域的合作,匯聚學術研究單位、藝術團體、寺廟的教育單位一起創立新平台,甚至可以定期在不同地區舉辦,形成一股風氣。「佛教藝術的推廣不能假手於人,政府可能出於政治考慮,未必會提供最好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最終會展現亮麗的成果。」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29 13:36 , Processed in 0.118817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