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陝北黃土坡上的北朝石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7f4wx8 發表於 2023-1-28 10:30:5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建立的大帝國壽終正寢之際,楚霸王項羽(前232~前202年)火燒咸陽宮,大封諸侯。他把秦朝首都咸陽一帶分給了三位秦的降將,建立了三個小國家,歷史上稱之為“三秦”。這三個小國不久就被漢高祖劉邦(約前256~前195年)消滅了,但三秦的名稱卻被延用到了今日。當然,如今的“三秦”已遠遠超出了古都咸陽的範圍,代表著陝西的三種地貌特色所構成的地理區域:陝北的黃土高原,中部的關中盆地和陝南的崇山峻嶺。這裡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歷代封建王朝建都的重要地區。據佛教歷史文獻記載,大約在三國以後的西晉時期,釋迎牟尼的大法就已降臨了陝西地區。文物普查的結果表明,現存的石窟寺地點在陝西境內不下200處,上自北魏,下迄元明,既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也包含著時代的發展風尚。地點分散,交通不便,是陝西石窟的分佈特點,因此,長期以來對這一帶的調查研究相對比較少。下面,我們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來勾劃一下陝西石窟藝術的基本輪廓。
  在南北朝時代,中國北方石窟寺發展的重心區域位於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陽一帶,那裡佛教藝術風格的演變,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它們的鄰近地帶乃至國土的邊遠地區。陝西作為毗鄰山西與河南的省份,其中的北朝佛教藝術作品也明顯地帶有這種時代烙印。當時,在陝北北部有一條古老的通道,經由吳旗、安塞、橫山縣可以通向山西的大同附近,向西還可以通向西域,貫穿著西域的佛教文明和北魏早中期的首都平城(今大同市)地區的雲岡石窟藝術。在陝北的南部,還有一條古道是通往長安、北魏晚期的首都洛陽和甘肅地區的,溝通著隴山東西和洛陽龍門的石窟藝術。出家修行的僧侶在選擇地點時,一般不會偏離交通要道太遠,這樣既可以掌握新的佛教思想與藝術資訊,也可以受益於俗家香火的供應。所以,我們在這裡要向大家介紹的幾處陝北黃土高原上的北朝石窟,就是分佈在古代交通要道的附近。

