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香》之(十二b)

[複製鏈接]
wairoa 發表於 2017-8-17 13: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airoa 於 2017-8-17 13:12 編輯

042705m666wtfxd8992fcd.jpg

◇问答:

.某法师:有一个敏感的问题想请教老师:在净土宗中关于往生是不是要伏惑【即未断见思,消伏业障,烦惑不复用事,伏除烦恼等等】的问题,有一派认为不必要伏惑,有一派认为一定要伏惑才能往生,其主要依据是:

(一)蕅益大师讲的:1-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2-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便蒙钞:散,即名字位;定,乃观行位也】,于同居士分三辈九品。

(二) 印光大师讲的:1-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提问者注:即观行一心不乱】。2-何得以带业往生之人,便拟生实报耶?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提问者注:烦惑不复用事,应该在观行一心不乱位, 或者名字位初心】,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

甲.坚持不必要伏惑也能往生的认为,散心念佛当然没有伏惑?弥陀大愿度尽一切众生,如果要伏惑几个人做到?

乙.坚持一定要伏惑才能往生的认为,便蒙钞:散。即名字位。名字后心位当然伏惑?不伏惑何能跟弥陀感应?

以上问题请老师慈悲开示!

答:法师客气了,开示则不敢,略述愚见以供参详:未对正题之前,先说说台宗六即大概,据《摩诃止观》中云:「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名字即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名言概念) 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观行即者……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邻的,名相似观慧……分真即者……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乃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著……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名究竟菩提。」据此六即中,“理即佛”可以不加理会,以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意思,“究竟即”亦可不加理会,以已圆满菩提故。从“名字即——分证即”四位即表“信解行证”的整个修行过程,从论中可知“名字即”相当于“信解”,“观行即”相当于“解行”,“相似即”相当于“解行中的四加行”,“分证即”相当于“解行证中的见、修位”。由是可知“名字即”者,纵信解起行,其行的力道是相当薄弱的,判其“散”也错不了那里。“观行即”者,此中大有横跨“得止、未得止”二者,未成就奢摩他前的止观仍属散乱心位,非真止观;成就奢摩他后的定中起观,那是真正的止观,定中起观,所学现量现前,那时可以说“心观明了,理慧相应”,判其为“定”者两可呀!说到这里,暂歇一歇! 这里我们要老实体会一个现实的问题,目下学佛者,万中有没有一二真正成就奢摩他呢?能成就奢摩他的,千中有没有二三贯通佛理的呢?两样条件具足的,亿中有没有八九呢?抚心自问,心中有数呀!好,再说,两样条件具足的,数数定中加行思维所学,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邻的,似有股力量扫荡烦恼种子,故名相似即,以心中仍立有相机故。如是勤加行,忽尔能观所观冥然相契,此谓之证道;此位亦仅破分别烦恼及伏俱生烦恼而已;往后则在破俱生烦恼上着力,此都不外 “分证即”范畴。由是所谓“伏烦恼”者在“分证即”前的“观行、相似”勉强可说能伏粗显的“分别烦恼”,俱生烦恼则梦也梦不着。有了如上的理解后,再来看问题:

甲.坚持不必要伏惑也能往生的认为,散心念佛当然没有伏惑?弥陀大愿度尽一切众生,如果要伏惑几个人做到?——答:这四句话对是对的,但亦必须长时念佛,以强化念佛种子的势态,所谓此长彼消,烦恼种子现行势力薄弱,临终正念分明,往生有望!反之,难矣!

乙.坚持一定要伏惑才能往生的认为,便蒙钞:散。即名字位。名字后心位当然伏惑?不伏惑何能跟弥陀感应——凡夫散心念佛,只可说念佛善业种子,天天熏习肥充,熏长同类善业种子的势力,恶业烦恼种子现行势力弱化淡化,临终时,唯此念佛种子现行势力最为勇悍,心不颠倒,顺利往生!反之,纵佛来迎,心处颠倒,也错良机。至于伏不伏惑于上解中可玩味啊!

.某法师:谢谢老师,是不是可以说,念佛善业种子的力量大于恶业烦恼种子现行的势力,也可以说,恶业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才能心不颠倒?恶业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是不是可以说初步的伏住烦恼?智者大师有云:「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另蕅益大师在《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讲:「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夫一心不乱,纵未断惑,可不伏惑耶?倘娑婆事业再牵系,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遇逆缘时,结恨怀怨;而欲命终弥陀接引,此决不可得之数也。」

答:法师客气!

