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音樂家] John Milton Cage Jr.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梦旅人 發表於 2014-12-1 13:37:4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梦旅人 於 2014-12-1 13:39 編輯


  約翰密爾頓凱奇(英語:John Milton Cage Jr.191295日-1992812日),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勳伯格的學生。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52年作曲的《4'33"》,全曲三個樂章,卻沒有任何一個音符。他是機率音樂(aleatory music,或機會樂chancemusic))、延伸技巧(extended technique,樂器的非標準使用)、電子音樂的先驅。雖然他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但仍普遍被認為是他的年代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同時是一位蘑菇專家。

凱奇的作曲理念
  • 使用任何環境下的聲音,包括雜音
  • 運用機遇(如拋硬幣、算卦等)選擇順序
  • 徹底放棄形式結構
  • 運用沉默
  • 廣泛使用各種電子以及視覺手段

東方哲學
  
  
  凱奇對東方哲學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易經》,他經常用其來做即興音樂創作。


  1952年出現了劃時代的前衛音樂經典433秒》(4'33"),一首號稱擁有三個樂章的曲目,但是樂譜上沒有標記任何音符、節奏、旋律。首演當天的舞臺上,音樂家坐在鋼琴前面,從容的打開琴蓋,靜坐,離開。演奏結束,觀眾議論紛紛。2004BBC交響樂團重現這首《433秒》,不只一架鋼琴,而是出動了一整個交響樂團演出。

  美國音樂家凱吉徹底將音符從音樂裡解放,音樂的聽覺意義也有了新的詮釋。這首樂曲不是要觀眾聽聲辨樂,而是要在沉默(Tacet)中聆聽周遭環境的聲音,寂靜之中一切可能偶發的聲響都成為樂章的一部分。禪宗思想「空」的境界取代音符,凱吉也提出了重要的音樂哲學觀:音樂最基本的元素是聆聽而非演奏。「空的節奏結構」概念源自於充滿思辯的禪宗哲學思想,在作曲家劃定的時間結構裡,任何聲音都可以被投置於這個時間架構中,觀眾擁抱最單純的、自然的、當下的、偶發的聲音,甚至無聲都可以是一種音樂。

  雖然身為美國人,凱吉於1940年代有機會聆聽到日本禪宗思想家鈴木大拙(DaisetsuTeitaro Suzuki)關於佛教與禪學的授課,他不但開始成為禪學的追隨者,往後更將禪學思想運用在作曲的嘗試上,音樂無須刻意尋找秩序,一切順其自然,這個觀念開啟「偶發音樂」的盛行,他更鑽研中國《易經》,成為他創作的中心思想。即使時至今日,新音樂還是繼續在創造無限的可能,更擁有一批忠實的「樂迷」。

  1960年代,凱吉又一件劃時代的作品《000秒》(0'00"),開始將創作注意力集中於對行為過程裡,表演者在舞臺上的種種行為,像 是喝水、行走、敲琴弦等動作,來構成整部的作品。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完全被打破,甚至在舞臺上活生生上演,將藝術原封不動搬到舞臺上。與傳統音樂幾乎是 背道而馳,完全消除了「樂音」在作品裡的蹤跡,打破了「聽音樂」的習慣,也打破音樂審美的傳統束縛,他的創作跨進現代藝術的領域,與一批正在創造「偶發藝 術」與「行為藝術」的藝術家有了連結。一般所謂的「前衛」是逆向思考的,傳統音樂的完成演出與欣賞的秩序被瓦解,垂直式的關係變成平行式的,藝術家與觀眾 之間共同參與、共同創作或是共同完成,這也促使觀眾再思考何謂音樂?

