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学习随笔〕之‘十二因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3-26 05:07:55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airoa 於 2017-3-26 05:09 編輯


               年前曾写过一篇名为“答寒江雪居士所问之十二因缘”,以顺观的序次而解说,似太学术化,今尝试从平实的现实人生角度,从果推因的所谓逆观次序开始试写,希望能带给初学者一点启发。列述如下:

一:老死——唐·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从这首不完整的偈中,揭示了生命的无常,生理的衰变。当然“老”不一定会出现在生命的历程中,因为有中夭的可能性,但一期生命的终站,就一定免不了。这都是事实,而不是概念问题。那么,老死缘何而有?

二:生——老死以生为缘,有生故有老死。从最初五蕴生命体的得以生起,这色受想行识的生命组合体便不断地成长开展及活动,一路到一切活动的完全停止,这期间所有生命的历程,叫做“生”。一期生命的历程中,离不开生活的拼搏,七情的起伏,死别的悲痛,病苦衰残的逼恼等等,无一例外地演绎在这一生中,最终舍得舍不得,都不会有所选择,都要离去。生死,是人间世的现实的苦相。那么,生又缘何而有?

三:有——生以有为缘,有“有”缘故有生。一期生命,从生到老死,一切身心的活动做作,少不免会有种种善恶行为的表现,善恶行为於佛法中称为“善恶业”,“业”即是“行为、做作”。表现後,非一切善恶行为都会成为泡影,仍会有残余的力量潜在,犹如燃香,香尽壁留香一样,这种潜力,在佛法中称为“业力”。於种种善恶业中,最有力者,会有一股力量能引生下一生的生命。但此生生命还未完结,那股力量转名“业有”,以有当来下一生的业因功能故。当此生生命完结後,中阴随缘结生刹那,即成生有,也就是一个新生命正在孕育中。那么,“有”又缘何而有?


四:取——有以取为缘,有取故有“有”。《对法论》云:「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取是执取的意思,本质不离贪,为贪爱的膨胀相,按捺不住相。在生命的历程中,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沉迷追求,耽染享用,这种种心态,称为欲取。於正理起谬解,胶着不知非,更为贪着名闻、利养、恭敬,对他言论立说起攻讦责难,或诡辩求脱别人的徵诘等等,这种种诤斗不舍的心态,称为见取,一般凡夫於现实生活中,也少不了类似的心态。以非理禁戒作为修行解脱、能净之本,这种愚昧不知返的用功心态,称为戒禁取。不信无我,坚执有我我所,及误认一切禅定功德不退不失等等,这种种非理论说,稱為我语取。这四取心态,欲取多属一般非学道的凡夫,如憨山大师云:「一言之逆不能受,一事之违不能安,一饥一寒之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忍」的心态境界。後三取多属缺正见的修行凡夫,欲取也不会少的,如憨山大师云:「以我与物敌,故是非生;是非生,则爱憎立;爱憎立,则喜怒滋。自性浊,而心地昏;心地昏,则诸恶长;诸恶长,则众苦集;众苦集,而生死长;是皆从我之所致。」这四取实为引发种种有漏善恶业的滋润济,当然其他烦恼的兴波作浪也是少不了的,但以诱发导缘来说,不如爱、取力量的敏感快捷。那么,取以什麽为缘?


五:爱——取以爱为缘,有爱故有取。爱,大别有自体爱及境界爱两种。自体爱又可分为现前爱和当来爱两种,现前爱即是贪爱现在的自身,总希望自己生活无忧,成就超脱,受人尊敬,而身体则远离病痛、衰残等等;当来爱即希望自己生生世世都能得增上优越的个人条件。境界爱亦可分现前爱与希求爱两种,现前爱即对已拥有的可爱的五欲境界,喜爱、享用、贪着、不舍;对现前厌恶的或非有爱的境界,希望早早卸脱为快。希求爱即对未得到的种种喜爱境界起热恼希求欲的心态。自体爱及境界爱的相续沉淀膨胀下去,成上品贪爱的“取”,遂引发实际三业的善恶行为,在这样的阶位,称为业有。那么,爱以什麽为缘?


