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静心反思人生观,找回自性,毋忘初心──这一场庄严、...

[複製鏈接]
佛教精舍 發表於 2018-6-15 16:47: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d7e2bd587d90a055dcdd50c0e529129_715__2.jpg

僧彻法师及僧众带领唱诵多首寺院的梵呗曲目。
在音乐会中,制作团队采用多首寺院日常的梵呗曲目,包括用餐前所念的《供养咒》。
以歌曲引领襌院的一天
5d857f70cabd73d6847a64784d50cd4b_230__2.jpg

襌院生活对于不少人来说,既庄严又神秘。一般人对出家人的清净生活所知不多,也不明白其背景和生活哲理,因而有着不同的误解。在过去的佛誔假期,香港佛教联合会(下称佛联会)举办慈善音乐法会《禅院的一天》,主要以唱诵形式、配以钟声、多媒体、梵呗唱诵,由晨钟开始到暮鼓结束,让观众体会襌院的生活片段。在音乐法会中的前段和后段,均有佛教大德开示,深入浅出的讲解寺院生活的背后意义及启示,让观众进入清静安宁的境界,清净自心。

过去几年,佛联会也曾通过慈善音乐法会,将艺术、音乐表演结合法师开示弘法以吸引大众。今年的音乐法会有幸得到专业舞台制作人的襄助,以创新的手法将禅院的生活立体呈现在舞台上。「佛联会每年都会透过不同弘法活动与大众接引共结佛缘,亦会与时并进,以多元化及生活化的方法,包括禅修营、讲座、书展、素食推广等活动,希望引起大家对学佛或修行的共鸣。期待继续有大家,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及支持,一同借佛法的因缘,帮助大家提升身心灵正能量。」佛联会董事温绮玲居士解说音乐法会的活动目的。

在音乐会中,制作团队采用多首寺院的梵呗曲目,由僧彻法师及僧众带领唱诵,由每朝起板做早课唱诵的《叩钟偈》、用餐前所念的《供养咒》到每天晚课时所唱《六供养》,都能呈现日常的寺院生活,为观众带来清净的体验。另外,音乐会也有不少新曲目,由年轻佛教徒作曲,并由音乐会总指导衍空法师填词,当中表达了不少佛教思想。新曲《慈悲颂》和《自性颂》点出悲智双修的大乘佛教的要旨。《慈悲颂》歌词意念来自《慈经》,提到佛教以普渡众生离苦得乐为目标,希望能以慈悲心对待其他众生,化解仇恨,一同获得解脱。另一首《自性颂》内容意念则来自《六祖坛经》中神秀和慧能的偈颂,指出襌修的目的就是要见自性,了解自性是智慧的开始。六祖慧能曾提到众生修行,首要明心见性,当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时,就不会再随境而转,心便自然安定下来。《慈悲颂》和《自性颂》内容互相呼应,寺院的修行生活由大悲心开始,修行见自性,协助众生离苦得乐。

除了展现寺院生活,音乐会也有以修行境界为主题的曲目。当中《襌歌》由流行歌手林二汶作曲、衍空法师填词,当中提到襌修的三个层次「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一个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是多角度的,因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感受,《襌歌》就是要表达修行者的心声。另外,演唱会当中有不少歌曲都是由年轻人作曲,《感恩歌》就是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感恩,歌词中以小船作比喻,当我们在生命中感到迷惘,透过皈依三宝,就能找到生命的方向,不再迷惘,安身立命。


24cdea9e0498afe5f0a325ff2d7d84a8_715__2.jpg

38c6177dedea027e40b9a676ca6c6738_715__2.jpg
由五位年轻人组成的「如音乐子」当日也参与音乐会的演出,希望透过歌曲,宣扬佛学讯息。
青年佛教表演

由五位年轻人组成的「如音乐子」也参与音乐会的演出,歌曲由成员麦思齐创作,并由衍空法师填词,希望透过歌曲,尝试将佛学中的重要讯息,以轻柔的现代旋律展示。在创作的过程中,思齐也曾经遇到不少挑战:「当我看到衍空法师的词时,内心很快就出现一个旋律,写中文曲目比起英文歌曲更加困难,因为中文歌有它的限制,不容易夹旋律,当中《自性颂》就曾经全首重写过。」对于创作佛教歌曲,思齐满有热诚,未来将会继续和「如音乐子」组合负责编曲,希望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并尝试更多不同的风格。

在「如音乐子」负责中乐的蓝佳钰演出当日虽然身体欠佳,但仍坚持上台献唱,足见她对佛教的热情:「透过音乐,配合充满佛理的歌词,为我内心带来安宁和平静。未来亦希望能创作更多佛教歌曲。」蓝佳钰一直抱病在身,在练习过程中不免感到气和体力不足,但最后仍能克服,也为自己带一点鼓舞。

01607191f8b0bcad30819882cb0f8fdc_230__2.jpg
宽运法师在音乐法会开示
bba89bc6488fca36cd5268eeaaa6bda2_715__2.jpg
结合录像元素,衍空法师为法会开示。
eaf6a2c05dffb0d90bd5b31c2cf67754_715__2.jpg
音乐法会座无虚设,获得得空前成功。
随顺大众的寺院生活

「每间寺院都不同的氛围,但生活模式都是差不多,修行者必须学会随众,要放下自我跟随大众,每天没有太多私人时间,当你能够适应这种生活模式,慢慢便发现少了很多烦恼,更可以专注对治内心。」提到寺院生活,衍空法师表示「放下自我」是寺院生活的重要课题,修行者在寺院中必要适应随顺大众,慢慢就可以放下很多烦恼,享受一种简单的生活模式。「随众之间都有很多空间。只要找到自己的喜悦,就能坚持下去,如果你觉得自己很辛苦,或者觉自己很伟大,就很难捱下去,用欣赏的角度,就能轻易习惯。 」

现在的潮流文化讲求表达自我,年轻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想法,把自我看得太重,因而容易生起很多烦恼。寺院的修行生活就是希望把生活回归基本,专心对内心的问题。「你必须好好关顾自己内心,因为所有事情都是由心去做。心可以被提升优化、修行其实也是修心,关怀自己的内心,培养训练自己的心,修行者要注意的事。」法师告诫说。无论在家或是寺院修行,都要以对治内心为依归,不要执着世界的东西,要保持灵活,有弹性,生活可以改变。

「佛教讲求『依愿随缘』,说明随缘并不是什么都不追求,佛教讲的随缘是指由菩提心引领人生的路向,心态上是平安无所求,但行为却很积极,会把握恩缘、善用恩缘。」

文:心舒云图: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门网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chc750109 發表於 2018-6-18 06:5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合敬
隨眾
和眾
才能領眾

阿彌陀佛
世間宛然有但畢竟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19 07:34 , Processed in 0.096970 second(s), 4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