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樂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乐烧(Raku)」的作法源自日本,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即已出现,但仅限于传统茶道上的某一流派使用,特别是茶碗方面,因为创作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乐烧也普遍受到陶艺工作者的采用。















“乐烧”可称得上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1625)烧制而成。












长次郎的父亲是来自中国或朝鲜(当时中、朝的陶瓷工艺都远较日本先进)的陶瓦工,父子同为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工程烧瓦,从而与承担此项工程的千利休相识。


后来丰臣秀吉称同窑的宗庆(长次郎的助手,乐家第二代常庆的父亲)所烧之器“天下第一”,并赐予“聚乐”的“乐”字金印与银印(在茶碗底部盖印自此而起,而长次郎作的所有茶碗皆无印),故后世称长次郎开创的这一茶陶流派为“乐烧”。











在手拉坯盛行的桃山时代,乐茶碗(乐烧器中最为著名的一种)是唯一只采用“捏制成型”的茶碗。


圆柔的腰部及胴体曲线,以及微微内敛的口型是乐茶碗的典型特征,它与手拉坯成型茶碗所具有的节奏性的形态截然不同,具有所谓“捏制成型”独有的韵味。





每一个细节都是做陶者心性的体现,是一种可以以手传至内心而得到充实、包容之感,从而达到人物合一,无物无我境界的型制。



“触觉之美”是日本美学概念的重要一环,乐烧理念同样也追求触觉而引发的意念,乐茶碗的胎质特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点,与一般意义上的陶艺不同,乐茶碗采用不会烧紧的软性酥松陶土(亦可称为软陶),因此,乐烧作品具有吸水性和保温性


在乐烧器中有一种别与wabisabi风格的工艺制作——急速还原的结果,不仅使坯体吸付碳素,呈现浓淡不一富变化的黑色色调,而将釉彩衬托得更鲜丽。





















另方面也使得釉药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纯金属,而在表面形成具有闪光性质的金属膜,颇为光彩炫烂~


由于急速的冷却,容易造成釉药的冰裂效果,细碎的裂纹,也是很好的装饰效果。











link.jpg (17.82 KB, 下載次數: 28)

link.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6-8 07:55 , Processed in 0.115495 second(s), 92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