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完美的终站》(四·三)助念浅见·助念者与临终者的互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2-12 07:09:12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4)让临终者认识到“无常”,从而不再执着,平静地放下身躯,升起迎接未来的正面心态:  a)面对无宗教观念的临终者,要让他们认识到“无常”,并坦然放下这身躯的执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做不到的事,只要我们采用平庸听得懂的道理,及不陌生的具体内容,也是不难令他们省悟的,令他们体会这既生疏又熟悉的经验知见,遂而逐渐产生自我转化、接受,最後“放下”这不可能执着的执着,心态会渐趋自然、轻松坦然;更进一步发现这“无常”原来并不可怕,它本来就与我们形影不离,它是生命的真相,它不是虚无断绝;就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可以选择迎接更优越的新生命体!一旦接受了生命的真相後,临终者的心态反显得从容、安静,身体的痛苦不觉间也起了戏剧性的减缓。b)让临终者体会“无常”的实例很多,如历史史实上的无常、生活用品上的无常、工作岗位上的无常、人生际遇上的无常、机械维修上的无常、自然界现象上的无常等等,话题的选择最好贴近临终者所熟悉的,这样比较容易使临终者生起亲切的体会并唤醒忽略的熟悉经验。
现模拟一段闲聊的拉杂谈,示范怎样让临终者不觉间体会“无常”:
:老先生!这是您年青时候的照片吧?
‥  眼稍视照片,但不回话!
:蛮师气啊!这张是您的结婚照片,您的太太很端庄,这两位大概是您的父母吧?他们还在吗?
‥  早早不在了!
:啊!这张照片里的两个宝宝,应该是您们的儿女吧?
‥  点点头!
:他们现在多大啦?
‥  40出头啦!
:两位性格一样吗?
‥  不一样!
:啊!这张应该是全家褔?对吗?三代同堂啊!
‥  点点头!两个孙女一个七岁,一个九岁,特惹人喜欢!
:两个性格也不一样吧?
‥  不一样!小的小气;大的很有同情心,爱哭!
:这张拍的应该不很久吧?老态多啦!
‥  七十多啦!怎不老?
:对啦!老人家,人生如梦呀!几十年的光景很快就过,我的父母也去世很多年,说不准那一年我亦步他们的後尘,人生总是有落幕的时候,谁也不能例外啊!但是我们还有一样东西是例外的....
‥  是什麽?
:是我们的精神呀! 我们的精神是不会死去的,还可以再投胎,再出世,再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所以人生寿缘的终结,并不等於烟消云散,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更优越的新生命体啊!
‥有实际例子吗?
:有呀!近在眼前,对您老来说,一点不陌生啊!
‥在那?
:老人家!您忘啦?刚才您不是说您两个儿女,还有您两个孙女,他们的性格都不一样吗?
‥是的!
:为什麽他们会有不同的个性,可以说一生下来就已不同,对吗?
‥是的!
:甚至可以进一步说他们在未出世时,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影响母亲的脾气、嗜好,对吗?
‥对呀!为什麽会这样呢?
:因为那些胎儿挟带着过去生的脾气、习惯呀!就如车子坏了,换一部新车,驾驭者的个性还是没变呀!
‥嗯!
: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新投胎做人,要重新获得人的生命体,还得看看这人一生的行为善恶而定;如果善多恶少,就可能取得天身或人身;如果恶多善少,那就可能下地狱受苦,或成为饿鬼身,或沦为畜生身;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六道轮回”呀!
‥啊!您刚才不是说“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更优越的新生命体”吗?
:是的!那是要了解了做成轮回的主因才可以,不然就随过去善恶行为的轻重而投生相应的新生命体了。
‥什麽是轮回的主因?
:轮回的主因就是我们的善恶行为呀!
‥您的话听起来有矛盾啊!
:没有矛盾呀!这善恶行为我们这一刻就可以做呀!当然不会做坏事,好事我们还可以创造呀!
‥怎样做呢?我现在浑身痛,走路也没力气,我还能做什麽?
:老人家!什麽都不须要做,您只须要在念头上做功夫就可以了!
‥怎样做?
:老人家!我们的思想不是一刻都停不下来吗?不是想东就是想西吗?一点都没有自主性呀!我们临终的时候,由於我们的思想念头没有自主性,我们过去做过善恶行为所留下的印象,它就会形成一股力量牵引我们的精神去投生相应的新生命体了!纵然再次获得人身,也是没有多大的意思,您想想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不如意事常八九,到最後不管您情愿不情愿也都要放下,又要再死再生,有什麽意思呢?况且能不能再得人身也说不准呀!
‥嗯!那怎样才可以选择更优越的新生命体呢?
:选择最优越的新生命体就是选择往生佛的世界!
‥有这可能吗?
:有!
‥怎样做呢?
:只须创造思想的自主性,使思想念念不要偏离佛号,稍偏离即拉回!念佛号就是最正面的行为,最极善的行为!临命终时,由於您念念不忘佛号,过去做过善恶行为所留下的印象,它就难形成牵引的力量,在此长彼消的情况之下,这佛号就会形成一股力量牵引您的精神投生到佛的世界中去的。
‥念什麽佛号呢?
:只须不断重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您可不可以解释一下,我一辈子没做过什麽坏事,可为什麽会得这癌症呢?
:老人家!我们佛法说三世因果,所谓“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
‥那是不是说我过去生做了很多坏事呢?
:每个人都不会想做坏事,做坏事的人大多不明白因果的关系;老人家!不管过去生做过什麽,现在您得了这个病痛,虽然很痛苦,但不应该感到颓丧,应该往好的方面去想,因为这个病痛正是带给您净化宿世因的机会,使您重新面向清新的未来呀!
‥....
        对话完毕後,不必急於开始助念,助念者应婉言引退,让临终者有个人的思考空间,让法义在临终者的思维上酝酿发酵。                                                                                      以上一段模拟的对话,看起来好像很长的一大段,实际在对话中可能不超过十五分钟;大家可能会怀疑这种对话的可能性,大家先放下怀疑,因为它只是一种模拟,应从模拟中抽出它的启发性、互动性及侧重性;当面对的对象是佛教徒的话,就会容易开口而取舍自在了。


