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圖網

標題: 莫不是这安息一角,怎会懂「在」与「不在」的热闹 [打印本頁]

作者: 姽婳凝思淡清颜    時間: 2017-1-6 15:51
標題: 莫不是这安息一角,怎会懂「在」与「不在」的热闹



你观察过沙漏吗?当沙粒通过瓶颈,渐落成一座小丘,之后任时间再长、落下沙子再多,小沙丘总保持着一定的陡势,一粒沙来,无数沙来,都像薛西弗斯推上山旋又滚落的巨石,只静静成为那角度的一隅。这积沙成塔的临界角度,物理学家用了个很妙的字眼来称它:「安息角」(angle ofrepose)。


在台湾,一位业主偶然发现北投黑灯笼浴所,沉淀多年之后,希望位在文山区的自宅亦能做成同等质地。于是设计者利用「安息角」的多重概念,为其打造出离生死、存在虚空的空间。









安息角



在山上,看山、看冢、看坟,古人挤古人,热闹却无声。



人在室内,举目望去,盆地边缘山峦成岭,坟冈遍野密麻堆积,极难视而不见,死,仿若就近在窗前,如影随形,却无从经验。
止,是该停就停,一种流动的坚固。水泥灌入铸模里,凝结成形,临到了境界,便是这种坚固。
这恰如其分的临界点,截断了时间之流,从浓稠砂浆落至底层开始,激烈地堆挤沉陷;接续着灌入的砂浆,覆没水泥,层层晕出渲染;新鲜的空气也在搅拌中大量地挟入,嵌在厚重的混凝土里,窜出了绵密孔洞。
拆模时刻,水泥外冷内热,造山运动般地逼出了几条细小裂纹,最后,万般骚动,化入静寂。地壳里,氧分子最多,水泥表面色杂浓淡的气泡,哪里都是美。
这便成为安息一角。

「在」与「不在」的生死对话
一旦尘埃落定,就万籁俱寂了,桌前的沙漏如此,窗外的大山亦如此。那份静止,拟作「安息」(rest in peace)一词,还真贴切。
「死」既无从经验,能感知的,亦是人所骇怕的,正是因他人之死而生出的「亡」。
亡者,往矣,一个逝去的生命,一段因死而被抹去的生活,在时间的轨迹上纵不能一笔勾销,但已明白地划下句点,不再「在」了,只因墓、茔、碑、塔这类外在物的存在,反让人难认清「不在」的事实。
于是,懂了古往,悟了今来,有了视死如生的思索,遂令空间开始相应窗外满山坟冢的景观,进而藉由墙体表面的细部灌铸,展开了「在」与「不在」的生死对话。
这片落于皮层之内,空间之外的「表相」,采用混凝土的分层灌铸,但控制变因不再是时间,「模」才是关键──此墙的铸模是一组流沙的动态机制。工序上,等底层水泥硬化后,中层铺上层迭的沙砾,最后,由顶层灌入水泥沙浆。
此刻,由无数安息角组成的沙模既限制了水泥的流窜,本身亦被不断下压的水泥所覆满,直至崩溃变形的临界时,整座墙体才终于凝了形。
最后,整个设计交会成一个「回」字,大口框小口,既是机能集中后与外墙腾开一圈回廊的室内平面,也是对映户外延绵山棱所包围的基地所在。

无时间性的永恒
曾经波澜起伏的安息角,在层层灌铸完成后,所有寄形皆化成虚空,不在了。
凝视这「不在」,我想起「扁舟诀汝,死生西东。」王安石做官任满,临行之夜,摇着小船到荒郊,走上夭折的小女儿墓前,告诉爱女,爸爸走了,不会再来了。这一别千古的诗画,极为恸人,似断线划下,生死异域,幽冥永隔。
暮色降临,远处101 大楼自坟冢间渺渺升起,霎时,城市的繁华与寂凉都缩进这方窗。台北小,没有荒郊,没有野外。死后一如生前般拥簇,捱成山边一圈圈等高线,不做孤魂,亦不成野鬼,真不痛快。
亡者终作土,若不封不树,与平地齐,倍显对所依之山、所处之地的深情,绝美。

这住宅称作Death House,
在「安息角」的多重语意里,
体会了物故我予,
终于静止,
也归于永恒。


图文提供 / 漂亮家居

选自 /《举重若轻》
编辑 / MISSY













歡迎光臨 佛圖網 (https://www.photobuddha.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