  音樂家的貢獻當然不只在反傳統,他也跟著時代在前進,接觸音樂初始,凱吉就投入電子音樂的實驗。「約翰凱吉」的大名不僅是前衛音樂的中心人物,也跨入行動藝術、視覺藝術、前衛劇場等不同領域。現代音樂或是藝術因為凱吉有了新的面向,其對於音樂本質與在音樂理論上的新看法,引起音樂界與藝術界 重大的啟發與革命。

  • 凱吉的視覺藝術創作
  今年95日是這位音樂家百歲冥誕,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一連串的音樂活動展開。當代藝術界也將凱吉視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尤其是他對音樂與聲音的重新詮釋、創作出來的表演形式與日常生活,以及1960年代起藝術圈的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1969年凱吉第一件成熟的視覺藝術作品《不想談論任何有關馬塞之事》(NotWanting to Say Anything About Marcel),由兩張平版印刷與壓克力版絹印組合而成,他自創一個名詞「Plexigram」(指印刷在塑膠玻璃上的特殊技法,並加以重疊組合成一件作 品)來形容他的作品。這當然不是他的初試啼聲之作,決定專攻音樂之前他原本學習的就是繪畫。這件作品上出現不同形式的字母與文字,但都是在未經刻意安排的 隨性下組合。自1979開始的創作至他生命結束,凱吉每年創作一系列的作品,《七天日記》(SevenDay Diary)他還嘗試閉上雙眼做隨性但又有節制的創作,與他的音樂創作互有交集。

  從19791982年間,凱吉創作幾個系列的大型鐫版印刷作品;1983年起開始嘗試不同的媒材,包括綿布、泡沫材料、石塊、火 等;19881990年他回歸水彩畫,這些繪畫作品同時反映了他的音樂創作。凱吉從不諱言他的視覺藝術創作受到好友杜象(MarcelDuchamp)與禪宗思想的影響,不僅在形式上,甚至媒材的運用與創作的手法過程,都可算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他的創作理念與思辯也影響當代藝術,諸如: 偶發藝術、福魯克薩斯派(Fluxus)與普普藝術。

  生前唯一的一部紀實電影由德國作曲家兼導演羅奈(HenningLohner)執導,90分鐘長的影片《One11》於音樂家過世前數周完成,1992919日於德國科隆舉行全世界首映,首映會包含現場樂團演奏凱吉的交響作品《103》。

  • 凱吉與當代藝術的交會
  今年適逢凱吉百歲冥誕,全世界各地的音樂界分別舉辦音樂會與研討會,再次回顧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創新革命。更特別的是,一位音樂家也在視覺藝術界產生震撼與影響,各地美術館紛紛籌備展覽紀念他,特別是在德國地區,諸多美術館都規畫為年度的重要活動。

  司徒加特美術館(Staatsgalerie Stuttgart)擁有數量豐富的凱吉繪畫與印刷作品,除了本地為德國重要的藝術收藏家聚居地之外,特別鍾愛觀念藝術的牙醫師索姆(HannsSohm, 1921-1999)所成立的索姆文獻基金會(SohmArchive)大量收藏與提供借展,更豐富了展覽的精彩度。與一般的藝術收藏家迥異,索姆的收藏大量涵蓋觀念與行為藝術,以及各項藝術文獻檔案,成為對 觀念藝術與前衛藝術重要的支持者與全世界最重要的19601970年代前衛藝術收藏家。(談到德國從1960年代以後的藝術收藏,巴登符騰堡地區(Baden-Wurttemberg)的收藏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至今他們都還是德國重要的當代藝術收藏家與私人美術館開創者)。

  出版凱吉樂章記法的希金斯(DickHiggins)也是索姆的好友,兩人過世前曾想過將凱吉的記法與其他文件檔案合併整理,如今在多年後,終於第一次在展覽中呈現於世人面前。展覽「就是約 翰.凱吉」(It’s John. John Cage)難得展出凱吉的繪畫作品與檔手稿,是一檔瞭解這位音樂家的視覺藝術創作領域才華的展覽。

  德國柏林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unste, Berlin)與奧地利薩爾茲堡(Museum der Moderne, Salzburg)聯合舉辦的巡迴展「約翰凱吉與……一位視覺藝術家-影響與推動」(JohnCage und ... Bildender Kunstler - Einflusse, Anregungen)將這位藝術家的各個面向哲學家、作曲家、音樂家、作家、思想家以展覽與各項活動呈現。展覽的焦點放在凱吉的思想與理論,如何對 20世紀後半期直至今日的視覺藝術創作產生影響與震盪。綜觀約翰凱吉的創作,即使是為音樂而作的作品都觸及到視覺藝術的領域,從多媒體、裝置、行為、觀 念、聲音等,對於福魯克薩斯派運動有著極深的影響,他與當時代的一些藝術家交好,像是杜象、白南準(NamJune Paik)、建築師福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葛雷佛斯(Morris Graves)、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托比(Mark Tobey)等人,音樂與藝術之間互相交流,開創藝術發展運動的嶄新路線。

