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旅人 發表於 2022-11-23 19:01:47

一间开在医院和坟场间的生死书店


坐落于香港柴湾乐翠台的「义守书社」,所在地正好处于医院和坟场之间,甚有隐含着生老病死的意味。

问到两位店主是否刻意选址于此,阿祝和Ken异口同声说「纯属偶然」,就连当初开办书店的想法,也非现在般以「死亡」作为主题。

死亡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事情,当阿祝和Ken围绕「终有一死」的概念,思考生死背后的各种议题,原来也不外乎「身不由己」四个字,而他们开办书店和举行活动的初衷,也是希望藉此探索生存在世的意义,由死看生。


书社设计以简约素白为主,走进那窄长的铺位,首先看见的,是白色墙身上张贴的四块展板,感觉就像走进一个艺文空间。其中三块展板依次写着「终有一死」、「身不由己」,最后一块「好好活下去」的展板被聚光灯照着,仿佛成了舞台的主角,也是唯一一个题目没有相关书籍分类。

「终有一死」的主题,围绕个人与身边人的『老、病、死』经验;「身不由己」则摆放了以战争、贫穷、精神健康、动物权益、环保等主题的书籍,循突如其来、常规以外的死亡角度,扩阔读者对生死的想象。
从「终有一死」到「身不由己」,书社最终想带出「好好活下去」的讯息。

四位店主都是90后,来自中文大学的不同学系,「死亡不是一个人的事。」他们最初就是本着凝聚社群,改变对死亡的议论风气的这些想法来搞书店。

Ken形容书店的理念:「从议题出发,希望令读者从死看生,以阅读思考活下去的意义。」
另一位创立者Jenna认为「能够以书为养份,让读者客人及早思考人生的意义,已经是很好的事。」

开一间独立书店,难得,但不罕见;但一间谈生死的独立书店,就绝对是全港唯一一间。「香港人谈生死教育,大部分人只会着重死亡,变成了死亡教育,好像很敏感。但其实由出生到死亡那刻,中间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讨论。」阿祝说。

义守书社的书,多是从有心人、文化团体收集回来的二手书。店内尽头的台阶,特意放着一些坐垫,希望提供较舒适的空间让读者看书、讨论。

书社每月举行「死亡咖啡馆」(Death Cafe)聚会,鼓励有兴趣的来客分享对死亡的看法。活动上,参加者有些是曾面对家人离世,或自己有重病,也有做社工、甚至在殓房等的专业人士。

许多人怕这些讨论会引起参加者的负面情绪,其实正正相反,「这也可能是一个偏见,其实现场的气氛是轻松的,不少有情绪问题的参加者甚至能说到哭,在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情绪抒发。」
随着活动举办的次数渐多,阿祝和Ken开始学懂自己在讨论环节的角色。「参与者大多互不认识,要令大家有互动,就像为各自诊症,要知道该有甚么态度倾谈,例如年轻一群会擦出很多火花,老人家的秩序则比较稳定。」

「如何好好活下去?一千种人,一千种生活态度,一千种生活方式。」在「好好活下去」的展板上写着这三句。这里贴着许多来客人生态度的纸条——
有人写「做好自己」;有人写「无惧死,便正视生」;也有人写「珍惜当下,记住爱」。
有人在「好好活下去」展版旁,写下要及时「四道」——道谢、道爱、道歉、道别。没有空间谈生说死,多少遗憾因而萦绕。Ken认为,认清不愿面对、难以承受的生命重量,才能好好活。

你的人生是你的,到底要怎样过你的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如何好好活下去?这道题,大概要穷一生去答吧。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间开在医院和坟场间的生死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