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尚未見過滄海桑田,卻已看破紅塵的佛系青年:定賢法師...

[複製鏈接]
harry1211 發表於 2018-1-17 16:3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僧大德
地区: 其他
3ff57099d5329b229269731d16c21c2c_715__2.jpg

定賢法師(右)與台灣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左)合照
談及現時一些學佛者的處事態度,不禁令人聯想起最近網絡上的流行用語——「佛系」。「佛系」一詞源自日本,它與佛教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借用佛教講求超塵脫俗的價值取向,來描繪一類「任性卻怕麻煩」的人群。他們的特徵,包括將自己的興趣放在首位,喜歡按著自己的節奏生活,對戀愛淡泊,覺得拍拖很麻煩……

至今「佛系」一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用來指稱一種「可有可無」的生活態度,故抱持「佛系」心態的人,對一切事物總表現出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既是清心寡慾,又習慣把「平常心」、「隨順因緣」等字眼掛在嘴邊。不過,藉超脫的字眼,合理化「無所謂」的心態及行為,其實與佛法是相違背的。定賢法師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學佛者的處事態度必須一清二楚,不可含糊其辭;而要達到「不含糊」,則必須先釐清概念。

3fe81afdda7185bfba6f7dad0b70e045_715__2.jpg
定賢法師表示:「在處理問題時,我們必須一清二楚,不可含糊其辭。」
放棄自我,不等同放下自我

佛法認為,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是在相依相待的關係中存在。這種「相依相待的關係」,是依因緣而生起的,與主張「神我或永恆不變的實體自我」或「虛無主義」的理論不同。所以,佛法認為凡是緣起的便是無自性,無自性即名為「空」。換言之,佛教談「空」,是要我們於現象中把握本性為空;同時,依空的實相剖析現象界是緣起的,並非固定不變。要是能恰當地把握「空」義,了知事物沒有實在、不變的自體,那麼我們便能夠在隨順因緣中積極——努力開拓、創造因緣,令原本不夠圓滿的事情趨向圓滿。

然而,倘若將「空」義誤解為否定現象界的所有事物,這樣我們便會陷入虛無,混淆了「放棄」與「放下」的意思。定賢法師表示:「在處理問題時,我們必須一清二楚,不可含糊其辭。」法師補充:「我們千萬不可繞過『面對、接受、處理』的階段,直接跳去談『放下』,因為從面對問題到放下是有次序的。」沒有經歷面對的階段,直接放下問題,無疑等同放棄或逃避,「這不是真正的放下」。

人為甚麼會逃避問題,放棄自我呢?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分析人類的行為現象時表示,人類有種「拒絕接受選擇」的現象。人在作選擇時,往往會感受到各種限制,包括需要承受選擇後所帶來的風險。為了躲避這些限制及風險,人於是用「不願選擇」的方式,來逃避選擇,以避免承擔可能衍生的責任。所以「不願選擇」有時也是逃避面對問題的一種傾向。
71b619227a279ddbce163e6e86ce7747_350__2.jpg

要如何對治逃避問題呢?定賢法師建議「最好是把問題攤開,並將它放在『太陽』底下曬」。這是一種譬喻手法,以「太陽」來暗喻佛法,法師的意思是要我們「用佛法觀照內心與人事」。當然,要懂得觀照,則必須切實的從「聞、思、修」著手。
定賢法師建議,處理逃避問題的最好方法,是把問題攤開,並將它放在「太陽」底下曬。
分辨假弘法,真騙徒

論到聽聞佛法,趨入佛道,定賢法師表示「必須從親近善友開始」。法師續說:「從根本佛教中,便有『四預流支』的實用學習指引:『親近善士,多聞熏習(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入手。這是進入聖賢行列的必要條件和方法。」
法師解釋,除了「親近善士」外,後三者其實就是「聞、思、修」的別稱。「『善士』是指善知識——能指導我們正確的佛法和善法的人,修學佛法要親近善知識,再依循善知識的開導,修習聞、思、修。」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選擇合適的環境,為自己創造修學佛法的因緣,以便聽聞和修習正法。」

