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说十善业道经》之(十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11-9 06:59:2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正宗分中分二十——四、‘别明十善利益之八:若离贪欲’: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自在,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解:接说第八,龙王!若能远离贪欲,当下即能成就五种现前自在。那么,什么内容的五种现前自在呢?一三业随心而转,六根具足故;二、财物受用安稳,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自在,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释名句:前面所说七善,属身、口方面,有形可见,有事象可说,推其原动力,还是来自心意方面的贪、嗔、痴,若能省察、克制、淡化,甚或刈除此三毒的毒素的话,则七恶自无立足点。


·贪欲——现实人生的存活条件,离不开色、声、香、味、触的五境,对五境的欲求,自是理所当然的事;然对五境的无厌攀求,则非正常的欲求,而成了贪欲。贪欲使心性不洁,一股内心的染污力量,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的追逐,翻前所说的七善成七恶,则欲出轮回,当待驴年。《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诸根’即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统摄内外根的健康,意根则表精神不错乱不痴呆,此是‘三业自在’的因,亦是宿生七善的果故。所谓‘三业自在’即是行动自如,音声高低柔美随意,思维离局限等等的意思。


·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宿无‘杀、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之怨结,亦无盗窃他人财物之恶行,有此离怨家、盗贼的业报因,故感今生财物安稳,不须想方设法刻意收藏。如唐·杜顺大师挂履于屋外,不虞被窃,以其无量世离盗窃之实故。


·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宿离七恶,兼乐善好施,解困抒卮,故感今生富贵寿考之福,随心如意之德,无所遗憾。


·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居王位,而得自在,当属福德自在之极尊,故能垂拱而治,声播边远,朝贡珍奇妙物,以示归心。此‘王位自在’也可申作身处高位,上下一心,献谋奉策,以扩业织解。


·所获自在,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宿世离七恶,乐行布施,心无积德唯舍之念;又不忌妒别人的善行或丰乐有余,更连连赞叹,发欢喜心,故感今世所求自在,所获过本希求之数,甚或量过百倍而质优殊胜。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若将离贪欲的有漏功德,回向佛果菩提,则他日成就佛果菩提时,于三界中,特别尊崇,有缘众生,无一不恭敬赞叹,行法供养。


●正宗分中分二十——四、‘别明十善利益之九:若离嗔恚’: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成就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解:接说第九,龙王!若能远离嗔恚,当下即能成就八种现前欣踊性的心法功德。那么,什么内容的八种现前欣踊性的心法功德呢?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释名句:


·离嗔恚——在《瑜伽论》卷八中说:“云何嗔恚?谓于他(人、余众生)起害欲乐(意欲),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种种加害方法),及于彼究竟(完成加害)中,所有意乐(全过程的延续心态)”;再看看《瑜伽论》卷八中说‘嗔恚者的心态相状’:“....谓于他有情所,由嗔恚增上力,欲为损害,起决定执故。当杀者,谓欲伤害其身;当害者,谓欲损恼其身;当为衰损者,谓欲令彼财物损耗....”。观《瑜伽论》的述说,若生起‘嗔恚心’,可以想知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故《华严经》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若能决定离嗔恚心的话,则“论”中种种负面心态将不会生起,不仅不生起,更成就八种喜悦心态的功德。


·喜悦心法——心态上的深度适悦,有股欣踊性。


·无损恼心——若已离嗔恚心,即于众生不起‘害欲乐’,则于众生当无损害恼乱的心态生起。


·无嗔恚心——若已离嗔恚心,则对境逢缘,于种种不饶益事,心态安稳,当不会生起损恼的心态。


·无诤讼心——若已离嗔恚心,则心态清净,如理作意,当不会发起种种斗讼忿竞,以离染污心故。


·柔和质直心——已离嗔恚心,当无憎恚热恼的本质,则出言柔美,举止平和,心态朴实不虚伪,正直不邪曲。


·得圣者慈心——已离嗔恚心,不仅不会恼害众生,更自然安住无杂染的饶益慈悲心,以‘圣者慈心’离杂染故,如《瑜伽论》中说:“所言圣者,远离一切杂染污法,令不生故。”


·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已离嗔恚心,心态安住无杂染的饶益慈悲心,常勤于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令众生身心安稳无恐。


·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已离嗔恚心,仪容慈和,身相端正可观,一切众生乐于亲近,恭敬赞叹。


·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此中‘和’ 字即指‘柔和质直心’,而‘忍’ 字则统摄‘无损恼心、无嗔恚心、无诤讼心、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等,如《摄大乘论》中说:“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稳,故名为忍”。剩下之‘得圣者慈心’ 及‘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则为‘和、忍’ 二者的等分。由是以慈和忍辱的心梯,一期报尽,速生清净的色界诸禅天,或迳生佛净土。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若能远离嗔恚,则将远离嗔恚所引生的功德,全回向佛果菩提,则将来成佛时,心如虚空,智慧无障,神通无碍, 炽然炳著的相好,令观者无厌。
             
△申:


·八种喜悦心法,各各因果勾连,譬如第五的‘得圣者慈心’为因,第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则为果;又如五、六为因,第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为果;又如第八的‘和忍’为因,‘速生梵世’为果等等,当然根本的因就是要‘离嗔恚’。


·在《杂阿含经》中有说:“昔所有一夜叉,形状甚小,颜色鄙恶”,身形又黑,人不喜见,坐帝释座上。尔时,三十三天见是夜叉,坐于释处,皆大嗔忿,种种毁骂。尔时,夜叉恶相渐灭,善色转生,渐渐长大;诸天骂詈,嗔恚转多,夜叉遂复,身形长大,颜色鲜盛。诸天相将至帝释所,白帝释言:“有一夜叉,极为丑陋,身形甚小,坐帝释处,我等诸天,尽共骂詈,而夜叉子,颜色转好,身形渐大。”帝释语言:“有是夜叉,得诸骂詈,形色转好,名助人嗔。”尔时,帝释还向坐所,偏袒右肩,手擎香炉,语夜叉言:“大仙!我是帝释,我是帝释!”三自称名,夜叉转小,形色转恶于是消灭,帝释还复帝释坐,告诸天言:“自今以往,莫生嗔恚,若有恶对,慎莫加嗔.....。”看到这一段经文,想起师父生前曾告诫,若有不清净处,切不可以‘斗、赶、灭’的心态行法,必须以‘劝、和气、利益’心态行法,则不净自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5 15:26 , Processed in 0.082685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