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敦煌華嚴法界莊嚴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7f4wx8 發表於 2023-1-28 10:19:3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前言
  中國佛典翻譯史上,中唐時《四十華嚴》的譯出可謂一大盛事,該經為〈入法界品〉的全譯本,論述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歷程,使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中的重要性更加受到重視。
  中唐時敦煌地區的華嚴經變,可溯源絲綢之路上中原長安、洛陽一帶的粉本,當時二京為華嚴學派的重鎮,亦是華嚴造像的大本源,藉由敦煌遺存珍貴壁畫釐清大唐華嚴經變的發展脈絡。
  敦煌唐五代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圖」,此類圖像即善財童子參訪諸善知識的畫面,不如宋代五十三參圖之成熟表現,但卻是五十三參圖的雛形,在造像藝術史上頗為重要。而華嚴經變配置入法界品圖究竟傳達何教義思想?將在本文中逐一探討。

二、中唐釋成觀與《四十華嚴》
  唐德宗(742-805年)在位時,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書《華嚴經》梵本遣使入唐進貢,獻貢的《華嚴經》為〈入法界品〉全本。唐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下詔梵僧般若(梵語:Devaprajñā,生卒年不詳,689年來華)主譯於長安崇福寺,於貞元十四年(798年)翻譯完畢,共譯出四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四十華嚴》、《貞元經》。此經於翻譯過程中受到德宗的重視,下詔華嚴四祖釋澄觀(738-839年)協助譯經,德宗曾多次到譯場慰問,曾經有一日無法到譯場時,即派遣釋澄觀前往。
  《四十華嚴》相對於之前晉譯《六十華嚴》與唐譯《八十華嚴》中〈入法界品〉的內容,但又增加「普賢十大行願」、「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此二個部分。《四十華嚴》可說為〈入法界品〉的單品經,其經提升了善財童子地位,成為該經實踐華嚴行的主角。此經譯出後在中土流傳甚廣,不久後便傳入日本、朝鮮等地。當時協助翻譯的釋圓照(約718-約805年),在譯經完畢後兩個月於長安西明寺恭抄一部,以補西明寺的經闕。爾後,日僧空海(774-835年)移居西明寺獲贈此經,元和元年(806年)便攜帶此經返國,該珍寶目前存於奈良東大寺(圖1)。


圖1 《四十華嚴》(部分),釋圓照抄經,紙本設色,27.9×1161.0㎝,貞元十四年(798年),〔日本〕奈良.東大寺藏。

  唐代華嚴宗發展史而言,《八十華嚴》譯出便是受到皇室的扶持,此時華嚴三祖釋法藏(約529-619年)被尊為國師,弘揚華嚴思想竭盡全力,使華嚴經變圖與華嚴教法得以快速流傳。但歷經安史之亂之後,禪宗、密宗迅速發展,此時華嚴宗卻有些沒落趨勢。到了中唐時,華嚴四祖釋澄觀中興教法,當《四十華嚴》譯出後,釋澄觀又奉召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德宗令他於京城兩街各升座宣講法義一遍,此書的內容與他之前所著《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依據《八十華嚴》所著之疏,共六十卷)的〈入法界品〉部分大致上相似,並加入「普賢十大願」的釋文內容。
  敦煌盛唐第44窟華嚴經變的「七處九會」中第九會「逝多林園會」(該會出自〈入法界品〉中),已經出現善財童子的身影。當中唐《四十華嚴》譯出後,加速善財童子的流傳與重視,此與釋澄觀推動華嚴教法或許有密切關係,中唐此時禪宗北禪沒落,南禪興盛,許多佛教宗派都調和禪宗思惟,華嚴宗、天台宗等亦不例外。在釋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云:「善財歷位漸證法界,漸頓該羅,本末融會,皆證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把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最後證入法界的表現,融合禪宗教法解說,認為是「漸證法界」,顯然受到北禪「漸悟」、南禪「頓悟」之影響融合。在該鈔中又提出,傳統上華嚴宗與天台宗,強調教門哲理思惟,卻忽略參訪善友的重要性。而當時雲遊參訪善友,本為禪宗行門之一,此時也被華嚴宗給採納,認為參訪本身,即如同實踐善財童子參訪善友的精神,因此「入法界品圖」於中唐時開始大量出現也就顯得理所當然。