问答:


无 尘 :这对话像是在唠家常,没有说佛字和佛法,但佛理却贯穿在这平实、简朴的谈话之中,逐步引导,最后落点在念佛上,显得很是自然。“让临终者认识到“无常”,从而不再执着,平静地放下身躯,升起迎接未来的正面心态。”这种对话方式确实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用简朴的语言讲述佛法是将佛法融入生活中的功夫,是真功夫!
  答  :这段模拟的对话有二重点要注意,那就是人生的终站原来还有“选择性”,选择的决定在於“创造思想的自主性”;另外一点就是转想一切恶病是净化宿世因的机会,也就是走出阴影面向清明的机会,这样一转念,临终者自怨自艾的内心闲话就会日见渐少!

匆 匆 :老师,因我父母都已年迈,有很多次父母都会向我提及要走的事,并表现出痛苦、无奈和恐慌。就上个星期,父亲一边走回床铺一边对我说:“春红,我要回家了~~~”,然后 就开始哽咽……“回家还早呢,放心~~”如此安慰了他几句,他即马上平静下来。很想随着他的话题替他开解一下,便又接口道:“回家不是挺好的吗?想想,如果你在外流浪,满身的疲惫,满身的伤痛,此时若能让你回家,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家里多温暖呀!我们在这尘世,也个个如同在流浪啊,这么痛苦,有何好呀……”此话刚一开头,父亲便又哽咽起来,一看情势赶紧打住,“哎呀,还早呢,你现在还不会回家呢,放松,放松,别紧张……”如此一说,父亲倒是情绪又稳 定下来了。由此想到,遇到实际的不同情况,如何开示确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别说到时的助念了,我才刚刚想提起一点点的念来做一下预备工作呢,便遇阻碍而败下阵来。

现通过老师示范的这篇开示“无常”的对话很有启发,或许我可依此思路重新策划一番,到时再试试或许会有不同的效果也说不定哦。父亲非佛教徒,不信佛,或许我可从他总视死亡为“回家”这个概念来打开突破口,回家,应该可以表述成又一种重生的方式,把六道轮回比喻为在外流浪,把极乐世界比 喻为家,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让阿弥陀佛来接应回家,就可以回到那个最温暖最幸福永远没有痛苦的家了……不知这样的思路可行否?感恩老师指点!
  答 :思路是对的,不过一定要慢慢引导令老人家知道无常,不仅仅是他一人,古往今来没有一人是例外的,亦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认识到家中没有一个成员希望他的离开,虽然没有人愿意,却是不能的现实,就如祖父母一样一定有离开的时候,纵然身为子女的也是早晚一样要离开,但是离开後的归宿还是可以创造的,且大家以後还是可以团聚的,那就是大家一同创造往生阿弥陀佛世界的条件!不必太担心老人家伤心,慢慢引导,慢慢加重,令他逐步认识,虽然会有一段痛苦的挣扎或内心的自言自语,经过这段内心的挣扎後,一定会开朗的,试试开!最要紧令他知道所有 人都没有放弃他。