話雖如此,但是法師亦指出聽聞正法的困難,而這困難正是初學者必須面對的。「現時的網路及媒體甚為方便,某程度為初學者帶來了聞法的便利。然而,過多的資訊卻導致初學者難以抉擇。加上傳播媒體的便利,任何人都可在網上任意發表他們心目中的佛法。缺乏佛法基礎的初學者,往往難以分辨甚麼才是正信的佛法。這無疑為他們在修學佛法上造成了困難。」初學者尚且不能分辨甚麼是正法,更遑論要辨別誰是善知識;既然辨別不了誰是善知識,那就談不上親近善士了。

a3748c2b2c9671ad7d0c737906f68d7e_350__2.jpg
定賢法師正在開示佛法
定賢法師(右二)考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出席畢業典禮時的合照。
定賢法師(右二)考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出席畢業典禮時的合照。
佛典中列明了一些「善知識」應具備的條件,不過要辨識這些條件或標準,非要具備佛法的基礎知識不可。換句話說,就算懂得那些條件但尚未具備佛法基礎的初學者,仍然難以分辨誰是善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法師覺得初學者要學會區分誰是宗教騙子,以免受欺騙。他解析道,假扮善知識的人所使用的手法,與時下騙徒的詐騙技倆其實是一樣的,均屬「掩眼法」——在真的東西裏摻雜假的東西,先博取信仼,繼而騙取他人的利益。以宗教的騙子為例,他們會利用一大堆佛學名相、理論或行儀(真的東西),來博取別人的信心;然後再使用各種軟硬庸俗的手段,向信眾行騙。當有人質疑他們時,行騙者又會使出慣用的技倆——搬出高深的佛學名相或似是而非的謬論,來蠱惑信眾,務求達到欺詐的目的。
e4aaed584cfc087771942677e352b834_350__2.jpg

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基於上述的原因,定賢法師表示,了解佛法的途徑最好還是「直達原典,深入經藏」。然而,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這並非易事,除了耐心之外,深入經藏亦「需要具備良好的語文能力,包括古文、佛教用語和基礎知識。這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但對於生活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有一定難度。現代人大多是為口奔馳,物欲強盛,身心慣於向外攀求,難於安住當下、靜心、耐心地修學佛法。」這都是影響我們直達原典的因素。

對此,法師建議可藉由印順及聖嚴兩位老法師的著作,窺探佛法。「印順導師的《妙雲集》被許多人美譽為一部『小藏經』。想要清楚了解整個佛法藍圖,《佛法概論》及《成佛之道》這兩本書應該細心閲讀。前者的另一名字叫《阿含講要》,顧名思義該書就是根本佛教《阿含經》的思想。了解《佛法概論》的內容,便明白根本佛法的要義和早期佛教的發展。」不過,法師說這本書雖以現代的語體文寫成,但涉及廣泛的根本佛法教理,所以需要耐心研讀,最好有老師指導解讀。「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是一本條理分明的著作,他簡明扼要地概括了皈依三寶的原理,聞法的態度;分析了修學五乘佛法的具體内容——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所以,若讀通《成佛之道》,便能正確明了整體佛法的修學架構。」

或許有人覺得印順導師的著作較為學術,希望看些比較生活化、平易近人的文字論述佛法,法師則推薦星雲和聖嚴兩位大師的著作。他笑稱,自己也是《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兩本書的受益人。「這兩本書是聖嚴長老的早期著作,是極具啟發性的入門書籍。長老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的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解答了想認識佛教或想學佛的人,在修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這兩本書釐清了許多世人對佛教的誤解,同時揭示了正信佛教的面目。」正確認識佛教,奠定好學佛基礎,那麼在修學路上,便可以避免走上冤枉歪路。

法師以《異部宗輪論》的偈頌作總結:「『應審觀佛教,聖諦說為依,如採沙中金,擇取其真實。』學佛修行,如佛所説,首要建立正見與正思惟,才可以真正利益自己和眾生。不想被世間的邪見、歪理、惡行蠱惑及讒害,必須用心體會古今大德法師與居士,對佛法的正確演繹,切忌斷章取義、人云亦云;同時須培養正思惟能力,抉擇佛法的真實意義,依教起行,自利利他,方名為正信的學佛人。」



佛門網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28 22:15 , Processed in 0.093652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