三、中唐釋成觀與華嚴經變
  釋澄觀除了著述甚多華嚴教義外,還對華嚴經變進行論述解說,曾作〈華嚴剎海變相讚〉,以及《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釋法藏濫觴唐代華嚴經變的傳播,而釋澄觀把華嚴經變廣行天下,且親自指導經變。釋澄觀的弟子釋嗣肇(生卒年不詳,活動於九世紀初)曾在長安雲華寺大殿中繪製華嚴經變,以及敦煌現存中唐的華嚴經變模式,應該或多或少受釋澄觀的華嚴經變系統之影響。釋澄觀體系的華嚴經變,在《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中完整呈現其造像思想,甚為可惜此卷今已不存,但依其名稱可以得知主要由「七處九會」與「蓮華藏海」,此模式應該延續華嚴三祖釋法藏的華嚴經變傳統而來,在此基礎上添加「入法界品圖」。
  中唐劉禹錫(772-842年)曾在雲華寺見到釋嗣肇所繪的華嚴經變,被壁畫所攝受大為感動,而作〈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讚〉,讚偈中透露出該經變的表現,其中前六句云:「清淨不染華中蓮,捧持世界百億千,踴出香海浩無邊,風輪負之盡夜旋。」描述華嚴藏海世界場景,依《八十華嚴》而言,所有的世界與、世界種皆住蓮花之上,而得名華藏世界。此世界由「須彌山」微塵數多層「風輪」所持,最上層的風輪上方有名為「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海中央開出一朵名為「種種光明蕊香幢大蓮花」,蓮華藏世界便在其中。蓮花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內有無量佛刹微塵數的香水海,各個香水海皆有周圍的四天下,以及微塵數之「香水河」右旋圍繞。每個香水海有無數的世界種,每個世界種又安住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蓮華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稱為「無邊妙華光」,海中生出名為「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大蓮花」,其中有二十層微塵數之世界分布其中,各層有諸佛淨土世界,以及無量「世界種」,羅列如網構成世界網,各皆以眾寶莊嚴。在此蓮花的中的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其中第十三層,便是釋迦如來教化的娑婆世界。此外,含藏於蓮花的中央為華藏世界海,周圍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的世界海整體構成一真法界。該畫面應描繪出一朵大蓮花衍生出許多的小蓮花世界海,表示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此即「華嚴藏海」。
  其後,「大雄九會化諸天,釋梵八部來森然」此二句,描述繪製「七處九會圖」,依據《八十華嚴》釋迦牟尼佛於定中顯現出華嚴境界,由釋迦牟尼佛法身佛現出華嚴教主放光說法,一共在七處地方開演九場佛會,開演華嚴教法,而每一場佛會中有許多天龍八部來集的景象,可見「華藏世界」與「七處九會」是緊密的結合,並構成莊嚴的華嚴經變。
  至於,「從昏至覺不依緣,初初極極性自圓」此二句,敘述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皆有佛性,從昏昧無明到自覺圓滿都不攀緣,闡述善財童子的參法歷程,從發菩提心,到證入法界,皆是自性圓滿,不攀緣的「漸證法界」表現。
  最後,「寫之綃素色相全,是色非色言非言。」闡釋所描繪的經變傳達出色相亦非色相,是言教亦非言教的場面,契合禪宗所強調的般若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惟,也與華嚴宗判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相契。

四、敦煌華嚴經變中的入法界品圖
  關於,唐五代敦煌地區所遺留的華嚴經變,主要皆依據《八十華嚴》所繪製,其構成結構主要有兩種模式:一者,為「華嚴藏海圖」與「七處九會圖」的組合,從盛唐至五代皆有相關案例;二者,除「華嚴藏海圖」與「七處九會圖」的組合外,另加入「入法界品圖」,從中唐開始出現相關案例。


圖2 「華嚴藏海圖」,出自〈華嚴經變〉(部分),壁畫敷彩,晚唐,敦煌莫高窟第9窟主室窟頂西披。

中唐至宋代於敦煌所流傳華嚴經變圖像中的「華嚴藏海圖」,此類圖像多使用模式化,變化差異性不大,其表現在下方繪製香水海,海中出祥雲,雲中湧現大蓮花表示種種光明蘂香幢,蓮花內有多座井然有序的城郭,表示無量佛國世界,通常此大蓮花下方有兩位龍王站於香水海中扶持大蓮花。大蓮花上方通常繪製一道裝飾帶的世界海,下側繪製一排側面的小蓮花,中段為多排交錯正面俯視的盛開小蓮花,蓮花內繪製佛像、人物、建築、樂器、動物…等一切聖俗之物,上側描繪出一排的五色祥雲。例如在敦煌第9窟,在主室窟頂南、西、北披,繪製〈華嚴經變〉,每披皆繪製三佛會,其中在西披的中央下方,便配置「華嚴藏海圖」(圖2)。另外,在北披華嚴經變中央下方描繪矩形構圖的世界海,則延續「華嚴藏海圖」思維而來,外框以一列彩色祥雲圍繞,矩形內部描繪無數朵,正面俯視的盛開小蓮花,有些蓮花內繪製鞋子、公雞、人物…等,一切聖俗之物,表示皆在華嚴法界世界海中(圖3)。