安塞縣石窟
  安塞縣的鐮刀灣鄉,屬於北魏王朝的夏州範圍,正處在秦代的長城以內西去武威、東到大同的古道南側。在該鄉的楊石寺村東部的山崖間,由北向南在大約50米的區域內開鑿了6所石窟,它的下方臨近延河的水源,為當年在山間修行的僧侶們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條件。這就是雲山品寺石窟。第1窟是僧人起居用的僧房窟,沒有雕刻造像。第2窟的洞口雕出了門柱和尖拱形帶有卷草樣式的門楣裝飾,門的兩邊還分別依崖雕造了一座七級石塔,高約6米。窟室的空間並不太大,進深是3.39米,寬3.29米,高2.4米,馬蹄形的平面,穹窿形的窟頂。在窟內正壁的佛壇上雕著一尊坐佛像,通高約有1.72米,它的面部雖然是胖圓的,但細細的頸部,削窄的雙肩,平坦的胸腹部,以及比較密集的衣褶紋,都表現出了北朝晚期的造像風格。這是一所供講經說法用的佛殿窟。
  雲山品寺的第3窟與第2窟相毗鄰,規模略微小一些,是一所長方形平面穹窿形頂的中心塔柱窟。窟內中心的方形柱體是一種樓閣式寶塔的形狀,每一面都雕刻了三層造像,除了我們常見的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形式以外,還有交腳坐姿的彌勒菩薩像和表現釋迦牟尼成佛以前靜坐思維人間苦難根源的半跏趺坐菩薩像。在中心塔柱的背面二層間,在坐佛像的前面刻出了相對的兩隻鹿,以及兩鹿中間的法輪。這種輪是古代印度將戰車神化了的威力無邊的武器,勇猛善戰的國王轉動著它,能摧破山嶽和堅硬的岩石。後來,印度佛教誕生了,這種寶輪也常常出現在佛教的雕刻圖像之中,用來比喻佛法能摧破眾生的一切煩惱和邪惡,就像寶輪的威力一樣。那兩隻鹿代表著印度的鹿野苑。這些圖像組合起來,是向信徒們表現了釋迦牟尼成道以後,在鹿野苑裡第一次向他的五位弟子說法的場面。在窟室內的四壁表面,還分別開出了三層共72個淺龕,龕內都雕刻了一尊坐佛,這是在表現千佛的造像題材。這所禮拜窟內的佛像,都是削瘦的身材,穿著寬大的袈裟,是北魏晚期風靡北方的佛像藝術風尚。但這些佛像的胸部中心線像魚脊狀凸起著,應該是當地獨特的表現手法。
  雲山品寺的第5、6窟都比較小,窟內雕造的一佛二菩薩像也是北朝晚期的風格。
  分佈在陝北的北朝石窟寺,還有吳旗縣的石空寺石窟,位於洛源鄉張坪村以北0.5公里的山崖間。這是一所長方形平面平頂的中型洞窟,進深5.36米,寬8.3米,高2.25米。最奇特的是,在窟室的中央並列樹立著兩座平面長方形的塔柱,柱的三面開龕造像,內容都是一佛二菩薩,也是北朝晚期的風格。石柱的正面有唐代的朔方縣(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縣令閻開西重新妝修石窟時的碑記。另外,安塞縣界華寺村以西0.5公里處的界華寺石窟,保存著五所石窟,其中的主窟也是北朝時期開鑿的中型中心塔柱窟。橫山縣秦代長城以南2.5公里處的波羅城東崖,有接引寺摩崖造像,只是一身菩薩的立像,可能是北魏時期雕刻成的,像的左側下方有明代重修接引寺的題記。

黃陵縣石窟
  陝北黃陵縣雙龍鄉香坊村東北約1公里處的陳家山崖壁上,保存著一座小型的石窟,稱作香坊石窟。它的平面呈方形,平頂敞口,高、寬、進深都在1.2米左右。後壁的正中雕了一尊坐佛像,左右兩壁的內側各雕一身脅侍立菩薩,它們的面部如卵形,身軀飽滿,服裝的表面刻著排列密集的衣紋線,很缺乏寫實感,倒是有一種民間的裝飾趣味。在左右壁的外側,以淺浮雕的形式分別刻著十身男供養人像和十二身女供養人像,都穿著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胡服,身旁還刻著他們的姓氏,可以知道這是蓋姓一家人的模擬像,而蓋姓,則是北魏時期沮河流域匈奴族盧水胡的族姓。當時居住在黃陵和宜君縣一帶的盧水胡,是由甘肅地區沿著沮河遷移來的。
  黃陵縣的麥洛安石窟,開鑿在橋山鄉麥洛安村以東0.5公里的北山石崖上,是一所高、寬、深都在3米左右的方形平頂窟。它後壁的一個大龕內雕了三身坐佛像,左右壁的龕各雕了二身坐佛像,合起來構成了七佛題材。後壁的尖拱形龕楣表面浮雕著比丘、飛天、菩提樹和山巒、立鶴等;洞口外的門兩側,各雕了一身張口怒目的力士像。另外,在香坊石窟右側約5米的地方,有一尊高4米的摩崖立佛像,兩側各有一身高1.4米的脅侍立菩薩。立佛穿著寬大的褒衣博帶袈裟,衣紋刻劃的寫實感較強,大有龍門石窟北魏晚期佛像的藝術風範(圖1)。


圖1:陝西黃陵縣香坊摩崖大立佛(北魏,6世紀初)

