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圖網
標題:
《證道歌》之十五
[打印本頁]
作者:
wairoa
時間:
2024-1-27 05:53
標題:
《證道歌》之十五
●〔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
祇
劫
〕
○‘彈指’與‘剎那’,二者間的勢速雖不可比況,然皆形容頓證本地風光及圓滿成就無量法門的瞬間時光,以及剎那間便可越過通途所謂成佛須經三大阿僧
祇
劫的修行意。
○《壇經》中云:“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傳心法要》中云:“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祗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
○‘數句’二字,前者據《瑜伽論》中云:“云何數?謂安立顯示各別事物,計算數量差別,是名為數”,後引申為智慧的意思,如《十法句義經序》中云:“阿含者,數之藏府也;阿毗曇者,數之苑藪也”;後者如《瑜伽論·論記》中云:“詮法自性名名,詮法差別名句”。由是‘一切數句非數句’者通攝一切修多羅教、十二部經、千七百公案、一切威儀進止、揚眉瞬目等等皆是。然證道之人,已超越諸數法,故說‘
與吾靈覺何交涉
’。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中云:“非諸
聖人證於數法,已得出離諸數法故。
”
○
《圓覺經》中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如復見月,可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
《四十二章經》中云:“觀靈覺,即菩提。”
●〔
不可
毀,不可
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
○絕對體性地既‘非色非心非行業’,又不可見故,那又如何
可
毀可
讚呢?況其體性猶如虛空,廣大無有涯岸邊際啊!
○《入法界體性經》中云:“文殊師利!法界無二相故,無來無去,不可見故,無其起處。”
○《如來興顯經》中云:“本際者,無際疆畔,猶如虛空,無有邊涯,亦無有界,亦不不有。”
○《楞嚴經》中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不
離當處常湛然
〕
○《楞嚴經》中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如《解深密經》中云:“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既如是,何處非當處呢?何時非一味湛寂相呢?
●〔
覓即知君不可見
〕
○若起一念尋覓推求之心,則與本心轉相懸遠,以能覓所覓不離相對界,故鐵定了知不曾夢見啊!如《解深密經》中云:“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勝義絕諸諍論,尋思但行諍論境界。”
●〔
取不得,
捨不得,不可得中祗麼得
〕
○
體性無相,猶若虛空,說要取出虛空或
捨掉虛空,當然不可得,這
不可得中儼然已是得,得無所得故,如古德云:“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從何處覓長安?”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中云:“無有一法而是如來所覺所證,何以故?於諸法中,無覺無證,此是如來所證所覺。”
○《大智度論》中云:“第一義諦故名不可得”,又云:“無所得即是得,以是得無所得。”
○‘只麼’二字即‘如此、這麼’意,如朱熹於《送胡籍溪》詩中云:“浮云一任閑舒卷,萬古青山只麼青。”
image (4).jpg
(154.88 KB, 下載次數: 15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27 05:53 上傳
歡迎光臨 佛圖網 (https://www.photobuddha.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