  展覽的第一個主題著重凱吉在視覺藝術的創作與歐洲現代主義關係,鋪陳其在藝術史的地位。凱吉與現代藝術發展的一段鮮為人知的因緣也在此公 開:1939年透過德國收藏家與藝術經紀商夏雅(Galka Scheyer)的介紹,他識得克利(PaulKlee)、康丁斯基(WassilyKandinsky)與亞倫斯基(AlexejJawlensky)、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Nagy)、亞柏斯(Josef Albers)等德國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與包浩斯(Bauhaus)的藝術家作品並籌畫了一個展覽,當年他才27歲,因此他與歐洲現代主義早有接觸。

  凱吉與歐洲現代藝術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他對於所謂「聲音」的概念詮釋與理論,深深啟蒙了當時代的年輕藝術家。1991年於慕尼克現代美術 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 Muchen)舉行的一個有關音樂與聲音的裝置展《美術館圈》(Museumscircle),當時展出的作品大部分來自奧地利薩爾茲堡的收藏,展覽構思 與概念大都出自凱吉的音樂觀,而這個裝置展也將於今年10月在該館重現。展覽的最終重播在凱吉的個人生活,特別是他與親密愛人,即美國偉大的當代編舞家與 舞者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 1919-2009)合作的幾件作品,皆以檔資料及手稿呈現。

  展覽也集合多位元當時與現今的藝術家作品一一題獻給凱吉,藉由其他視覺藝術家創作的展出更清楚的說明他對當代術的影響與貢獻。從白南準、小野 洋子(Ono Yoko)、瓊斯(Joe Jones),到去年以作品《時鐘》(TheClock)獲得「威尼斯雙年展」最佳藝術家金獅獎的馬克雷(ChristianMarclay)等藝術家作品對照他的創作;諾曼(BruceNauman2001年之作《工作室映射之一:不可能的約翰.凱吉》(Mappingthe Studio I (Fat Chance John Cage))、亞當斯(TylerAdams)的多影像投射作品《沉靜的演出》(PerformingSilence)、庫碧詩(ChristinaKubisch)去年的裝置《沉靜的演練》(SilentExercises),都是作為向音樂家致意的作品。

  另外,德國達姆斯塔特(Darmstadt)的馬提爾登藝術中心(InstitutMathildenhohe)於5月中開展的「音樂滿室」(AHouse full of Music),則將在95日音樂家冥誕當天達到高潮。展覽與活動網羅了110位視覺藝術家、音樂演奏家、作曲家,有美國音樂表演者安德森(LaurieAnderson)、偶發藝術家費利歐(RobertFiliou)、1960年代搖滾先鋒人物紮帕(FrankZappa)、德國藝術家波伊斯(JosephBeuys)、搖滾音樂史上的吉他大師罕醉克斯(JimiHendrix)、現代音樂家荀白克(ArnoldSchonberg)及謝素梅等人。

  凱吉從音樂的理念革命影響到其他藝術創作領域,有關他的美學理論與評論,多年來在西方世界出版的論文與書籍橫跨各個藝術面向,著名的新音樂 教授與評論家康恩(Douglas Kahn)在1999年出版的《噪音、水與肉:聲音藝術史》(Noise,Water, Meat: A History of Sound in the Arts)裡,提出凱吉對藝術理念的影響與改變:「凱吉靜謐技術裡的中心概念是將社會也變沉靜了。」(one ofthe central effects of Cage’s battery of silencing techniques was a silencingof the social)回顧20世紀藝術史,凱吉以一位音樂家的角色改變了視覺藝術的多樣面貌,已成為跨界藝術的偉大巨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4 09:57 , Processed in 0.093176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