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圖網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886073492256
查看: 857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闹市听梵音:新型都市中的现代佛教空间 ...

[複製鏈接]

150

主題

0

收聽

5

聽眾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118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7-21 11:02:4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旅途分享
地區: 山東省 » 濟寧市


佛教道场也被称作“丛林”,顾名思义,这是因为传统寺庙多建于山林中的缘故。山林与城市似乎是“喧”与“静”两种象征,而新型都市与佛教空间也像是“尘”与“觉”的两种指向,然而它们之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同佛陀时代有灵鹫山也有王舍城,中国盛唐时代有终南山也有长安,道场在野、在市并无定像。而随着时代、环境与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佛教空间”发展到今天应该具备怎样的功能与形式?——这成为时下的佛教艺术家与建筑师们正在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文/顾俪颖 图/上趣建筑
2008年山东兖州市的宋代古塔兴隆塔下地宫发现了佛舍利及随祀的金瓶、银棺、石柩等国家一级文物,在僧俗两从引起很大关注,兖州市政府契此因缘展开了兴隆文化园项目。2010年9月兖州兴隆文化园东区体验中心(一期)动工,这是一个以佛教文化概念为主导,现代风格的宗教文化建筑群。该文化园的另外两个区域是发现佛舍利的兴隆塔附近的寺院核心区与地处城市边缘的湿地修行中心。这“一园三区”的概念由著名佛教艺术家宓雄先生(上趣建筑设计艺术总监)提出并做总体规划,一方面三个区域与佛陀法身、报身、化身一体的精神内涵相契,另一方面也为正处于城市转型期的兖州提供了全新的城市定位视角。
体验中心的建筑在着重表现佛陀文化主题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人(市民、游客)在建筑或空间之间穿行的感觉,作为适合现代人公共生活需求与审美习惯的宗教建筑,他们更努力建立与人们心灵上的联系。
从宋朝到当代
正如距离体验中心基地两公里的宋代兴隆塔清晰地标示了传统的审美趣味,宓雄也对占地面积为2.85万平方米的佛教体验园区的风格作了更为精准的“当地、当下”的定位。
地处鲁南孔孟之乡的兖州市,在2008年发现佛舍利以前这是一座以煤矿产出为主的能源型城市。而毗邻兖州的曲阜则有中国第二大古建筑群孔庙,附近的另一座“佛都”汶上则同样因为发现佛牙舍利,早在十五年前就陆续兴建了大批复古宗教建筑。宓雄在为兖州兴隆文化园作建筑定位 ,考虑连接历史文脉的同时,也提出需要寻求适合现代人信仰活动的空间尺度来形成与周边城市的鲜明差异。
传统风格的寺院庙宇多以斜屋顶、木头构造的谦虚内敛格局形式造就,但是这种形式直接使人们宗教的认知停留于已经不存在的汉、唐时代。在一个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久远以前,但传统建筑几乎已不留痕迹的新兴城市(正如兖州)中,原本大可以凭借兴建舍利供奉塔的宋朝建筑制式为想象依据,模拟出另一座具有佛教文化体验功能的“宋城”来;但是基于对佛教建筑、空间、义理与所需氛围的领会,以及对佛教文化沿革至今使人们生活产生影响变化的理解,上趣建筑设计团队所使用的当代建筑语汇更清晰地指向当下人们的生活。
来自日本东大畏研吾建筑研究室的林伯瑜建筑师在执行兴隆文化园体验中心的设计时,更强调来自当代建筑形式的空间感。传统寺院对于宗教的体现多来自于气息和氛围,殿阁之间的错落致趣并不能形成空间感。然而行走在当代建筑之间,其张弛节奏与来自于空间内部的信息变化,更能激活市民与游客的内在觉受。

从神佛的居处到心灵的栖所
在传统的寺院空间,是通过佛像来感受佛法。而在兖州兴隆文化园体验中心的现代建筑群中,则试图让人们通过空间来感知佛法。由此原本是供奉佛菩萨的信仰场域,转化为人们理解生命、休憩心灵的都市空间。
体验中心的园区设计大体依照传统寺院制式排布,不同的建筑单体分别是三门、天王殿(露天)、钟鼓楼、四大菩萨殿、曼陀罗坛城、大殿与塔楼的表现。这并不止是传统寺院的功能在现代风格建筑上的拼贴与嫁接,宓雄认为当行走在这样局部的空间中时,其实也是在体验“由人到佛”的历程。根据佛教的观点,每个人自身都具备佛性,在建筑空间的转换中感受佛陀历程,也是体会自身佛性的契机。
在考虑建筑布局与体量时,也注重关心游人身在其中的建筑尺度与节奏。如进入园区时“三门”即形成线条简约的框景;露天天王殿中的弥勒菩萨以一现代装置艺术来标识,游人近距离地在现代弥勒雕塑下停留、游嬉时,也能感受到 “大肚能容”的文化趣味;当游人经过连接着钟鼓楼的两旁水域时,更是象征着每个人的自性清净;园区中间的步道由覆盖着绿色植被的坡面建筑与透明顶棚所形成的商业空间构成,这使佛教建筑空间中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凑,通道两侧仿照石窟的门洞意涵由人到佛历程中的修行,而在此逗留或通行的游客视线也通过顶棚被引向园区的至高点——合十塔;在塔前广场同样可以获得观望四大菩萨殿中体验项目的最好视角,而进入主楼前以线条造型的佛陀形象,则象征每个穿行其中的人都能够照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
这是一段由宗教符码到人文情感相互叠加的体验式旅程,正如同现代风格的三门仍然具备传统寺院“无相”、“无作”、“空门”的意涵符号;主楼建筑所采用的曼陀罗坛城形制、建筑上的莲瓣式开窗、广场上象征六度的立柱、步道中的佛陀四相成道雕塑,以及简约风格的合十塔所蕴含的智慧、慈悲意涵等。佛教讲究“以相表法”,各种佛教符号在现代风格建筑中的贯穿,由习俗传统重组了人们对于现代宗教的态度与情感。
[转载]闹市听梵音:新型都市中的现代佛教空间(2011年
都市中全新的现代佛教空间,已不止是展开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空间构型的有效部分,也许它们将延续传统并逐渐构成这个城市全新的宗教文化生活。


原文地址:闹市听梵音:新型都市中的现代佛教空间(2011年第二期总第十六期)
原文作者:易居中国杂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 推薦預訂 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媒體報道| 加入我們| 法律聲明| 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