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發表於 2012-10-15 16:30:16

華嚴經


      【分場】
      第一場 心如工畫師
      第二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什麼是《華嚴經》? 文本:釋衍空法師      二、修行編 文本:釋衍空法師      三、華藏世界是怎樣的? 文本:一行禪師 (節錄自:《與生命相約》)
      第三場 華藏世界
      一、華嚴字母 (唱誦)      二、十方一念 (音樂)

      【華嚴筆記 /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胡恩威 (編導及設計)
      我是一個很執著的人,我對一些原則的執著,是和我的天主教經驗有關。天主教對於神的絕對信念,有著十分驚人的力量。我離開天主教是因為我對這種絕對的信念開始產生懷疑,我對天主教的體制失去信心,但我們仍然相信天主教裏面關於正義仁愛的教義,我的執著轉移到藝術身上,這些年我一直在尋找…
      大約是兩年前,陳瑞憲先生邀請我為董陽孜老師的書法展覽創作一個多媒體作品,我選擇了台北美術館一個約二十米長十二米闊的展覽空間,在空間設置了十六台數碼投影器,透過十六台電腦,投影著董老師書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十六個字,白色的空間時明時暗,展示著書法的動態和質感。我很喜歡這個作品,裡面有著一種簡單直接的靈性……我開始細讀心經,用心思考一些關於自己創作動機的問題,思考宗教和藝術的關係。
      西方的現代藝術是一種對天主教基督教與及其社會體制的質疑,禪的美學在六十年代開始成為了其中一種重要的力量。但資本主義體制已經把現代藝術異化為一種經濟行為,我們今天活在一個由天主教基督教建構的社會,全球化這個觀念其實是由天主教開始的,這種一體化的觀念帶來了巨大的創造力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九一一就是對於這種全球化壓力的反抗,全球暖化也是一種西方文明終結警號。
      對於這個警號,佛教提供了一種方向,減去佛教的神話部份,佛教是一種超越物慾的快樂生活模式,佛教不強調絕對的統一和服從。佛教是由自我認識,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自己的慾望,認識自己的心,透過認識來發展自身的生活。人人可以成佛的概念,就是一種尋找自我的過程。一行禪師提醒了我們,認識自己是由呼吸開始,由步行開始,由飲一杯水開始,認識以後我們會知道如何放下盲目的執著。
      數碼世界是由零和一組成,以此建構了一個重重無盡的數碼世界。華嚴經演出的多媒體設計,是由一和多的華嚴世界靈感出發,由一和零的數碼模式構成,圖像,書法和種種影像被零和一重組和整合。聲音和影像在數碼合成下產生了互即互入的關係,是聲音帶動影像,也是影像帶動聲音。華嚴字母的每一個音色,化為影像化為一種內在的聲音,音質的變化聲調的高低,不是把聲音發出來而是把聲音透進內心裡面。
      佛像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在數碼的年代,表現佛的方法會有什麼可能性?歷史留下來的各種佛像,尤其是不完整的佛像,帶來很多想像。看著這些美麗和平的佛像,美麗與平和也透過眼晴進入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靈。這些由人雙手創造的臉,充滿了一種快樂的感照。      
      光和鏡是雙身的,沒有光,鏡不能看見自己看見世界,鏡透過光紀錄了世界,我們透過鏡看見了世界看見了自己。

      【主要創作人員介紹】

[*]胡恩威 編導及設計

      香港出生,於香港及倫敦修讀建築,從事劇場及多媒體創作、文化政策評論、藝術教育、建築設計、電影劇本等多方面工作。一九八八年加入香港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現為該團行政總裁。由他擔任策劃、編導、多媒體設計、監製及導演的劇場作品逾五十齣;其中,尤以運用舞台空間、文字、錄像及現代多媒體科技等元素而創作的多媒體音樂劇場系列,開創香港劇場界的先河。作品曾應邀於東京、北京、南京、台北、新加坡、柏林、波蘭克拉科夫等地上演。
      近年主要劇場導演作品包括:多媒體生命劇場《華嚴經》,開創以佛教哲學與藝術交融為題的劇場創作、多媒體建築音樂劇場《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大歷史話劇《萬曆十五年》、公民教育及社會劇場《東宮西宮》系列、《香港風格》(改編自其同名著作) 及《半生緣》(與林奕華聯合編導)等,並於二零零八年與江蘇省崑劇院合作新編崑劇《臨川四夢湯顯祖》;而電影劇本作品《生日快樂》(與張艾嘉聯合編劇),獲第二十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編劇;胡恩威並為E+E 文化刊物擔任編輯,著作包括以探討香港建築美學和城市規劃的《香港風格》系列、《香港漫遊》等。

