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丰子恺涉茶漫画之禅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木头人 發表於 2017-7-25 16:43:5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翻译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浙江崇德(今桐乡)人。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1962年摄于上海
丰子恺1914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我国近世著名文学艺术家李叔同的得意门生,师生感情深厚。李叔同1918年出家,法名弘一法师。在李叔同的影响下,丰子恺于1927年农历9月26日29岁生日时,在上海立达学园正式皈依佛教,法名婴行,自称子恺居士。
丰子恺皈依后长年素食,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常为寺院绘制佛像,撰书对联,1966 年还翻译了日本汤次了荣所著《大乘起信论新释》,署名“中国一佛教徒无名氏译”。尤其是融绘画、诗文与佛教思想于一炉,积极宣扬佛家戒杀、护生的慈悲思想,创作了系列护生画。弘一法师50寿辰,他绘制护生画50幅祝贺;弘一法师60岁、70寿辰,分别绘制护生画60幅、70幅,预定在弘一法师百岁冥寿时画一百幅。他先后共画了六集450幅护生画,内容繁多,于戒杀、护生、善行三大题材外,还广泛涉及到人间因果报应、除暴除恶、互助互爱、安居同乐等各个方面。完成这套护生画集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劳动。该画集对佛家教义作了广泛宣传,取得了佛经中单以文字说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是一部独特的创新佛教艺术作品,为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
本文就丰子恺涉茶漫画之禅意作一浅析。

丰氏禅意涉茶漫画之一: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丰子恺漫画中有多幅涉茶,不少富含禅意,其中有两幅选自释氏的茶诗漫画深蕴禅意。
其一为《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诗句选自明末清初高僧圆信的《天目山居》(又名《双髻山居》)诗: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圆信(1571-1647),字雪峤。一字雪庭。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祖父为明万历时中书舍人朱焘,住鄞城南湖天封桥旁之五岳轩。早失父母。20岁截发为陀,29岁出家。曾先后住持浙江余杭径山寺、绍兴云门寺、莫干山德清双髻庵、嘉兴东塔寺、庐山开先寺等。明崇祯八年(1636)65岁游黄山,登莲花峰,而后留居黄山。顺治四年(1647)8月26日卒于黄山。
圆信嗜茶,自知行将圆寂,还吃了最后一杯茶,颇近传奇。他临终时有谒语云:“小儿曹,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八月二十六日酉刻,索茶一杯,随唱雪花飞句,端然坐逝,寿77岁。
顺治十六年(1660),清帝福临召天童住持、密云圆悟弟子山翁道忞去北京论道。一天,福临问道:“雪峤大师喝茶坐化,可有其事?”道忞回答: “僧人中多有此类事,不以为奇。”福临十分惊叹,拨银五百两,命道忞南归后,修理雪峤的藏塔。

《天目山居》系圆信住持莫干山德清双髻庵时所作。莫干山系天目山余脉,因此命题。
明代宁波茶人罗廪《茶解》云:“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
《天目山居》前两句写出了山居春晓的幽静,春风与鸟鸣让人赏心悦目,如此良辰美景,主人煮水品茗,闲情逸致令人神往。后两句丰子恺以漫画艺术,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诗句意境,正是上述难与俗人言之幽趣的写照。
丰子恺选取该诗点睛之句“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为画题,画面中山峰兀立,层峦叠嶂,巨松如盖,云雾缭绕。山道之上,深山藏古寺,幽静寂然。雅室中有一僧人或隐士,以云霞为伴,以松柏为侣,品茗,读经,吟诗,自得自乐,引得群山一个个探出头来,似乎对庵中吃茶的僧家羡慕之至。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这拟人化的诗与画,不同凡响,似乎那座座青山犹如活泼顽皮的孩童,一个个从窗户伸进头来,打探、窥视喝茶的主人,似乎在说:如此好茶,能否讨饮一杯?这不仅写活了青山,还写出了僧人或隐士,那份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羁绊的自信与自豪。著名书画家、紫砂名家陈曼生,也曾将此两句作为紫砂壶铭文。

丰子恺的另一幅涉茶漫画《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与《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该漫画题中的两句诗,取自清代诗僧清恒的《山居》诗:
帘卷西风雨乍晴,闲凭小阁听流莺。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
清恒,字巨超,号借庵。俗姓陆。浙江桐乡人,与丰子恺同乡。清代江苏镇江定慧寺僧。才思清旷,年登大耋。与同时名家袁枚、王文治、赵翼、洪亮吉、阮元诸人交游唱酬。曾云游天台、雁荡、洛伽、黄山、九华诸佛教名胜。晚年住持焦山定慧寺。长于诗文,是当时名重一时的江南诗僧。其诗格调高古,笔力雄健,辞语精炼,意味深沉。有诗集名《借庵诗钞》。洪亮吉为作序。生卒年不详,约1771年前后在世 。