圖3 〈華嚴經變〉(部分),壁畫敷彩,晚唐,敦煌莫高窟第9窟主室窟頂北披。

上世紀初敦煌藏經洞所出的五代繪製〈華嚴經變圖〉,畫面的最下方描畫「華嚴藏海圖」(圖4、圖5),香水海中站立龍王四尊,中央二位持大蓮花,外側二外捧珍寶供養,大蓮花中每座城郭開四門,表示無數百千萬億四天下的世界。彩雲與大蓮花間出現數條弧線,學界有人認定為風輪,但筆者認為應是「香水河」較為適切,所有的弧線都連結到大蓮花,各弧線末端各自連接側面小蓮花,表示大蓮花出香水河,香水河中又現一一世界。


圖4 「華嚴藏海圖」,出自〈華嚴經變圖〉(部分),絹本設色,194×179cm,五代初期,敦煌藏經洞出土,﹝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圖5 「華嚴藏海圖之大蓮花」,出自〈華嚴經變圖〉(部分),絹本設色,194×179cm,五代初期,敦煌藏經洞出土,﹝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至於,華嚴經變中的「七處九會圖」,則描繪出九場佛會,主要以九宮格式排列呈現,除了在第三場佛會通常位於畫面中心,佛會下方繪製須彌山,表示佛在忉利天說法,其餘場佛會的構圖造像上幾乎雷同,差異不大。該圖像傳達出華嚴教主於七處地方,舉行九場佛會,宣說《華嚴經》。敦煌第6窟與146窟北壁皆描繪一鋪五代的〈華嚴經變〉(圖6、圖7),該鋪佛會中的「華嚴藏海圖」上方為第一會寂靜菩提道場會,體量較其餘場佛會來的大,表示華嚴教法的初始。




圖6 〈華嚴經變〉,壁畫敷彩,五代,敦煌莫高窟第6窟北壁。




圖7 〈華嚴經變〉,壁畫敷彩,
五代,敦煌莫高窟第146窟北壁。



  關於,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主要展現出善財童子參訪諸善知識歷程,乃至善知識的神通三昧的不思議境界。在表現上,若呈現在窟頂時,通常配置在最外兩側佛會的下方邊隅,例如晚唐敦煌第9窟〈華嚴經變〉(圖3)分佈於三個披面,每披面外側佛會下方邊隅皆配置「入法界品圖」。晚唐敦煌第85窟主室窟頂北披的〈華嚴經變〉,以九宮格式排列七處九會,最下方兩側的佛會外,亦配置「入法界品圖」。如果在垂直壁面表現華嚴經變時,一般而言並不配置在最下方的佛會兩側,配置在經變下方的「入法界品圖」屏風畫為多,例如晚唐莫高窟第12窟主室北壁的〈華嚴經變〉,但而有時卻省略不配置。整體而言,中唐敦煌壁面的「華嚴經變」,幾乎皆配置「入法界品圖」,可見此時該圖像的流行程度,但到了晚唐五代時,敦煌壁面華嚴經變中的「入法界品圖」有時卻省略而不繪製。
  敦煌華嚴經變可知道由「七處九會圖」與「華嚴藏海圖」所構成核心,而有些經變又加入「入法界品圖」,此三類圖像元素,表現不同,各呈現不同思想傳達。「七處九會圖」的內容為九場佛會,華嚴教主說法周圍無量聽法菩薩、護法圍繞,具莊嚴場景的意涵,本文將其簡稱「說法莊嚴相」;「華嚴藏海圖」展現出華嚴無盡佛國淨土的重重疊疊,無盡時空觀所構成無量莊嚴佛國,此部分簡稱為「淨土莊嚴相」;「入法界品圖」展現出善財童子向善知識求法最後證入法界的場景,此部分簡稱為「入法界莊嚴相」。文中接著將對此三類造像思想意涵進行探討。


