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雀替之美

[複製鏈接]
佛教精舍 發表於 2016-3-16 11:5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佛教精舍 於 2016-3-16 12:00 編輯

建设者 佛教建筑
1.jpg

2.jpg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指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3.jpg

4.jpg


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宋、辽、金、元的一些高级建筑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实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辽代的雀替质朴无华。宋、辽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构成。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现了蝉肚造型,元代的蝉肚造型最繁复,从明至清的蝉肚造型逐渐变简洁,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从明朝开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现了鹰嘴突样式,鹰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显著。明、清的雀替不仅彩饰,还浮雕卷草和龙等图案。

5.jpg
雀替有七类

大雀替
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
雀替
属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
6.jpg

小雀替
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7.jpg
通雀替
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8.jpg

骑马雀替
当二柱距较劲,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9.jpg

龙门雀替
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


10.jpg

花牙子
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雀替
11.jpg
安徽绩溪三雕博物馆馆藏

12.jpg

苏州民居檐下“狮子绣球”
13.jpg
苏州狮子林正气亭戏台“狮子绣球”
14.jpg
浙江胡雪岩故居百狮厅鎏金“太狮少狮”
15.jpg
全晋会馆戏台“太狮少狮”
16.jpg

17.jpg

安徽泾县花戏楼台檐雕梁
安徽黄山潜口清园垂花门楼


18.jpg
安徽绩溪紫云山庄转通楼侧厅檐下“八仙”
19.jpg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走廊
20.jpg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廊檐
21.jpg
贺州朝东镇戏
22.jpg

23.jpg


24.jpg

东阳卢宅宁波秦氏支祠正殿额枋《三国演义》之“关羽护嫂”

浙江兰溪诸葛长乐村丞相祠堂“封神榜”故事人物

25.jpg
浙江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议事厅

26.jpg
云南会泽江西会馆
27.jpg
苏州民居檐下撑拱
28.jpg
四川成都青羊宫大门
29.jpg
浙江永康徐震二公祠享殿

30.jpg
浙江宁波俞氏祠

QQ截图20160316101254.jpg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15 20:16 , Processed in 0.141065 second(s), 9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