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楞严咒之米珠见》之‘四·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4-5 06:12:3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既预会如斯希有法会,得闻如斯希有大法;虽获如斯两大希有法益,毕竟还属见闻边事,与实证本心本性,则仍梦也梦不着;故必须付之於实质行持,才可期契佛果(本心本性)呀!
“果”虽说由“行”所招至,若无誓愿之制心导向策励,则其“行”必乏力,难鼓勇悍精进向前之恒久心;故“行”之前,必先厘清“愿心导向”之“果”;再加“弘誓制心”之策励,则如顺水风帆,迅过万重山矣。所谓厘清“愿心导向”之“果”,因“果”有三乘之“果”,如声闻乘之“阿罗汉果”,缘觉乘之“辟之佛果”,以及大乘之圆满“佛果”;此中“得果”之“果”当指最终之“佛果”而言。目标已厘清,即须发愿,发契入“佛果”之心,亦即发“无上菩提心”。今愿已发,必须再起“四弘誓”为基石,以作“制心策励”之坚持;发愿起誓已,则其“行”必勇悍精进、无退恒久矣。
首句“愿今得果成宝王”,即是弘誓中之“佛道无上誓愿成”;次句“还度如是恒沙众”,即是弘誓中之“众生无边誓愿度”。其实,单单第一句就已经把四弘誓愿统摄无遗,为什麽呢?因为想成就无上菩提,必须把一切烦恼、迷惑排遣净尽,亦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一切烦恼、迷惑的现行,必因种种不同的境界所触发,或度众生时所引发,故想排遣净尽一切烦恼、迷惑,必须有相应的种种对治法门,亦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有无量的法门,才能度无量的众生,解无量的困惑;反过来,无量的困惑、无量众生的烦恼,亦成就无量的相应智慧。由是前三誓愿为因,後一誓愿为果。
若第一句已囊括四弘誓愿,那麽第二句“还度如是恒沙众”,又作何解呢?这一句的重点在一个“还”字!修行人在因位所发的弘誓愿,不离自利利他,也可以说利他即是利己;所谓“佛果”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成就要端赖境界的激发,故《行愿品》中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成就佛果菩提後,不忘宿愿,还度十方恒河沙数的众生,是故这一句即是不忘“果後利生”的意思。
第一句,我还想稍作补充,先略释“得果”二字:“得”一字一般解作“某一事或物,经一翻造作而後成就,成就後而终不失为之得”,但这样的“得”终不离缘生法,所谓“缘起性空”,这不是这里的本意。这里的“得”字应作“回显”解,《金刚经》中有云:「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故“回显”非有所得,是“实无所得”,只是回显本有的功德力用,由是这个“得”字应作“无得无不得”解。又“得果”中之“果”字,则含摄“果报、果德、果力”之三果:由行前三弘誓愿之因,而感佛道无上之果,称“果报”;凭前三弘誓愿之因,回显本有之无量功德,称“果德”;藉果德所起之不共力用,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则称“果力”。
第一句的最後二字“宝王”,此二字即“佛宝法王”之意。“宝”有庄严的意思,佛以什麽来庄严呢?以佛德、佛力为庄严。另“王”即自在的意思,於法自在,离四相,又无离四相之迹。
第三句“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二字即深求佛道之心,不作浅求权乘之心;又以深心度一一众生走上成佛之道,不作浅心仅使一一众生滞留化城之便;由是“深心”二字含摄果前果後的两大力用——未成就无上菩提时,必勤求佛法,务必彻法底源;将所成就之光明功德供养十方一切如来,并普熏十方一切如微尘数的众生;更以所学利益微尘数的众生,使一一走上成佛之道。若成就後,还不忘本愿,不舍一一众生,摄护众生,生於佛国土,委以真实之利,一一成就无上道;故此句中之“奉”字,即奉承宿愿不忘本,及平等看待一一众生的意思。又其中“尘刹”二字中之“刹”字,为梵文ketra中前一字“ke”之音译,中国人好略,只取一字“刹”,意即“国土、世界”解,而“尘刹”二字即表微尘数的国土或世界解。
第四句“是则名为报佛恩”,此句如《报恩经》中云:「知恩者,发无上菩提心;报恩者,教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将第三、四句来合解,即是“我以如是深心之内涵来作佛心,更以此深心之内涵来度恒沙众生。”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
解:前四句是总愿,又名通愿,愿的内容为“四弘誓”,为菩提道上不可少缺的愿;而此四句则属“别愿”,别愿亦无外於总愿范畴,为总愿中个人意趣稍侧重之部分。
第一句“伏请世尊为证明”,这句有四大涵意——(一)请求世尊见证,除见证所发的总愿真实不虚之外,更请世尊见证自己将行难行之行,此难行之决心绝对真实,不会半途而有所转改,唯世尊方能彻知他的决心是如斯真实及坚毅,故请求世尊为他作见证。那麽,见证什麽难行之行呢?就是见证他的别愿!这别愿的大纲有二,第一“五浊恶世誓先入”;第二“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为什麽说“五浊恶世誓先入”是难行之行呢?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邪见增炽,刚强难伏,为这类众生说法真是甚艰难;故多有菩萨不愿取浊恶秽土,而偏取净土说法。但若难行而能行,则其功德不可思议,这话怎麽说呢?要知於浊恶秽土行菩萨道,面对无量刚强难化的众生,有的是无量积习,幽深覆的烦恼;若要度化,必须具备无量善巧解缚的相应智慧,其难度远超想象,如无强悍坚毅的志趣,绝对不容易坚持下去!在不断的对治、去黏、解缚的过程中,能度者的智慧也就天天成长启发起来,其成就之速也是不可思议;若取净土,成就自然慢很多。如《阿弥陀经》中云:「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五浊恶世誓先入,是一甚难希有之人;有其师,必有其徒,为报佛恩,故亦取师之道而行。