(转载自:覺風佛教藝術 作者:陳俊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沙發
 樓主| l7f4wx8 發表於 2023-1-28 10:21:31 | 只看該作者
五、敦煌華嚴經變中的說法莊嚴相
  在華嚴的系統中,整過宇宙的由華嚴教主悲願所建構,十方三世一切佛皆讚譽教主的華藏淨土之德,當然也仗其佛威神力演說菩薩行的華嚴教法。《八十華嚴》一共以七處九會來闡述菩薩行,其中前八會為菩薩行的說理世界,第九會前半本會為佛會說法,後半末會主要為彰顯出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最後證悟法界歷程的菩薩行實踐世界。
  七處九會各會所傳達的菩薩行具有次第之別,偽託名於釋澄觀撰《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將第二會至第九會的法門分別對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二千行、法界境。在中唐至宋代,敦煌所發現的華嚴經變中七處九會畫面,一至九會都是以佛會說法的形式,來展現出各會華嚴教主所宣說菩薩行次第法門。
  唐至五代敦煌地區華嚴經變,基本上各佛會變異性不大,都是以一佛二菩薩(華嚴三聖)呈現坐姿說法,周圍有無數的菩薩、弟子、護法…等眷屬圍繞之形式。通常在第九會的表現上,末會攝善財會的意圖並不明顯,或者說根本未展現。僅有盛唐第44窟的華嚴經變,在第九會表現較為特別,與其他八場佛會有所不同,此場佛會融合本會與末,而人物皆為站姿,至於其他場佛會的人物皆為坐姿聽華嚴教主說法。敦煌第44窟華嚴經變中的第九會,可說為說法莊嚴像的特例。



六、敦煌華嚴經變中的淨土莊嚴相
  北周至隋代的釋靈幹(535-612年)於少年時創作的「蓮華藏世界海觀」,把蓮華藏世界成為淨土的思想,初唐釋智儼(602-668年)也創「蓮華藏世界圖」,並且延續著釋靈幹蓮華藏淨土思惟加以改造。
  唐五代敦煌華嚴經變在華嚴藏海表現上,皆繪製一朵大蓮花,以及無數的小蓮花所構成,大蓮花表示總持一切世界,而無數的小蓮花表示無量「世界海」。華嚴藏海表現象徵法界全體的展現,反映法界重重疊疊無盡的宇宙觀,展現華嚴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觀。
  蓮華藏海淨土世界為華嚴教主累劫菩薩願行所建構出,將全宇宙安住於蓮花胎藏之中,包含十方三世一切淨穢世界,同時具有唯心淨土特質,反映佛自證所現一乘別教的圓融無礙境界。在北齊時釋靈幹已經提出往生華藏淨土思維,當進入法界淨土則跳脫輪迴束縛,免墮三途。唐代華嚴二祖釋智儼與三祖釋法藏,對華藏淨土與極樂淨土之間進行調和論述,產生「暫居西方,後華藏」圓融觀。而盛唐時李通玄(645-740年)與中唐華嚴四祖釋澄觀,則提出當下往生華嚴藏海淨土的思維。李通玄認為淨土最高等級,乃華嚴教主所建構的華藏淨土,凡夫修持如同善財童子普賢行,奉持十信、十住、十行…等法,則可頓悟法界,超脫生死,入此淨土。而釋澄觀也有相似的看法,認為當下證入法界,則入華嚴淨土境界的一真法界,理事無礙境界。
  對於芸芸眾生要達到生死自在,證入法界入一真法界並非易事,釋澄觀曾對華嚴五祖釋宗密(780-841年)云:「毘盧華藏,能從我遊者,其汝乎!」因此釋澄觀與釋宗密對大眾亦宣揚行普賢行,暫居西方,後華藏的思維。尤其中唐所譯出《四十華嚴》經中〈普賢十大願〉與〈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也強調歸命彌陀淨土的思維,無疑給予穢土眾生進入華藏淨土開啟方便之門。
  在華嚴變相圖中都具有核心的「七處九會」與「華嚴藏海」圖,也具華嚴佛會菩薩行說法處與華嚴淨土的象徵意涵。十方一切諸佛國土都讚譽《華嚴經》並且宣說之,當十方三世諸佛於國土,有一如來宣說此華嚴教法時,十方世界一時頓顯同時宣說。
  在經變表現上也呈現出二者關係,盛唐第44窟華嚴經變的「華嚴藏海」相當特殊,大蓮花以泥塑在佛龕前方地面,無數世界海小蓮花則分佈於佛會以外的壁面空白處,象徵「法界境」,當善財童子證入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微塵佛剎一一現前明瞭分明。至於,其餘石窟的華嚴經變中「華嚴藏海」,則在七處九會畫面下方繪製一朵大蓮花,其上方描繪無數小蓮花所構成世界海。雖然敦煌第44窟與其窟的華嚴經變在「華嚴藏海」表現略顯差異,但基本造像要素一致,傳遞相同教義思想,「華嚴藏海」表現出華嚴藏海無限世界,「七處九會」展現出佛會宣說《華嚴經》的世界,而一切諸佛於自國土宣說《華嚴經》時,十方一切國土同時頓顯的微妙關係,筆者將上述「七處九會」與「華嚴藏海」二者關係運用圖示標明,擬參〈「華嚴藏海」與「七處九會」構成圖示〉(圖8)。


