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漳洲南山寺-中国大陆福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清韵 發表於 2012-11-13 13:26:1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山寺在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據《龍溪縣誌·古跡》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是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稱南山寺。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西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消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髮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複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以後,初名「報劬院」。宋乾德六年(即開寶元年,西元968年)刺史陳文重修,改名「崇福」(其時漳泉二州為陳洪進所轄,漳州長官稱刺史。宋太平興國三年即西元978陳洪進上表「納土」,漳泉二州正式歸宋),漳州知州章大任題匾「南州法罄」于南山寺。
            南山寺規模宏大。進五個並列的大門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大形象。原為泥塑,為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俗語雲「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四大金剛全部坍倒。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其造型藝術尤其超越古今。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杆「降魔杵」,直插地面。據說這「落地杵」為表示此寺可供應四方遊僧膳宿的標誌(另一種是合掌當胸,降魔杵平放在兩手臂間,表示不供應遊僧膳宿)。
            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三尊),是來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徵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後,認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兩相不合,因此叫它「改頭換面」,把它的頭「砍」掉,按照唐朝特徵重塑成耳朵下端圓形的頭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淨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經考古專家鑒定,是一干多年前唐代藝術珍品。關於這尊大石佛,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名師聽說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來應聘,要求較高的工資,但聲明,在雕成之後,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個缺點,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請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評論,大家嘖嘖稱讚,無人指出缺點。那師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有一個小孩高聲說:「大石佛的指頭那麼大,而鼻孔那麼小,怎麼能伸進去挖鼻屎呢?」大家才注意到有這個缺點。要找石匠評說時,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實這只是笑談。
            大雄寶殿的左角懸掛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鐘。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鐘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題銘。鐘聲洪亮,幾裡路外還可聽見。關於這口大鐘的鑄造,也有一段故事:傳說當年寺內僧人為鑄這口鐘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婦,誠心地把僅有的一枝銅釵捐獻出來,-個乞丐也把僅有的一枚用錢捐獻出來,僧人雖然笑納,卻視為無關輕重,將其棄置一旁。大鐘出爐時,鐘面有一個小小圓窟窿和一條小裂痕,經過幾次重新澆鑄,這兩個缺點依然存在。後來住持僧想起了那銅釵和銅錢,拿來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來。至今大鐘上的銅錢和銅釵痕跡猶存,這故事隱喻著一個哲理。
            石佛閣的右鄰是德星堂,俗稱官房,原是供來客住宿的。1930~1931年間,陶鑄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住在這裡,特委機關就在這寺內領導革命。
            大雄寶殿後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經閣,內珍藏六十廚經文,其中有無價之寶血書《華岩經》,相傳是明天啟年間寺僧融(一說雄)和蓮山及尼姑蓮三人用三年時間刺血合寫而成,筆法端秀,字跡顯出金黃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時受破壞,僅存殘頁。還有光緒帝御賜的《藏經》,即貝葉經,也是少有的珍貴文物。閣中還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純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潔如玉,被稱為玉佛。據查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蓮法師從緬甸募化而來。這種白石佛全國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團城(一說圍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後人改建為祠,供奉陳太傅塑像,後像被毀。
            太傅祠後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金娘當年的閨房。但據對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陳北愷(已90多歲)老先生說,那樓上供奉的是自陳邕之父陳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稱「五祖樓」,所謂「小姐樓」乃是訛稱,並從而訛為「姑娘樓」。
            金娘小姐削髮為尼之後,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後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後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在致經閣後園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號),為遊客所瞻仰。
            南山寺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称南山寺。