六:受——爱以受为缘,有受故有爱。除无明外,众生流转六道不知休的最先击发因素就是受,当六根对六境时,即时现起的生理、情绪、意念等等的反应,称为感受,或略称受。境有违情的,顺情的,俱非的三种,因而主观的感受就有相应的苦、乐、舍等三种的不同。久浸淫於爱水欲泥,加之以无明火的无间熏吹,自然排拒违情境,锺情顺情境,贪爱的心态自然油然而生。那么,受以什麽为缘?


七:触——受以触为缘,有触故有受,领纳触的触觉对象时,当下的反应就是受。触是依根、境、识三和合所启动的心所,也可以说以触心所为引生条件,引生根、境、识三者的和合。譬如前有颜色,这里有心王心所,触即是在两者间作一媒介牵引的作用,令眼识与颜色接合起来。所以有了触的桥梁,余心所便可以有触境的方便。那么,触以什麽为缘?


八:六处——触以六处为缘,有六处故有三和合的触。处即是所依的意思,识的生起不能缺少根境的所依,所以六根六境合称十二处。此中的六处即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实即是内六根。一切的见闻觉知无不是从六根而开展,一切的染净相续也离不开六根的影子,为什么呢?因为根有传送及反映六境的功能故。若无六根的功能,纵有六境六识,一切心心所法都无从开展。那么,六处以什麽为缘?


九:名色——六处以名色为缘,有名色故有六入。名色二字即五蕴的概括。“受、想、行、识”四蕴属於心法,心法不离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拿不出具体影像,只能称名反映概念形象或作用而已,故以名一字表心心所法。色蕴主要指生命的总个体(身),兼摄一切物质现象。由於“六根、触、受、识”已别开立支,故名色支中的色就要去除五根,而名中就要去除受,行蕴中所该摄的触也要去除,识蕴中的识就要去除根本识(赖耶)及意根,如《唯识述记》云:「谓色蕴中,除根余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余想全,三蕴(色、行、识)少分,为名色支体。」另外,十二因缘中亦具有行支,这行支与行蕴有什么不同?行支与行蕴中的行虽都是行,都有造作、迁流的意义,本质也不离思的势用,唯前者乃就过去生三业所成就的潜在善恶业力,受无明所发动而招感後世总报业的趣向势用;而後者为现世的意志力用,是受、想、识外的一切心理、精神作用,也囊括不相应行心所在内。那么,名色以什么为缘?


十:识——名色以识为缘,有识故有名色。此识为第八阿赖耶识,亦即结生时最初入胎的识,名色二者藉赖耶为因缘,得以相续的存在,赖耶复藉此名色展转相续而活动,彼此相互为依,如束两根芦苇,彼此相依而立。疑问:「此识为什么不是第六识?」答:「应知前六识是有间断的,没有力量可以恒恒时执持名色,令名色可以无间相续,故唯第八识才有此力量。」那么,识以什么为缘?


十一:行——识以行为缘,有行故有识。过去生三业所成就的潜在善恶业力,受无明所发动而招感後世总报业的趣向势用,这过程称为行,而新的总报果体称阿赖耶识。这行支与有支性质相同,差别的是现果已熟远推前业现行过程称行,现在造作的善恶业,只形成潜势,而未成熟,这类业称为有。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之现起,统指现在已熟之果,犹於未来生支上的所有果相,识以行为缘,亦犹於生以有为缘。那么,行以什么为缘?

十二:无明——行以无明为缘,有无明故有行。无明即痴,如《大乘义章》云:「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能有一股增上力用,覆盖十二因缘全体,非仅与行为缘,如《瑜伽论》云:「无明乃至亦与老死为缘。前言唯与行为缘者,但说近缘义。」此中的所谓近缘义即就引发潜业的现行而已,故说行以无明为缘。那么,无明又以什么为缘?据《俱舍论》云:「於宿生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由无明彼现行故」,由是可知无明贯彻始终,为轮转六道的本源,故逆观顺观十二因缘皆不离无明为终始。


001QdcP5gy6LFk3uFZU22&690.jpg (108.83 KB, 下載次數: 62)

001QdcP5gy6LFk3uFZU22&690.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9 19:36 , Processed in 0.143830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