寒江雪:模拟的平朴交流之中,从最浅显的贴身感受导入生命的轮回真相,以及佛法融合与自然体现。与其说是对临终者的助念开示,对境验心,这何尝不是每位助念者生前的真实演练与心的洗礼呢!
    答 :如是如是!明白佛理後,无常一事便显得很平常,不会觉得可怕,且归宿在掌控中,若能掌控,则不枉一番修行!
寒江雪:学生乐于把老师所授佛理,以及自己初步掌握到的认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用法的角度去堪破人情世态,拓宽自己的眼界,学着一点点地放下原有的执着,一点一点地希望能弱化烦恼的习气。如果能以自己所建立的的正知见,打败固有的一些恶气与不善之念 ,那便是学生目前最欣喜之事 。虽不忘时常提醒自己,脚下的路才刚刚启程,未来的路还很长,当需努力精进!因学生的功夫不够,仗有时打得也很辛苦,甚至丢兵卸甲、落荒而逃也不是没有过。败下阵 来,就重振旗鼓,养精蓄锐,怀着真信切愿,有老师的一路引领护航,学生就有勇气披荆斩棘,过关斩将,终会登上彼岸的一天!  
   答  :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宗门有言“不论禅定解脱,只贵见地正确”,可知正知见建立之重要。有了正确无偏的知见建立,下手却从最稳当的平凡处迈进,一路平坦!为什麽会平坦呢?有正知见一路把灯故。     
小西莲花:拜读先生文的一点感受 ——无常、放下、念佛、求生净土,佛教之理也,开导不离此理,谓之契理;然如何令病人接受此理,又是一层功夫,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谓之契机,谓之方便。契理契机,缺一则不能济事。能拿捏得此中分寸者,自利利他之道备矣!——末学纸上谈兵,搏方家一笑耳。
答 :居士所言的确!其中拿捏分寸必须於实际过程中学习,我也深深忏悔并感恩开步时候的粗陋,对早期助念效果的愧疚,希望一切我所助念过的都能生善道或净土!



无 尘 :老师在讲解轮回的主体时,用的是“精神”这个词,这样可以令普通人明白和听的懂,是方便说,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对神识难以一下接受,可不可以用灵魂来表述呢?              答    :“灵魂”一词在对临终者时,对方完全不了解佛法的话,可以方便使用,但若发表佛学文章,则不可入文,以“灵魂”一词的含义是独立於肉身的不变灵体,这与佛法含义相违,虽有部份似乎相近实非近,故不可不慎!

鸿之影:我老爸也八十了,在六七十岁的时候,总说能活到八十岁就足矣,现在却说哪怕活到一百岁也是好的,觉得活着在世上是最好的事情。昨天回去看他我又问,我说你身体五官渐渐不灵了,牙也脱 了,体也弱了,活着倒底好在哪呢?他说,我二十岁的心与八十岁的心是一样的呀,活着这么多年也只觉是一会儿的事,所以是美好的。我忽然明白,心真的是不老的。他说临终极乐之说是佛陀为了消除人临死的恐惧而设计的,要他信也是不容易。
   答  :一切随缘!若有日,寿将终时,又断然拒绝助念的话,则可以以第一点的方法帮他成就正面的轮回,他既然能说出“佛陀”二字,往後的因缘还是会成熟的,急不得!另外,很多临终者临终前都会看到过世的朋友、父母或其他不认识的人,心中就会产生犹豫,那时对症落药还是肯服的!

江 河:感觉老师模拟的对话实在无比善巧!似要突出引导传递出“无常”,“有后世轮回”,“有极乐世界”,“现前虔诚念佛即可做到往生”这些要点给临终者,对吗?
  答 :传递主要三点:第一“是无常但非断灭”,因果轮回,无一例外;第二“未来投生之路原来可以有创造性的”,这即是十二因缘中的“有”,亦即极恶之人若逢善缘,还是有希望的,不过说得隐晦而已;第三“恶疾乃酬宿业,业清还净”,使了知有恶疾是事实,但转念酬宿业,心态即转,能转即时缓和痛楚。

黄钟大犁:“甚至可以进一步说他们在未出世时,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影响母亲的脾气、嗜好,对吗?”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是我有时想到去探索和搜集材料的事,特别是同卵双胞胎的情况。现今国内外都有研究临终体验的报告,但我还没有看到专门研究胎儿影响母亲脾气嗜好以及胎儿一出生时的性格特征和怀胎时母亲脾气嗜好改变与小孩成长中表 现出的脾气嗜好一致等情况的研究报告,真希望有妇科和心理医生来合作研究这个课题。
  答 :此事值得研究!譬如友人妻向来不喜欢食辣的,自怀孕後,无辣不欢,产後即对辣味不感兴趣,反那小孩就愈辣愈喜欢,这种例子应该很多,所以研究不难。

无 尘:“只须创造思想的自主性,使思想念念不要偏离佛号,稍偏离即拉回!念佛号就是最正面的行为,最极善的行为!”老师这一段所讲内容,对日常修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解释了为什么要专心系念佛号的问题。结合老师前所讲《忏悔》、《佛说阿弥陀经》、《答寒江雪居士所问之十二因缘》和现在所讲《完美的终站》以及问答中所涉及的内容,对净土法门的理论方面和行持方面有渐渐串起来的意思了。
  答 :这不仅仅是净土法门的扼要所在,也是一切法门的力用核心所在,如密宗的观本尊、生起次第、禅门的起疑情、静坐的所缘境等等。




64977e47gd78cddd91ba4&690.jpg (51.77 KB, 下載次數: 50)

64977e47gd78cddd91ba4&690.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13 00:51 , Processed in 0.104311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