第二纲要请师见证的是“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这两句表示他的誓愿始终一贯,因中固然要行四弘誓愿,果後照样广度一切众生,如“观音、文殊、普贤....”等等诸位大菩萨,都是倒驾慈航,隐本地风光,化度众生尽未来际。这两句有点味道像“地藏王菩萨”的两句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有点不同,那就是尊者并不意味“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成佛道”,尊者的意愿是佛道固然要成,度众生亦当然会尽未来际的去度。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点怀疑,此句“终不於此取泥洹”,不是有不成佛的含意吗?讲到这里,歇一歇,先把“泥洹”二字交待一下——“泥洹”二字即梵文nirvāa的音译,亦有译作“涅槃”或“涅槃那”;意译为“灭度、圆寂、寂灭....”等等;义即为灭尽一切烦恼苦厄,度生死而达彼岸;此所谓“彼岸”即圆满寂然不生不灭的本体。由是可知“涅槃”二字的究竟义与“佛性、真如、一真法界....”等等的名相无异。而此中之“度生死而达彼岸”中之“度生死”三字,却蕴含二种生死,第一种“度生死”是断一切能与六道生起勾连的烦恼因素,此种烦恼障碍因素彻底消除了,就可超越度过分段的生死,而安住於不生不灭的本体。第二种“度生死”是不单超越度过分段生死,更超越度过变易生死,亦即彻底破除烦恼障与所知障的范篱,不仅回显本来圆满寂然不生不灭的本体,更能广兴佛事,尽未来际化度九法界众生而无稍歇,亦即无住涅槃。這兩種度生死,既然同證本体,兩者有什麼分別呢?分別就是後者雖證涅槃,但无涅槃之相縛,能起大用,入生死流,善巧方便度化九法界眾生,同登究竟彼岸,而无有罣碍;前者則有所欠奉,为涅槃相所缚,滞於清净本体,遑论繁興佛事。在這裡我稍提一提,很多說法者開口便說“十法界眾生”,這是大錯誤的,說“十法界”是對的,說“九法界眾生”也是對的,但“十法界眾生”就不對,為什麼呢?因為佛不入眾生類,希望大家記住!
現在回過頭來,阿難尊者所說的這句“終不於此取泥洹”,即是说纵契证清净本体,亦不会安住不动,了知动与不动本体常寂,故能繁兴佛事,般若大悲双运,利乐一切众生,穷未来际。若断然说“不取泥洹”即如地藏王菩萨之“誓不成佛”,则与前文之“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及後文之“令我早登无上觉,於十方界坐道场”相违。
(二)请求世尊加持:菩萨於因地行菩萨行,於自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於他则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自他互融互摄,互激互利,但均愿重力微,在在须要世尊的加持护念。尤处五浊恶世,更不可一日无师之摄持冥护;故文虽请求世尊为证明,实质祈求世尊加持。
(三)自策励自约束:第一句“伏请世尊为证明”,虽明请世尊作证明,实际上亦给自心上烙下不敢食言的强悍警戒种子,时时策励自己,向着誓愿的目标迈进;刻刻约束自己,面对顽劣状况下,不得有丝毫的退转心;有如斯强悍的决心,才能澶然步入五浊恶世,而无所畏缩。
(四)模范後人:前後八句偈,清楚警示四点——第一.修行必以成佛为准的;第二.修行必藉强悍誓愿力策励为动力;第三.必须有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胸襟;第四.欲成无上觉,必须终始不离师。
由是,当念诵这些偈颂时,必须以代入感,作为自心所发的誓愿,切不掉以轻心。
在结束这四句偈颂讲解之前,我想那“五浊恶世”四字还是须要交待一下。先解释“五浊”,在解释“五浊”之前,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浊”字先弄清楚,然後接解五浊的内容,大家就会很容易了解,及会得到深刻的印象。“浊”在字典的注解是“水不清貌”,引申为“一切法的质素愈趋夹杂不纯”的意思;所谓“一切法”即包括精神及物质两方面,再详之,则为众生的情操、道德、知见、寿命、健康、食物、水质、空气、气候....等等,不论想得到的或想不到的,全都每况愈下。有了这样的了解後,现在看五浊是什麽?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现一一说明如下:
:劫浊——“劫”表一段相当长久的时期,“浊”表这一段时期内的生命现象、物质现象等都呈显下流趋势,且愈趋愈劣的情况;故劫浊无别的实质内容,是以余四浊为内容。
:见浊——即知见上的不正确!如现时学佛法的人,大多不肯下苦功,宣扬相似法,坏乱佛法;更甚者虚妄推崇邪法,鼓吹邪法,遂使邪知邪见横行,模糊善法,人心背道。
:烦恼浊——由於知见歪风所及,内心趋於恼乱,贪、瞋、痴、慢、疑....等等,弥漫遍满,斗讼诤竞,谄诳诈伪....广造众恶。
:众生浊——揽上二浊为因,不畏恶业果报,不重人伦,不重法纪,遂使人间依正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褔少。
:命浊——亦为前二浊之结果,众生寿命次第缩减,乃至十岁。
最後,所谓“恶世”,即以上五浊充斥的世界,迷乱众生的本质,所思所行大都与邪恶为邻,故称“恶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9 12:17 , Processed in 0.114201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