[*]一行禪師 文本

      著名的禪師、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於一九六七年被小馬丁.路德.金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06年獲選《時代雜誌》「亞洲英雄六十載」。一行禪師於越南創立了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並於一九六九年在法國創辦Unified Buddhist Church,及在法國梅村創立道場,弘揚活在當下,為世間締造和平的心靈淨土。

[*]釋衍空法師 創作顧問及文本創作

      衍空法師出生香港,在香港及日本接受中小學教育,在美國取得電腦和國際商貿的學士學位,回港後協助父親經商,曾隨羅時憲居士和葉文意居士學佛,一九九零年在香港大嶼山寶林禪寺聖一大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其後前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系研修,取得碩士學位。返港後活躍於弘法事業,目前擔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覺醒心靈成長中心」住持、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以及從事多項有關佛教教育的研究工作。      
[*]釋僧徹法師 創作顧問(華嚴字母唱誦)

      生於香港,一九九三年出家於法雨精舍,一九九四年受戒於台中萬佛寺,畢業於能仁書院哲學系,就讀於台灣圓光佛學院。現任東蓮覺苑苑長及法雨精舍住持。

[*]李葛夫博士 學術顧問

      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早年曾隨羅時憲及李潤生教授習般若、中觀、唯識學,又隨牟宗三教授習天台、華嚴學,現仍常隨斯里蘭卡Anuruddha 大長老研習南傳經典。李博士現任志蓮淨苑文化部副研究員、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兼任教學顧問及泰國國際佛教大學客座導師,近年主力講授天台及華嚴學。

[*]于逸堯 @人山人海 音樂總監及創作

      一九九二年開始參與演藝創作。多次為進念.二十面體設計音樂,除了為黃耀明及楊千嬅等流行歌手監製歌曲,亦參與電影配樂工作。一九九九年參與成立人山人海音樂製作公司,為主流歌手製作歌曲外,更替非主流樂手/組合出版碟片。

[*]張叔平 服裝設計

      著名美術指導,被譽為「城市情懷美學的創造者」。2000 年獲得康城影展卓越技術大獎,亦曾多次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的最佳美術指導及造型設計獎,作品包括王家衛的《2046》、《花樣年華》、《東邪西毒》、《春光泎洩》,嚴浩的《似水流年》及徐克的《蜀山》等。

[*]伍宇烈 動作設計及演出

      香港芭蕾舞學會及YURI and company danciNG 藝術總監,十八歲獲取英國 「Adeline Genee 芭蕾舞比賽」金奬,同年加入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為職業舞蹈員。九三年回港後專注編舞。九七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藝術家年奬 — 編舞」。九八年憑舞蹈作品《男生》獲法國「Bagnolet 編舞奬」。舞蹈作品包括《蘇絲黃的美麗新世界》(2001 年香港藝術節),《民間傳奇之不吃不吃還須吃》(2005 年香港舞蹈團),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之《惡魔的故事》,任白慈善基金製作之《西樓錯夢》。

[*]董陽孜 書法創作(數碼影像)

      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台北,台灣),美國麻州大學藝術碩士,現從事書法創作(台北,台灣)。

[*]林夕 文字創作

      林夕曾任音樂工廠總經理、亞洲電視節目創作主任及商業電台廣告部創作總監,現為商業電台製作創作總監,曾為詩人,創辦《九分壹》詩刊,八十年代中期晉身香港樂壇的專業填詞人。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