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木心美术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生追逐美,侍奉美,审视美,挑剔美,独断美的木心,在2011年12月21号永远离开。四年后,坐落在乌镇西栅景区内的木心美术馆建成。

“ 风啊、水啊,一顶桥。


2011年病榻中谵妄的木心,
见到美术馆设计稿时,
喃喃意象化描述到:
“风啊,水啊,一顶桥。”



能拥有一个自己的美术馆,是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晚年的心愿。

4年后的今天,陈丹青终于替已故恩师完成了这个梦想。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木心美术馆在木心的家乡乌镇落成,今天举行开馆典礼,明天正式对外开放,陈丹青出任馆长。



木心美术馆外景

木心美术馆正入口


美术馆的一楼与二楼,共分五间专馆,长期陈列木心作品:序馆以实物综合介绍木心生平;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馆陈列木心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包括其“狱中手稿”。第五馆为文学专馆,陈列木心各时期大量手稿,并辟有小型影视馆。美术馆北端的阶梯式图书馆,面对美术馆后院。

美术馆地下空间设有两座特展馆,一座多功能厅。开馆后,多功能厅专事播映木心画作的放大版。咖啡厅与中庭天井的水帘,也在地下部分。







大厅一隅



茂盛的芦苇


建成的木心美术馆是个惊喜。沿着小径寻访,工作室轻掩的柴扉,在密密的树林间吸引着好奇的过路人。访客可泛舟前来,既可以是充满期待的故人之旅,也可以是闲逛乌镇时的乡间偶遇。



枯山水

枯山水是园林中极具禅意的一种,石块象征着山峦,白沙象征着胡海。而美术馆的设计师将枯山水作为理解木心画作的桥梁,尽情展现在美术馆的设计中。

人们站在美术馆前,会以为自己走进了木心的画。美术馆的建筑造型并不有意复制中国传统,但却又时时刻刻让人体味到文人画的意境,设计师抓住了木心绘画的神韵——工具是水和墨,但那不是水墨画。木心不是国画家,也不是水墨画家,他就是个画家。



木心画作《渔村》


木心的遗作里有好几百幅绘画作品,从来没有在中国展出过,在美术馆里作为常设展览。除此以外,美术馆将推出三个展览,一个是木心老师林风眠先生的展览;其次是《新约》和《旧约》展览;最后是对木心有影响的德国人尼采的展览。

除了展出画作,木心美术馆与其他纪念美术馆还有一点不同。

美术馆包括文学馆和图书馆。陈丹青对这两者充满期待,但图书馆具体以何种方式向公众开放,还是未知。







上述图片为木心画作和藏书




值得一提的,是木心美术馆还有一间阶梯式图书馆。

设计师冈本博与林兵,为木心美术馆北端尽头,设计了连接一楼和二楼的阶梯式图书馆,参观者可以在木制的阶梯休息、久坐,并瞭望美术馆后院。图书馆东墙整壁是逾百格书架,配置六十二枚世界文豪肖像,并放置木心《文学回忆录》说及的古今中外文学珍籍。

我们拜访木心美术馆,不仅是看木心那些珍贵的画作,参观《文学回忆录》中作家作品的各个版本,更是在寻访木心的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何其广大。要真正理解木心琐碎的文学评语,则非得走进他阅读的中西文学传统,走进他所在的艺术传统不可。
所以说,读木心的书,看木心的画,都是我们进一步去亲近文学艺术的开端。

木心:“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一生追逐美,侍奉美,审视美,
挑剔美,独断美的木心,
在2011年12月21号永远离开。
四年后,坐落在乌镇西栅景区内的
木心美术馆建成。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

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

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

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木心讲文学,没有正确答案。他既在和听课的学生说话,也在和写书的作者对话,不卑不亢,很亲近。他讲古希腊,贴近自己的问题和关注在讲,所以要远讲到中国,再到印度。从亚里士多德,讲回老子,讲到佛陀。他琐碎的评语中,有精妙的话,让听者倏忽发觉,陶渊明和伍尔芙,老子和柏拉图,和木心很有关系,也很有趣味,贴近生命的趣味。

木心给人们指了一条明亮的文学道路,拉近了他的读者和他所阅读的作家之间的距离。这条路,不只他一人走。伟大的读者无不与伟大的作家对话,只是人们渐渐遗忘,要么将作家供在神坛,要么对他们冷眼相待。



陈丹青:“珍贵的关系,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



1982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初到纽约的陈丹青,意外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24年来,陈丹青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90年代初,陈丹青与其他朋友听取木心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陈丹青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后来,为了木心能够安度晚年,陈丹青竭力说服木心回国。他先去乌镇看了一遍,拍了照片,并将木心故居残存的一个花窗拿到美国去。直到木心动摇。

1982年,55岁的木心自费前往美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默默著述、绘画,作品逐渐被异国接纳。但故乡,木心一度以为是回不去了。

上世纪末,木心曾孤身一人从纽约回了趟老家乌镇。面对乡音与旧景,他备感亲切,然而到了东栅财神湾的祖宅时,庭院败落、污秽,他写道:“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棘目的罪孽感。”1998年11月,木心发表文章《乌镇》回忆这段经历,并写下“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然而他终究还是回去了。



来自木心先生的礼物

“巴哈与贝多芬也都死了,早已死了。”

陈丹青先生在记录木心先生最后时光的《守护与送别》中两次写这句话,很重,悲痛欲绝。巴哈和贝多芬作古,但他们音乐伟大的光辉不会被死亡遮掩,这是艺术对死亡的超越。

人们走进木心美术馆,读他读过的书,看他的画,并不是要摹仿他,而是希冀同样拥有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种怀念木心的方式。



-----新周书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11-1 07:26 , Processed in 0.211338 second(s), 6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