圖8 〈「華嚴藏海」與「七處九會」構成圖示〉,2012.05.10,陳俊吉製。
說明:此窟以莫高窟第44窟的華嚴經變為例。


七、敦煌華嚴經變中的入法界莊嚴相
  「入法界品圖」傳達出善財童子向諸善知識求法的菩薩道歷程,最後終於圓滿以凡身證入法界,等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毘盧遮那佛等證入一真法界之境。中唐時「入法界品圖」的配置,則象徵著參學菩薩行的「行門」,藉由此「行門」的普賢行,則可入「理門」的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前聽法。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前乃如來在自顯內證中,展現出九會說法,非法身大士不能聽聞,菩薩行修持最後證入法界之境。李通玄闡述往生華嚴淨土的優點,為通達一切諸佛國土,無所掛礙,換而言之得證入法身大士之境,可以聽聞一切諸佛妙法,入佛內證境界參與毘盧遮那佛之佛會。因此,「華嚴藏海圖」與「七處九會圖」都是具有理想彼岸世界的「理門」,但要如何證入法界的「行門」,在「入法界品圖」無疑是最佳的詮釋。
  另外,從畫面的構圖來看,中唐時敦煌地區繪製甚多的觀無量壽經變,此經變的「淨土莊嚴相」兩側,或者下方屏風畫配置「未生怨」與「十六觀」。而此時,華嚴經變莫高窟第472窟,也出現中堂式構圖,中央為「七處九會圖」與「華嚴藏海圖」構成「華藏世界淨土莊嚴相」,兩側幅為「入法界品圖」。中唐莫高窟第159、231、237窟,於「華藏世界淨土莊嚴相」下方屏風畫配置「入法界品圖」。中唐時敦煌華嚴經變表現模式與觀無量壽經變相似,中原盛唐以來觀無量壽經變盛行,華嚴經變發展可能參考並受其影響。
  中唐「華嚴經變」此種「行門」入「理門」彼岸的世界「華藏世界淨土莊嚴相」模式,與「觀無量壽經變」的「行門」入「理門」是相似雷同,「華嚴經變」的「行門」為「普賢行」,「觀無量壽經變」的「行門」為「十六觀」;「華嚴經變」的「理門」為「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前聽法」,「觀無量壽經變」的「理門」為「極樂世界阿陀佛前聽法」。
  敦煌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為證入法界的菩薩行的實際展現,使得由「入法界品圖」菩薩行,以此證入「華嚴藏海圖」,入此華藏世界則可入「七處九會圖」聽聞華嚴妙法,筆者把上述三者的關係運用圖示標明表示,擬參〈「入法界品」、「華嚴藏海」、「七處九會」構成圖示〉(圖9)。


圖9 〈「入法界品」、「華嚴藏海」、「七處九會」構成圖示〉,2013.4.11,陳俊吉製。
說明:此窟以莫高窟第12窟的華嚴經變為例。

八、小結
  敦煌在中唐開始以降的華嚴經變,不乏配置入法界品圖,該類圖像源於中原地區《四十華嚴》的譯出,以及對於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情節受到重視有關。而華嚴經變本質上具有唯心淨土的思維,反映出入華藏無盡世界中,但如何入華藏世界,在經變出現「入法界品圖」的元素,成為重要的聯繫,具有普賢願的「行門」,往生華嚴藏海淨土彼岸的「理門」之意圖,此時華嚴經變淨土思惟觀,某種程度上極可能受到觀無量壽經變之影響。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9 08:42 , Processed in 0.129000 second(s), 49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