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第三个愿望

[複製鏈接]
harry1211 發表於 2018-7-6 17:0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JPG


火葬场女孩来自台湾,
这是关于她的真实故事
https://v.qq.com/x/search/?q=%E7 ... stag=0&smartbox_ab=
2.JPG

故事名为《第三个愿望》,来自金牌导演罗景壬。

片中,主角小姑娘名叫小薇,小薇妈妈在火葬场工作,小薇从小陪在妈妈身边,在火葬场长大。一开始因为她不爱开口讲话,所有人都觉得是因为小薇家中很特殊,觉得她很可怜。

但直到一天,当老师发现小薇有着独特的画画天赋时,便拿着小薇的画去看心理医生,经过鉴定,小薇患有“选择性缄默症”。


3.JPG

于是,在当天老师决定去小薇家家访。

也就是那次家访,让老师了解到小薇并不是不喜欢说话,是因为她的爸爸患有口腔癌。

“爸爸不能说话,我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所以她决定与父亲一同“沉默”。


4.JPG
知道了原因的老师给小薇的爸爸写了一封信,在告知他女儿不讲话的缘故时,也告诉了他能帮小薇走出这种境况最好的人选就是他。
5.JPG
于是后来,在老师和父亲的帮助下,小薇终于又重新开口说话了。

可喜的是,真实的故事还在继续,片尾也告诉大家,父亲已经康复。这是最好的结局。


6.JPG

《第三个愿望》作为一部公益性广告,实际上并不仅仅是通过这个故事博得观众对“选择性缄默症”的关注,而是通过一种低门槛的方式让观众进入整个故事,希望透过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传递对等、理解与相互扶持的重要性,而不是因为怜悯,忘记去平等的理解他人。




在导演罗景壬的手记中,他说这是一个关于预设立场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预设立场的故事。

天真的孩子,应该是无知的、快乐的、好奇的、吵闹的。当他们沉默、不发一语,我们会感到不幸。

不幸是一连串我们预设的景象,当孩子在那样的景象中,我们就会忍不住怜悯。

怜悯是什么?当我们看见他人的不幸,意识到自己的幸福时,我们会展开行动,怜悯不幸的人。

满载幸福的人,将剩余的幸福下放给他们认为不幸的人,于是怜悯形成一种阶级。

阶级的距离,使我们忘记去理解,理解是平等的,我们常在怜悯中,忘记去平等的理解他人。”

——导演手记


7.JPG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会和片中老师最初的想法一样,会不由自主的觉得小薇可怜,因为妈妈在火葬场上班,小姑娘每天经历的都是生死瞬间,而爸爸又患有口腔癌,一家人生命和生活的状态,都太容易唤起大众的同情心。

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产生这种情绪的,只是自己。

其实“同情”这两个字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最初所代表的也是善良。

但遇到陷入困窘的人,其实比起同情可怜,理解和懂他,才是他更需要的。

当他感知到你信任他有能够找到幸福的能力,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8.JPG


面对那些生活在“苦”中的人,我们需要的是慈悲心,而远非同情心。

慈者予乐,悲者拔苦。

《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


9.JPG


10.JPG

结尾,女孩的第三个愿望:“爸爸你要陪我长大”。

而我们要学会的,也是长大,从“同情心”,长大拥有一颗“慈悲心”。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16 15:22 , Processed in 0.138495 second(s), 5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