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沁人心脾——中国的香文化

[複製鏈接]
佛教精舍 發表於 2016-5-27 13:5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佛教精舍 於 2016-5-27 13:54 編輯

14170507513455.jpg 14170506764231.jpg
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 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
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 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
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 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
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
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 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
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
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
明窗延静昼,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14170506947154.jpg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种植香药、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在秦汉时,印度、阿拉伯等大量异域香药传入中国,宫廷内,
熏香、佩香、浴香已成平常之事,
汉武帝尤其嗜香,汉代的焚香用具“博山炉”也因当时的社会风尚
而变成香具史上的经典之作。
隋唐时,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唐代,
发展出了帐中熏用的鸭形香炉,
悬挂于马车、屋檐上的香球,藏于袖中的香囊,以及专门的闻香炉。
香,逐渐从生活附属品发展成为了一门文化艺术。唐代的“香会”就是现在日本
“香道”的前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很大大诗人都对香推崇不已,
并留下了许多有关于香的诗文。
至宋代,香文化发展到达鼎盛,尤其是宋代文人墨客、官宦人士参之后,
香而香具制作工艺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在明清时达到了顶峰,明代“宣德炉”
成为香炉艺术的杰作,清代的“炉瓶盒”香具三件套已经成为当时最常见的文房雅玩。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清代后期,随着国力的日渐衰弱,加之战乱的影响,香文化逐渐失传,
在百年的风雨飘摇中遭遇了毁灭性的湮灭。
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文化地位略有提高,但仍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使得香文化
在国内的香文化复兴之路仍荆棘密布,阻碍众多。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逐步
稳定和富足,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了复兴中国香文化的队伍,
以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香”这一国粹。
14170507097533.jpg


香之妙:养神养生
古人用香,多以沉香、檀香为主,沉香质松,多用于熏烧或入药,檀香质坚,
多用于佩戴和制器,但其适用功效相对接近。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
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
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
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
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
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本草纲目》有言:
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余更无治疗,今医家用以保和卫气,为上品药,
须极细为佳。今人故多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
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
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
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
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香之所以谓之为香,除了其药用价值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妙用。
宋朝的黄庭坚曾有诗名为“香十德”,便很好的诠释了香的妙用,
诗曰:“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
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诗文的大致意思是说,香可以修身养性,于瑜伽、禅修、静坐结合,心香自静;
香可以熏疗保健,调和身体、补益五脏;香可以美容养颜,结合香方疗法内调身心,
外调气血;香可以宁神安眠,沉睡少梦,安睡舒心;香可以陶冶心性,
通过熏香礼仪,培养温文尔雅的仪表和气质;香可以清新空气,
天然花木香让空气香甜温暖,倍感愉悦;香可以传情达意,因情而赠香,闻香而思人。
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
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
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14170507328513.jpg


历代品香诗文
王维《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
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
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
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宋代苏轼的《和鲁直二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
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14170507696918.jpg

朱熹的《香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陈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运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14170507888266.jpg

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
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古典名着《红楼梦》中亦有很多咏香的词句。如:在《中秋夜大观圆即景》的联句中,
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谓秦可卿的卧窗
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薛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
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劂,被歹徒劫持……
14170508727303.jpg


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鬯为裸,以脂萧为焚,以椒为涂,以蕙为薰。
杜衡带屈,菖蒲荐文。麝多忌而本膻,苏合若芗而实荤。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
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劳而妄闻。独沉水为近正,
可以配薝卜而并云。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顾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
宛彼小山,巉然可欣。如太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往寿子之生朝,以写我之老勤。
子方面壁以终日,岂亦归田而自耘。幸置此于几席,养幽芳于帨帉。
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盖非独以饮东坡之寿,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沉香山子赋》苏轼。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社非馨,明德惟馨。——《尚书》
印盛于都,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诗经》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李白《清平乐 画堂晨起》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禁。——李煜《虞美人》
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欧阳修《越溪春》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辛弃疾《一剪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床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闻香、品茗、赏花、抚琴、习字均为道,一如天光、雨水、四季、日升、
月落,相合相扣,至美不言。此番,正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传承。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好的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
于心旷神怡之中感到镇定。因为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
主要目的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在香道师刘珊娜表演用香粉制香时,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着柔美与平静,
脸上的专注,手中的细腻,让在一旁观看的人也随之变得安静柔和。
她用香炉下半部分的模具制出了一朵莲花,轻轻点上,抚手寻烟,
沉香的香味便散了开来,这也许便是古人所说的“红袖添香”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
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比如说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
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
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刘珊娜向记者列举了香道的作用,
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器具、
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
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
将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和富有情趣。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而又净化心灵;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
鼻、开窍、调和身心;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安神定志。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
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
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
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

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
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亦可相信,那不会是一个因循守旧、疏远时代的老人,
而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玉树临风,超尘拔俗。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29 22:18 , Processed in 0.087103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