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龟兹壁画:比莫高窟还要古老的西域佛教艺术

[複製鏈接]
harry1211 發表於 2019-10-10 10: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鸠摩罗什的故土龟兹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它被现代艺术家称为「第二个敦煌莫高窟」。而实际上,龟兹的石窟艺术比莫高窟历史更为久远。
位于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地等多种文明的交汇之处,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保存着大量文化遗迹,弥足珍贵。石窟内的壁画不仅是西域佛教思想的载体,更是还原当地历史风俗与文化艺术的重要存证。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329.jpg
△克孜尔壁画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佛教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在印度恒河中游一带流传。史称为「部派佛教」时代。
直到1世纪前后,佛教翻越葱岭,到达西域的疏勒,再传播到龟兹、焉耆、高昌等地。起初传入的是小乘佛教,其后印度大乘佛教兴起,也逐渐传入西域地区,出现了大小乘佛教并行的局面。西域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的重要桥梁。龟兹,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库车,成为东西文化融合交汇的枢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域佛教的鼎盛时期。其间,西域境内开凿了众多大规模的石窟,绘制了数目惊人的壁画,兴建起雄伟壮观的佛寺。500余座龟兹石窟零星坐落在如今的新疆各地,成为宝贵的文化存留和历史遗迹。
开凿于3至9世纪的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群的代表,也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克孜尔石窟,或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其中保存了大量壁画,内容题材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为主,展现出丰富的西域佛教艺术,见证了当时佛教盛行的景况。直到10世纪前后,佛教渐为伊斯兰教所替代。龟兹佛教也就此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334.jpg
△克孜尔第224窟.7世纪.静听讲法的佛教徒众

克孜尔石窟壁画采用了天然矿物质颜料,稳定性较好,至今颜色鲜明。青金石、朱砂、绿铜矿等矿物被磨成粉末,制成颜料后涂画在墙壁上,在昏暗的石窟中宛如绽开的绚丽花朵。
大部分佛教故事都画在菱形格划分的单元里,每一个菱形格内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菱形格代表着佛教观念中的山,呈现出佛陀在山中说法的情境,同时结合了龟兹周边多山的自然地貌特点。菱形格成了龟兹佛教壁画中特有的构图形式。
除了讲述佛教人物和主题故事,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也反映了当时龟兹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例如,第175窟中出现了描绘耕地、制陶图样,生动还原了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另外最为突出的是壁画中的乐舞元素。西域地区的人民崇尚音乐舞蹈艺术,龟兹也不例外。玄奘取经曾路经此地,后来在《大唐西域记》中对龟兹留下了「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赞叹。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337.jpg
△克孜尔第224窟 3至5世纪

克孜尔壁画中,伎乐图占有很大比重。其中,第38窟保存有较完整的壁画,主室两壁上方绘有天宫伎乐壁画。因此,这一窟室被德国考察队命名为「音乐家合唱洞」。壁画中的人物或抱琵琶,或弹箜篌,姿态美妙,令人叹为观止。
据考证,龟兹石窟壁画中乐器多达十余种,以箜篌、五弦琵琶为主,汇集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汉地及龟兹本土的乐器。那些妙曼的舞姿被认为主要受到印度舞蹈文化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341.jpg
△克孜尔石窟 唐代 飞天弹奏着四弦琵琶(图片来源:史密森亚洲艺术博物馆)

前秦时,吕光攻破龟兹国后,携鸠摩罗什东归,同时将大量龟兹伎乐、珍宝掠往中原,龟兹乐以及西域其他诸国的音乐逐渐传入汉地,引起了中国音律理论到演奏实践的变革,中国古典雅乐深受启发。
唐代元稹有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隋唐宫廷中专门设有「龟兹乐」一类,由此可见龟兹乐舞在中原地区蔚然成风,颇受欢迎。
西域地区常用音乐形式来弘扬佛法,佛曲是龟兹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歌曲随后也东渐入汉。著名的有《龟兹佛曲》《苏幕遮》《婆伽儿》等等。其中,《苏幕遮》原本是一种祈祷破灾避邪的大型歌舞戏,后来成为常见的词牌名。龟兹音乐不仅为中原地区传输了佛教思想,同时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345.jpg △克孜尔第212窟 6世纪至7世纪 (图片来源: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龟兹壁画明显包含着犍陀罗艺术风格。犍陀罗国位于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一度是贵霜王国的中心地区。此地曾为希腊人长期占领,文化艺术极为兴盛,深受古希腊、罗马的影响,风格融贯中西。
早期西域诸国的佛教艺术多受犍陀罗的影响。克孜尔石窟中的佛传故事,就明显带有犍陀罗「一图一景」式的佛传图的痕迹。不少壁画中的表现场景,和犍陀罗地区出土的浮雕作品大同小异。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349.jpg
△克孜尔石窟 摩柯迦叶 5至6世纪(图片来源: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佛教最初有「不立偶像」一说,佛陀本身并不赞同偶像崇拜。然而受西方人体雕塑艺术影响,犍陀罗开创了佛教图像化的时代。佛像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涌现,也促进了佛教更广泛地传播。
另外经研究发现,龟兹壁画中交脚而坐的菩萨形象也多半继承于犍陀罗,因为这种坐势深受贵霜王侯喜爱,而不见于中南印度等地。
而在对于人体肉感的描绘方面,克孜尔壁画又明显更偏向印度风格,同样推崇丰满的肉体美。种种迹象表明,龟兹壁画中结合了多元的外来风格和龟兹本土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401.jpg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404.jpg
微信图片_20191010101407.jpg
△《敦煌石窟》伯希和著 1920年至1924年出版

由于历史上的人为事件与自然灾害,龟兹的塑像、壁画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损坏。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在这片地区探索时,包括克孜尔石窟在内的龟兹石窟遭到盗割。大量精美壁画、彩绘泥塑等珍贵文物被掠取到国外,现在留存在柏林、巴黎、伦敦等地。
近年来,克孜尔石窟等历史遗迹成为重点保护文物,国家开始进行石窟加固、壁画修复等工作。曾经斑驳剥离的龟兹壁画,在现代再一次焕发生机,展现在众人眼前。
千年石窟,见证了古龟兹国的兴衰,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不绝,文化西传东渐,如今却显得有些荒凉。幸而,这些壁画依旧绚烂夺目,仿佛又将人带回到千年前的岁月,耳畔传来远去的驼铃、悠扬的羌笛,回响久久不歇。


原创: 知中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29 22:53 , Processed in 0.152519 second(s), 52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