丰子恺涉茶漫画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漫画主图为山川峡谷,流水潺潺,远处白云悠悠,云水飘渺,辽阔旷远。巨松华盖下有一山居,室外置石桌石凳,对岸山花红艳。山居内有山人隐士,端坐案前,或忘情于吟诵,或沉浸于书画,或品茗小憩,以至于忘却迎送,冷淡了往来的亲友。
风声、水声、松涛声,声声入耳;书香、墨香、山花香,香溢山居……虽然诗句无茶,但此情此景,非茶莫属。
略微不同的是,清恒原诗为“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画家则改“山僧”为“山人”。一字之改,对象不同,前者特指僧人,后者则为隐士。可能画家为的是避免与前画雷同,才将寺庙改为山居,将“山僧”改为“山人”。
丰氏禅意涉茶漫画之三:
《小灶灯前自煮茶》


丰子恺涉茶漫画
《小灶灯前自煮茶》
1945年抗日战站胜利时,丰子恺在山城重庆闲居,留有漫画《小灶灯前自煮茶》。画题诗句出自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自法云归》:
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
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画家还在画中自注云:“院西弟爱好田园风趣,余胜利后未能东归,闲居山城,为作此四图以助雅兴也。他日携归江南,亦流亡中最好纪念物也。乙酉十一月子恺居西坪小屋”
该画画面为一中年文士,坐在窗台前,在悬挂的油灯下,用炉子扇火烧水,候水冲茶,炉边放着书卷。
当年大诗人陆游游览法云寺归来,平添雅兴,晚上童子已经就寝,就自己动手烧水烹茶,自饮自乐,并诗记其事。
而其时画家的心境与陆游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闲居山城,但毕竟已取得抗战胜利,东归指日可待。没有呼朋邀友,只是雅兴所至,茶知我心,从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脱身出来,深夜无人,与茶为伴。主人的幽趣、风雅,以及其中的禅意,也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丰氏禅意涉茶漫画之四:
《唯有君家老松树,春风来似未曾来》

北宋诗人张在写过一首著名的《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全诗如下: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这是诗人的代表诗作。作者以对比手法,描写了龙兴寺老柏院的春色。其原意为老柏树鸣不平,牡丹美艳追慕者众,老柏朴实则欣赏者寡,指出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和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体现出诗人对高风亮节的向往与追求。
丰子恺选取该诗后两句,也许是青松更能让读者喜闻乐见,且方便入画,以松代柏,作画抒情。画面上两位雅士挚友在如盖古松下品茗赏春,聊叙友谊和世间百态。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犹为显眼。惟有这青松不畏严寒,霜雪难摧,四季常青,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雅士操守志似松,春风来似不曾来,高风亮节默无言。其中岂无人生哲理与禅意?
丰氏禅意涉茶漫画之五:
《好鸟枝头亦朋友》
宋末元初浙江仙居隐士诗人翁森留有《四时读书乐》,其中之“春”诗句如下: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丰子恺以其中“好鸟枝头亦朋友”为题,作此涉茶漫画。画面中一中年文士,端坐于庭院石桌旁,石桌置一壶二杯。石桌上方伸来数枝柳枝,柳枝上有一小鸟与微笑的文士相对,似乎在鸣叫对语。一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赏心悦目。此画亦为护生内容之一,不知画家是否归入《护生画集》。
苏轼诗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世间万物多有情,好鸟枝头亦朋友,作为自然精灵的鸟儿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哲理,诗心禅意皆蕴涵其中。
丰氏禅意涉茶漫画之六: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丰子恺笔下著名的涉茶漫画,有黑白、彩色多个版本。
画面中,新月如钩蓝天如水,雅室内竹廉半挂,茶几上有茶壶一把,茶杯数个,茶香尚存。就在刚才,主客相谈甚欢,也许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也许是海棠结社,以茶代酒填赋新词;抑或是计划动议,开启何等宏大规划,还是准备结队壮游?此情不再,人走茶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人聚人散,悲欢离合,本乃世间常情,由此生出几多欣喜与怅然。书画有留白艺术,文章讲究含而不露,让读者有想象空间,画家作此漫画,何尝不是想让读者想想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生之路呢?
结语:
丰氏漫画蕴涵人生哲理与禅意
限于篇幅,笔者不能更多梳理解读丰氏禅意涉茶漫画,而涉茶漫画仅为作者漫画之一小部分,但综上所述,已足以说明丰氏漫画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禅意。作为漫画大师,丰子恺将丰富的文化艺术素养,通过漫画艺术展现给世人,实属难得的艺术奇葩。
【作者简介】竺济法,浙江宁海人,茶文化与家谱学者,《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顾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茶通典·人物典·元明清卷》主编、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出版《名人茶事》《中华茶人诗描》等茶文化、传记、家谱等著作十多种。
竺济法 禅艺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6-5 22:21 , Processed in 0.140532 second(s), 4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