1: 是不是可以说,念佛善业种子的力量大于恶业烦恼种子现行的势力,也可以说,恶业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我们一般说“黑白业”,不说“白黑业”,譬如在黑墙上涂白,涂一次遮盖不了,可能要涂四五次才成办;反之,在白墙上涂黑,一次即成办,故知黑业势力顽强;但念佛善业种子因天天数百千万声,烦恼种子自前下种后,无天天同样烦恼事态百千万次熏习,自然势弱!故长时真实用功,定能心易不颠倒。又或临终善知识开示助念得当,临终者那一念的力度较平日不可同语,真可力敌千军,这当别论。

2:恶业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是不是可以说初步的伏住烦恼?——可以这样说,也不是不现行,只现行时,修行者警觉清醒不为主导而已。

3:智者大师:「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此中重点在“求生净土常念佛”,与我所说无违,而其中所谓“故伏灭烦恼”者乃“伏”的加重说而已,非真灭也,若灭分别烦恼必须登初地。

4:夫一心不乱,纵未断惑,可不伏惑耶——此与我说无违。

.某法师:谢谢,老师多次慈悲开示!圆满解释疑难!打扰老师清修!真不好意思!再次感谢!南无阿弥陀佛!

答:阿弥陀佛!法师客气!

.小西莲花:重读先生关于“一心不乱”之解答,可谓化高深于平实,融经藏于当念。具道不远人之亲切,指凡人可行之门径。怯弱者不至于望而生畏,增上慢未可以漫不经心。盖由身体力行,故能言无虚发。略申钦赞,未知当否?稽首!南无阿弥陀佛!

答:信解行证,前三为后之资粮,光信解而乏行,则如背书,真药现前不知下手;只行不解,如盲临崖,鲜不堕崖!居士所言的当,不过非我目下实况,目下亦只是耍嘴皮本事而已。

.新浪网友:老师所说的“此中所谓‘一心不乱’者只是“心一境性”的境界”(我的理解“心一境性”即欲界定),老师能否举出祖师大德的相关言论来支持您的观念。如印光法师:「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这里的一心包括“心一境性”(即欲界定)吗?再比如莲池大师答问中的一心不乱包括欲界定吗?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答:阁下所问,简答如下:

1-要知道欲界是无定的,九地中欲界为五趣杂居地,上二界八地全属定地;欲界定心所不现行,要经事相做作才有可能定心所现行证初禅,仍不离“入、住、出”三相。所谓“欲界定”最多可说是未到地定,故又称为“闪光定”,以其极短暂又不能作观之意。

2- 在培养希望证得初禅的心态做作事相中有所谓“九住心”:初住、正念住、安住、近住、调伏住、寂静住、最极寂静、心一境性、任运住。成就“任运住”后才有希望成就初禅。而我所说的“心一境性”就是什么事都不干,从早到晚唯佛是念,这样加工用行,一日、二日、三日即可达“心一境性”的境界,但稍接电话或攀谈一会,心又不一境性了,为什么呢?非真入定境界故!另“心一境性”为一切禅定心的属性,故九住心的练习也是要做作这种属性,故心一境性有深有浅,浅则是闪光性,稍深则八定心性皆是,最高则无所谓定不定,心常如一。

3-印祖于《复吴思谦居士书》中云:「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又在《复王诚中居士书》中云:「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

4- 净宗历代祖师高标易行道,试想想若必达一心不乱始能往生,阁下认为此是易行道吗?此是经中为五浊恶世凡夫所说极难信之法吗?部份弘法者更高标往生即位列七地菩萨,有此可能吗?不见《观经》明说九品往生俱是凡夫嘛!净宗念佛法门的确是易行道,是极殊胜法门,但若恐别人看贬此法门,而把经中“一心不乱”提高门槛来解说,反自打嘴巴,有违经文!

.某法师:1-按照印光大师文钞,临终被无知眷属破坏,如哭穿衣等失去净念都不能往生,何况九横?唯有证忍之人可不受破坏!

2-按汉地净土宗:中阴阶段,强者先牵,自己丝毫作不了主!能够发心念佛吗?能够发愿往生吗?据善导莲池智者诸祖法语,贼去关门已经来不及了!

望老师慈悲开示!

答:阿弥陀佛!法师海量!

1-有关被无知眷属破坏如哭穿衣等失去净念都不能往生一事,也不一定,端看助念者的开示而定,我于去年为出家众扯去一同为一老法友助念,去到医院之时,只见其妻女为其换衣着裤,翻来复去,无法劝阻,法师众正在埋怨,我说不妨,既如是只好待其全部穿好,然后为其开示,开示完毕开始助念,四小时后,我离去,其女儿进房见其父亲跪拜法师而去,遗体面色如常,故还是可以的,若无正确对证的开示,则难保后果。由此一例,遂通知助念团,若见家属不配合,也不要放弃,还是有希望的。

2-法师既知“强者先牵”一语,则更证我前所说“建立强悍念佛善业种子”一说之实在,由是若人一生真实行持三不颠倒,纵于中阴阶段,仍有希望自渡,为什么呢?强者先牵嘛!若更加助念,则机会当在一半以上。

3-久习禅定者,生平无多坏事,于中阴阶段,也能忆生前习定,遂于中阴习定,即生色界;何况一生念佛,那有不能忆佛念佛之理?

