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楞严咒之米珠见》之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3-20 07:51:1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篇:   释咒缘起
(此浅讲完讲於2001年,现重新取材於录音带,并略加修剪,故仍以开讲的语气誊写)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感谢大家拨冗前来听这《楞严咒之米珠见》!大家可能感到奇怪,为什麽我取课题为《米珠见》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家想想米粒之珠,纵能放光,其光有多大能耐呢?不过,光虽稀薄,在盛光之中也有它一丝毫的添彩呀!这正好说明大家将会听到的内容,虽不十分精彩,但也可以带给大家多一分的参考。
       在讲解之前,有三方面要先向大家交待一下,那就是发起这《米珠见》的缘起,诠释这咒的根据,以及略述这咒的功德力用范畴;最後才依还原梵文罗马字,直解相应意义。
       现在先讲发起这《米珠见》的缘起:咒,一般来说,个人是不太愿意把它翻译成白话的,更遑论公诸大众,我有两大内容作为个人意愿的支持:
一)古德有五不翻,所谓五不翻,并不是古德不懂得翻,亦不是私心自重而故意保留不翻,乃是全站在众生的真实利益方面来考虑的。那么甚么是五不翻呢?第一秘密语不翻,这一点多指陀罗尼方面而言,陀罗尼的力用是从音声中显发的,而不是单单限制於文字义理;音声中所挟带的功德力用,则唯佛与佛才能尽悉它的底蕴。第二含多义不翻,如薄伽梵一名,即具有“自在、炽盛、端严、有德、吉祥、尊重”等六种大义;翻时若随选一义,则一义不能概括全部意义,故不翻为妙。第三此土无,如阎浮树,中土没有这类植物,找不到相称的名字,故只好保留音译。第四顺古不翻,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但前贤大德大都保留原音,不仅为了尊重古大德,更因为原音有稀有珍重感,故随顺古人而不翻。第五尊重不翻,如“般若”二字,是一种超越凡情的妙智慧,与一般的世智辩聪不一样,为避免学习者的轻忽及曲解,故保留音译以示尊贵而又不轻率。
二)古人的五不翻,是对西来经律论翻译的通盘准则,但对翻译咒来说,还有以下四点实质性的困难:
.咒不论长或短,它的力用功德不全在义理上,主要在音声频率上,大家务必先建立这一重要的概念!有了这一正确的概念後,当你参阅一篇长咒的翻译文义时,你会发觉其中佛、菩萨、金刚、护法.....等等的排列出场次序跟一般经典的惯性不一样;其次,你会发觉前後文理好像不太连贯,又或会发觉一些截然不可理解的字句夹杂其间,使整篇译文看起来很乏味,从而使你失去信心去受持这原咒,或受持而失去原先的劲度。
.有一类的咒文,以现存的参考工具书来说,根本破解不了它的意义;或可以说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只能按照相关经文的介绍,才能一窥它的力用大概;在这种情形下,唯独存音译,而不能配以义翻。为甚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看法可能不外乎两点:所谓一切音声皆实相,从佛菩萨的真实心里所流露出的一切音声,超越大无明众生的心意识范畴,故只能录下相近的音韵,而不能配以相应的义理文字;其次,很大程度上归咎於梵文的字母,以及字母与字母间的变化,比喻说单一字母吧!它就有短母音与长母音之分,这些字母若用罗马字体显示书写出来,大家不会觉得不清晰,亦很容易分辩出来;但长短母音在字义上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全然不一的意思;另外字母与字母组合间的变化就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出现,比如“a”或“ā长母音”与其馀的母音相连,不管对方是长音抑或短音,都会转化为二次母音,如“ca+iha”变成“ceha”,这是最简单的变化,还有很多繁复的变化。那么,我到底想表示一些甚么呢?其实,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一件事实,早期印度人的习惯是靠口耳相传、背诵的方式来传播佛法的,其间若有些微的偏差,就有可能出现不可理解或矛盾的内涵,我所谓的“不可理解或矛盾的内涵”,是指後来呈显的文字记录而已,而不是指藉呈显文字所显发的音声力用。我现举一实例,如《佛母孔雀经》中所载:「呬哩、弭哩、枳哩、弭哩、伊里黎、羯怛黎、计都缚黎」,相应梵文为:「hili mili kili mili ilile katale ketumule」,这些文字都是无法找到相应的意义的。
.如一类心咒,文字组合很少,但却蕴藏无边功德力用,若单将文字表面含义翻译,则可能会使受持者失去恒久心或专一心,甚或失去恭敬心;若务必尽所有性或如所有性地按翻译者的水平来演绎的话,则必然会出现所谓《咒疏》或《咒论》一类的书籍,这就会衍生了准确性及可靠性了!比如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oṃ:mai padme hūṃ”,若翻成白话,则“嗡”字可解作“佛的三身或总持或顿生力用”解,“嘛呢”二字即是“如意宝珠”解,“叭咪”即是“红莲花”解,“吽”字则可解作“摧破、满愿”解;又或“嘛呢”表“法身”,“叭咪”表“圆满报身”,“吽”表“应化身”;或更作种种的推演。现在将全咒从音译换成义译,咒文便成了:「三身总持:如意宝珠、红莲花、摧破满愿!」又或:「顿起三身功德力用:法身、报身、应化身!」大家看了译文後,感觉怎么样?或说不出有甚么味道?我现在就让大家把感觉或味道具体地显示出来吧!