宜君縣石窟
  在宜君縣境內有幾處小型的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龕,如棋盤鄉溝門村崖壁間的一所一佛二菩薩像龕,秦家河西山崖間的四所造像龕(其中兩龕屬於唐代),玉華川崖壁間的彭村石窟和華石崖石窟等。華石崖石窟有小型洞窟三所(圖2),窟門口雕二力士守護,窟內壁間開龕造像,表現佛說法的場面。龕下刻供養人,有的還以車馬表示他們的高貴身份。這些造像飽含著典型的陝西北魏地方風格,如力士動作的誇張怪異(圖3),菩薩的笨拙體態等。佛像的服裝趨向於保守,有的著通肩式大衣。但有的菩薩像有帔帛在腹前交叉,則是來自洛陽地區的中央模式。


圖2:陝西宜君縣華石崖石窟外觀(北魏,6世紀初,1990年代拍攝)

  宜君縣的福地水庫石窟,坐落在五裡鎮福地水庫中心島的斷崖間,如今已被切割搬遷下來,保存在宜君縣文化館內。這是一所方形平頂、邊長不足2米,以小巧精緻而著稱的石窟。在後壁的中央大龕內,雕刻著釋迦牟尼坐像和兩身脅侍菩薩像,它的左下方刻了一身供養人正在香爐前跪拜禮佛;中央大龕的左側有三層浮雕像:下層是傘蓋下的騎馬供養人像,馬前有兩位女子分別捧著盤盒和持著傘蓋,這是撫軍將軍王洛生與妻子賀蘭氏的供養像。中層刻著王洛生夫婦並坐在一座房屋中,他們的左右有持傘蓋的男女侍者。上層刻的是鹿、雞、蟾、雙鶴等動物形象。這裡還保存著西魏大統元年(535年)7月9日的造窟題記。


圖3:陝西宜君縣華石崖石窟門外力士
        (北魏,6世紀初)

  這所石窟右壁中央大龕內的造像已經塌毀,周圍還有12個小佛龕。大龕的上方雕出了山巒、走鹿、蹲猴等,可能代表著一定的涵義。
  窟內左壁的中央大龕內雕的是手拿芭蕉扇的太上老君像,左右有手捧笏板的侍者。在龕楣的表面刻出了10身侍者的半身像和7身伎樂天,他們當空飛舞,帔帛飄揚,合奏著箜篌、箏、琵琶、蕭、長笛、腰鼓、長鼓等民族樂器,使窟內的氣氛活潑熱烈。大龕的左側還浮雕著四層人物形象:有道士的供養像,有兩龕的雙人坐像,有二位手執團扇的仕女和裸體相撲的人物。在他們的左側,刻了九位低級官吏的姓名。
  我們可以看出,這所內容豐富的小窟,是將佛教和中國傳統的道教融為一體的。其中的大小人物形象,都具有北魏晚期以來的清瘦瀟灑風度,在寬博的服裝表面,又都刻劃著繁密的平行線衣紋,屬於典型的陝北北朝造像風格(圖4)。

圖4:陝西宜君縣福地水庫石窟正壁坐佛局部(西魏大統元年,535年)

  看來,陝北地區的北朝石窟,在形制上主要是繼承了雲岡和甘肅地區的中心柱窟,以及龍門北魏晚期的佛殿窟風格。在人物的造型風格上,既有北魏流行的清秀,也飽含著陝北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我們之所以認為那種繁密的陰刻平行衣紋裝飾屬於這一地區所特有的,是因為在陝西關中地區發現了許多具有同類衣紋雕刻技法的北魏佛教造像,耀縣藥王山保存的大批造像碑就是佳例。這種風格的造像還波及甘肅東部和寧夏南部,而在同時代或者更晚的其他地區卻看不到。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講,陝北的北朝石窟藝術不僅可以使我們看到佛教藝術的漢民族化,還能夠展現來自印度的佛教尊神們在深入中國民間之後,是怎樣被那些地方藝術所消化變異的。

(转载自:覺風佛教藝術 作者:常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5 00:07 , Processed in 0.183251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