4-法师不见《地藏经》明文法事对亡者有助,况真实念佛人那有贼去关门之理?问题在于平日是否真实行持?若真实行持,而习气又丝毫不肯改的话,则树高根深,那时不知谁是强者了?

.某法师:赞叹!老师的讲解亲切动人,秉承中国净土宗历史祖师遗风!使人顿开茅塞!在现代弘传净土法门中!独具只眼!

答:法师海涵,弟子惶恐,阿弥陀佛!不足之处,还望指点!

.寒江雪:印光文钞《复宝静法师书》:「现今救世要法,必须注重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亦须注重因果报应)俾一切人各各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以深信愿,求生西方,如是宏扬,方有实益。若不在此处著手,则唯上根人得益。」
老师,印祖这里所说的“若不在此处著手,则唯上根人得益。”中下根人如不在此处著手不能得益,那么为何上根人却能获益呢?上根人不也要注重因果报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愿,求生西方吗?

答:1-此句“若不在此处著手,则唯上根人得益”,非说“上根人不要注重因果报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愿,求生西方”,譬如博士生,您还须要谈中学内容吗?故此中之意非如您所想,而是真正上根修行人必不舍平实法,而更在平实法上发展。若非真正修行的上根器人,纵是利根,反不耻平实法,则沙滩起楼阁,只自欺而已,故印祖文后云:「勿道中下之人堕此不知,上上根人亦多有之。」

2- 印祖文中一段震撼聋盲:「是以教人须在平实处脚踏实地,切实行,为最上一著!勿曰此浅近法,何须提倡?夫千里之行,始于初步;九仞之山,亦一篑所积;江海之洪阔深广,由聚众流而成;若轻平实一法,恐难得其实效!」好好思维,现今网络文章众多,真有深厚底子行文者鲜也!

.无尘:老师此讲可谓振聋发聩!人临终时“千万生善恶诸境,一时俱现……若想做到心不颠倒,必成就强悍念佛种子,这才是真功夫。这样想来,对平时打坐念佛时出现的任何境界都应当做修行的助缘,尤其是在干扰的情况下,不随境转,对境练心,锻炼自己的定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把一句佛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使念佛种子逐渐强悍。

答:很好很好!您应该可以做得到,阿弥陀佛!

.寒江雪:印祖文钞《复谛醒法师书》中指出“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为行者求法指出一条修行正路。而后又说:「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此句楞严经经文中的“圣心、圣解”应做何解呢?祈请老师开示!

答:“圣心”者证道之心,“圣解”者证道之见。文中意谓习禅者或念佛者,于修习过程中出现好的状态,不要误把此种状态作为证道的状态,若作如是见解,必为魔所乘,扰乱诱惑,终受群邪所害。

.小西莲花:请教先生:罗什译《弥陀经》为“一至七日执持名号”;玄奘译本为“闻名及功德已,思惟一至七日夜”。前者直显持名,后者似只隐含持名。无独有偶,单行本《文殊般若经》示一行三昧为:「不取相貌,专称名字」;《大般若经》同经中示一相庄严三昧为:「审取名字,善想容仪」。似乎各有传承,未容混滥。今人有以疑单单持名不济者,先生以为如何?

答:居士所问,非常重点,现试答如后:

1-罗什大师本:「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一心不乱……」,此中“闻说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佛什么呢?文中无表而略,却接“执持名 号”),执持名号”;我们看玄奘大师本:「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 若一日……系念不乱……」,两者的分别在于起步的简略而已!玄奘大师本是照足梵本直译,下手乃“先观(先观即思维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后止(止在专系念名号)”,罗什大师本则“略观即止”!一般不太熟悉止观者,每天先念弥陀经,后念往生咒,接专念名号,其过程与止观无多大分别!故所谓“一行三昧、一相庄严三昧、念佛三昧”,名相略异,其质无别!非“各有传承”,亦无混滥!“传承”二字于此不合,“传承”乃就后世“师承” 关系而言,非指大觉世尊佛佛道同而名!今人所疑,病在不深入经藏,知见偏狭,故成担板而乏知而已,居士不必受此病所左右!另外,此中所说的“止观”只是随顺“止观”的方便而已,非已成就奢摩他后的真止观。

2-罗什大师本局主“执持名号”为“念佛法门”,玄奘大师本则宽——“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若一日……系念不乱……”——如 《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云:「念佛一切智、一切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无量不可思议诸功德,是名念佛。」如《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独处空闲,如是思维,于一切处,随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尔时,如是闻已,即应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今在西方,经途去此百千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安乐,如是如来,今现在彼为诸菩萨周匝围绕,处大众中……端坐系念……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如是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又如《观经》:「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又《观经》:「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是奘本之“思维”二字若思维《阿弥陀经》中「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不可以少善根褔德因缘,得生彼国。」或独称佛名号都可以名为念佛法门,若成就的话,“宽、局”都可称为“一行三昧、一相庄严”。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18 20:19 , Processed in 0.092437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