就举“红莲花”一词来说,这一字最少蕴含三种功德力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就是说你持诵这个咒,它的功德力用能使你生起强悍的出离心、清净心,警觉不能迷醉长沦六道;其次,世界上或许只有莲花是有花的时候,就有莲子在内,这种现象称“因种同时”,也就是说当你日常稍动一下念头,你的八识田中马上留下一颗种子,不先不後,如秤两头,以後遇缘必生现行,必尝果报;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换言之,你持诵这个咒,它的功德力用可以深植於你的八识田里,成为绝对清净的善业种子,时时熏习熏长你的馀善业种子,使你逐渐从负面人生走向正面人生,以致二死永亡,最终成就三身总持!再其次,有莲花的时候,必有莲子,这表有体必有用,也就是说你持诵这个咒以後,你本然的力用会慢慢回显,终至游走於六尘而无染,所谓“即尘离尘”。
.将音译转变成义译,必须要有原梵文作比对根据,或藏文的相应根据才可以先还原,後翻译;若找不到任何相应根据,则翻译无从下手;当然亦可以从当时翻译大师音译选字的习惯性上来参照破译咒文,但这是一种非常不稳定及危险的做法。
       由於有以上两大内容的因素考虑,一般情况下,我是不太感兴趣去找这种苦差干的,不仅如此,还必须保持持久的耐性,及按得住枯燥,个中的滋味,没有从事过相同工作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上月我回香港一趟,在香港的时候,有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来看我,她还未出家的时候,我们已认识多年了,她问我对《楞严咒》有没有研究,若有的话,可否告诉她大概内容是些甚么,我当时马上问她为甚么要知道呢?她很感叹地说:「现在香港有许多道场,早课都不念《楞严咒》,甚至早课都不上大殿,只个别地在自己的寮房里念佛,问她们为甚麽不按传统祖师定下的早课去做呢?她们都说念一句佛号就足够啦!若还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等就太夹杂了,佛号就不能念得专一了。我心想现在道场佛法的气分愈来愈淡薄了,若连早课也不上殿做,则庄严的气氛也愈来愈少了;怪不得说佛法衰亡时,《楞严经》先灭,看来已有迹象了!但我觉得祖师安排的两堂功课,是很好的薰修内容呀!尤其是《楞严咒》的功德力用,在这个末法时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咒;可惜我不了解内容,不能藉此规劝同修,把早课内容重新撑起来,使大殿少一分荒凉,多一分庄严感,更可以免掉到他处参访共修时的尴尬!」
       听完了上述法师的一番感慨的述说後,我就对法师说:『现代人对夹杂二个字,有一定狭隘的见解,认为不要多看经,不要持其他的咒,也不要看论,单单念一句佛号就够了,就纯一了,就不夹杂了;但是古大德并不是这样认为,我们看看莲宗祖师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面是怎么说的,他老人家说:「然所谓夹杂,正不在看经寻论,乃在世间利、名、烦恼、我慢、嫉放不下......以经论为杂毒,反置习气於不诃......今人浊智流转,不向痛处加锥,云何出得生死?」又说:「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馀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从大师的开示中我们知道所谓的夹杂就是指我们的私心、私欲、以及一大堆的不良习气,我们不看经论,我们怎能把自己内心的毒素看得清楚呢?我们平日专一地念佛,而习气却一点都没有改进过,佛号念得很好,就像大树一样愈长愈大,可是你的不良业根,也好像大树一样愈长愈深入;等到临命终时,业障现前的时候,若那句佛号提不起的话,往生就难把握了!所以所谓“不夹杂”的真正意思是要我们修行人平日亦要注意自己的不良习气,加以对治淡化,使其现行力弱化,然後这一句佛号就真的“不夹杂”了;不然的话,你怎样的“看破、放下、自在”呢?再说,四十五分钟左右的早课,後半部也加插念佛呀!难道只这四十五分钟的早课内容就构成夹杂了吗?其馀时间不可以念佛为主吗?好!回头说《楞严咒》,等我回去以後,我会把它的大略含义传真给法师;不过,我对法师的感慨很表赞同,亦很赞叹!』
       回到纽西兰後,就把《楞严咒》五会的大意传真给法师了。
       回来不到两个星期,慈明寺的住持常顺法师,藉李居士的陪同下光临寒舍,希望我能讲讲《楞严咒》的含义,她老人家每年都有同样的要求,今次已是第四趟了,而我前三次的反应都不热烈,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去年梦参老和尚在纽西兰时也要求给他一份讲义,我也唯唯诺诺,装作忘记了。其实,说老实话,我也没有甚么讲义,有的只是一份用了三年时间凑合的梵汉会集的咒文,以及东一张、西一张的涂鸦注解草稿而已。由於有了香港那位法师的因缘,加上这次法师的再次提出,在时间上好像有一定的默契,我心里想可能是应该开讲的时候了;而且还有一个实际上的问题,以我自己为例吧,当我翻查注解的时候,我对咒文会有一定的理解,但当持诵的时候,我却没有把理解夹杂进去,我相信在座大多数人都会背《大悲咒》吧?亦相信有很多人已参阅过《大悲咒》的注解书,你们在持诵的时候,有没有把那些含义概念加进去呢?我肯定你们没有,是不是?所以我想想也不会有甚么大碍,况古往今来对此咒也有过注解,遂欣然地答允了法师的要求。以上就算是发起这个《米珠見》的缘起交待吧!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7 11:56 , Processed in 0.108053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