            陈 邕原籍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公元705~706年)进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师,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为太傅。开元 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与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贬谪到福建,先居福州,后迁兴化,最后迁居漳州。他看中九龙江南畔丹霞山麓这块山水秀丽的地方,兴建府 第,因为建造形式类似宫廷,且有五个大门,违犯规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说「陈邕兴造皇宫,阴谋造反。」皇上派钦差前来查办,消息传来,陈太傅谎了手脚,心 想大祸临头,苦无对策。在危急之时,他的女儿金娘含泪请求父亲,舍宅为寺院,让她削发为尼,以保全家性命。陈太傅只得应允,即日请来法师,为金娘剃度为 尼,并把她的闺房改为「修真净室」,将府第改为「报劬院」。钦差大臣来到,见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宫,据实复旨,陈太傅免予问罪。
            南山寺具 体建造时间应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初名「报劬院」。宋乾德六年(即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刺史陈文重修,改名「崇福」(其时漳泉二州为 陈洪进所辖,漳州长官称刺史。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陈洪进上表「纳土」,漳泉二州正式归宋),漳州知州章大任题匾「南州法罄」于南山寺。
           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形象。原为泥塑,为1960年 「六·九」特大洪水淹浸,俗语云「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四大金刚全部坍倒。灾后改用水泥重新塑造,为古今所未有。其造型艺术尤其超越古今。弥勒佛背 后,供奉一尊护法韦陀,两手按住一杆「降魔杵」,直插地面。据说这「落地杵」为表示此寺可供应四方游僧膳宿的标志(另一种是合掌当胸,降魔杵平放在两手臂 间,表示不供应游僧膳宿)。
            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宝佛」(三尊),是来代修建寺院时重塑的,其特征是两个耳朵下端成尖 形。解放后,认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两相不合,因此叫它「改头换面」,把它的头「砍」掉,按照唐朝特征重塑成耳朵下端圆形的头面。但佛像踞坐 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
            大雄宝殿的左侧有一个石佛阁,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巨大的石笋,聘请石匠名师把它雕成弥陀佛像。佛像连莲 花座高达一丈六尺,造型优美,俗称大石佛。经考古专家鉴定,是一干多年前唐代艺术珍品。关于这尊大石佛,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名师听说 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来应聘,要求较高的工资,但声明,在雕成之后,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个缺点,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请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评论, 大家啧啧称赞,无人指出缺点。那师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有一个小孩高声说:「大石佛的指头那么大,而鼻孔那么小,怎么能伸进去挖鼻屎呢?」大家才注意到有 这个缺点。要找石匠评说时,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实这只是笑谈。
           大雄宝殿的左角悬挂一口直径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铜钟。它本是唐朝铸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钟上有元 朝住持僧右愚的题铭。钟声洪亮,几里路外还可听见。关于这口大钟的铸造,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寺内僧人为铸这口钟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妇,诚 心地把仅有的一枝铜钗捐献出来,-个乞丐也把仅有的一枚用钱捐献出来,僧人虽然笑纳,却视为无关轻重,将其弃置一旁。大钟出炉时,钟面有一个小小圆窟窿和 一条小裂痕,经过几次重新浇铸,这两个缺点依然存在。后来住持僧想起了那铜钗和铜钱,拿来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来。至今大钟上的铜钱和 铜钗痕迹犹存,这故事隐喻着一个哲理。
            石佛阁的右邻是德星堂,俗称官房,原是供来客住宿的。1930~1931年间,陶铸任闽南特委书记时曾住在这里,特委机关就在这寺内领导革命。
            大 雄宝殿后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经阁,内珍藏六十厨经文,其中有无价之宝血书《华岩经》,相传是明天启年间寺僧融(一说雄)和莲山及尼姑莲三人用三年时间刺血 合写而成,笔法端秀,字迹显出金黄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时受破坏,仅存残页。还有光绪帝御赐的《藏经》,即贝叶经,也是少有的珍贵文物。阁中还 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纯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洁如玉,被称为玉佛。据查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莲法师从缅甸募化而 来。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陈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后人改建为祠,供奉陈太傅塑像,后像被毁。
            太傅祠后面有楼,现称「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金娘当年的闺房。但据对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陈北恺(已90多岁)老先生说,那楼上供奉的是自陈邕之父陈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称「五祖楼」,所谓「小姐楼」乃是讹称,并从而讹为「姑娘楼」。
            金娘小姐削发为尼之后,曾受皇上封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五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在致经阁后园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号),为游客所瞻仰。
            大石佛、白玉佛、大钟、血书《严华经》、御赐《致经》(贝叶经)合称南山寺五宝。大石佛、白玉佛、大鐘、血書《嚴華經》、御賜《致經》(貝葉經)合稱南山寺五寶。
  标签: 漳洲南山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AI助手

GMT+8, 2025-4-28 07:43 , Processed in 0.092394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