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香》之(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8-6 05:53:3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airoa 於 2017-8-6 06:00 編輯


【十四】上善人即圣性离生的人

(2)示三资粮为成就向往往生之无二途径: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解:舍利弗呀!众生有如是大因缘听闻到极乐净土的主伴、依正庄严,应该直下发心,愿生弥陀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生彼国,即能与如前所说的罗汉、菩萨等等圣性离生之人共聚一处呀!

○释名、句:

·“上善人”三字即“圣性离生”之人,何作此解呢?“圣性离生”一词虽通见道、修道、无学道,以及最后身菩萨,然以见道为其始。小乘学人见道位破分别我执入预流位,大乘学人见道位破分别法我二执登初地,俱不为分别烦恼所障,能离生死苦海,故名“离生”。众生一生净土,即离凡性,烦恼不现行,入正定聚,只进不退,一生成办,故说“诸上善人”者即“圣性离生”之辈。

·“善”一字于佛法有其严格的界别意义,据《成唯识论》卷五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由是观之,一生净土,所思所为无一非善,此世他世顺益自他无际。

▲申义:

(一)此一小段经文为世尊第一次劝励众生应该发愿,愿生弥陀净土!

(二)古德列示娑婆、极乐十种苦乐对比:

1-娑婆有不常值佛之苦,极乐有花开见佛,常时亲近并聆听十万亿佛之乐。

2-此有不闻说法之苦,或有说法偏差苦;彼有水、鸟、树林、微风、铃声……皆宣相应无偏无倒妙法之乐。

3-此有恶友牵缠之苦,彼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4-此有群魔恼乱之苦,彼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5-此有轮回不息之苦,彼有一生成办,永绝轮回之乐。

6-此有难免三途之苦,彼无恶道之实,亦无恶道之名,唯有永离六道之乐。

7-此有尘缘障道之苦,彼有受用自然,不须经营之乐。

8-此有寿命短促之苦,彼有等佛之寿量乐。

9-此有修行退失苦,彼有只进不退之乐。

10-此有尘劫难成之苦,彼有一生成办之乐。

世尊劝生,非无由也!

△释疑:

问:「何解世尊劝人发愿往生净土,而不鼓励即回娑婆,岂非成自了汉?」

答:「入尘度生,非是易事!若无智慧辨才,即便垢心不起,则能度所度,俱无大利。若先生于彼,见佛悟无生,再回转五浊娑婆,利生则自在无碍。」

◇问答:

.寒江雪:《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前一阶段也也初略了解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十法界乃是自性变现的。但《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每次读到这里,就产生了困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思考的结果是:凡所有相皆虚妄,那是因为凡夫认为的“实相”只是因缘和合,一切皆无自性,缘起性空所以才说是虚幻。而极乐净土是一真法界,是清净心证悟而显示宇宙万相的本体所以才是真实的。不知对不对?请老师斧正!谢谢!

答: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弥陀净土不离相外,故不能执实为一永恒之世界!既了知十法界为自性之变现,个中关系不外体用而已。自性起用,起用的现象不涉“真假、虚妄不虚妄”的问题。但站在众生位,观现象就有真假的二元概念了,因为众生不了“自性本具起用的能力”,事实众生亦起用不了,故往往不能离开错误的认知,而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堕二元知见,故不能回显本来面目,不得见如来。为破这种情执,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同时补充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弥陀所建立的净土与佛号功德力用是否虚而不实呢?在“若见诸相非相”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弥陀净土及佛号功德力用”都是诸相之一,起这些相的目的是为什么呢?起这些相总有它的力用,它的力用就是方便无明众生修习,终至一日心花怒放,明白诸相非相,皆不离自家风光呀!

.寒江雪:(一)因执生相,执破即诸相非相。学生自认为是“我执”很重的人,修学中一直在注重寻求破执的方法,但如何破却漫无头绪。(二)我们通常说相由心生。如果说相非因执而生,是根尘识一系列作用后产生觉受并安立的名词,是否可以理解为,若心抓住这个名词不放,就是执。相永远都会有,都在那里,能改变的是对它的称呼,可以断开的是心对相的执着。
以上问题烦请老师为学生开示。谢谢!

答:(一)破执非易易,要知执有三:我执、法执、空执,空执破则可说诸相非相,未破前仍滞知见而已。我们学习佛法,若不按步就班,时而《金刚经》,时而《楞严经》,时而《大智度论》……,所闻所阅都非常接近破空执的范畴,个个说时似个个已归去来似的;但那范畴如天边月,虽似见全“貌”,实都是颟顸猜想而已,因为怎样把距离拉近,拉近的方法如何若何,都未见闻说,为什么呢?因为少接触或不耻接触如《十善业道经、五戒相经、清净道论……》的经论,故都坐井观天,滔滔悬河,究与对治无多大牵涉,那又怎能破“我执”呢?况纵基础知见很好,现实生活也很难令您实质实践到达相应阶段,所以末法时代最相应的法门不离念佛求生,只本“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那就可以了,余则随 份随力修剪扶导便可。另外,您先把《广论》学习好,就会勾画出下手的概念,若无通盘的认识,纵然说可以“缘起观”来破执,然起步所涉的内容又如何,执的相貌现行又如何,对治的心态又如何,止观的须要又如何……等等,都会举步维艰,故先将基础打好,余则不必急!(二)临济祖师云:「名句不自名句,还是汝目前昭昭灵灵,监觉闻知照烛底,安一切名句。」由是思想、语言、文字的内容无不出自个人的情执,故与安立的名句无关,况文字只是工具而已。俗语说相随心生,或心生法生,那相又怎会永远都在那里呢?

.寒江雪: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每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行者都要以发菩提心为修行伊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那么菩提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上求成佛之心,下为度化众生。 在《广论》里,也提到了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时常缠绕在心间的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具体行使才能具足菩提心?
有博友曾让学生多写点揭露世间阴暗面,呼唤人性的回归;别总躲在世外桃源,只管自己修行成佛,而不管别人。学生答:我只能随缘尽能力帮人。譬如看到有人溺水,自己尚没有游泳技能,怎能救人?这样回答是不是明哲保身,没体现出菩提心本体?如果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圆满的智慧之心,那么在因地修行的凡夫,在没有证悟空性时所发的菩提心是不是就不圆满了?
修学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时而会迷惑,时而会懈怠,甚至会退转,当修学出现状况时,学生被人批评说出离心不强,所以不精进,心中要常念“死”。弄得有时候变得消极,佛法是出世间法,但又是入世的,到底要有怎样的出离心才是正确的?

答:1-首先学佛人要清晰明白什么是菩提?《大智度论》云:「菩提,名诸佛道。」由是可知五乘佛法皆是佛道,而于诸佛道中,无上菩提是大乘行者的标的,盖其涵摄余菩提而超越余菩提故。《华严经》所言不发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所谓魔业就是轮回法,因为所修的所谓善法不随顺佛道之意,亦即其“善”无顺益他世及不免漏落之意。或有疑问人天乘非六道范畴吗?要知一闻三宝名,即永为道种,终会更求上乘之菩提法的。2-所谓发大菩提心即是回显本具之菩提力用。我们无量劫来心垢如有形相,尽虚空也挤不下,弥勒菩萨云倒退就是向前,又如《十大愿王》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佛菩萨智慧花果;我们要倒退,必须发现自己心垢之方方面面,帮忙众生就是帮忙自己除垢,俗语有云教学相长,除垢还净也无例外。3-所谓愿、行菩提心实即不外四弘誓愿。4-有了对菩提心的清晰了解后,那么日常起心动念,处事应对,自成规矩,有无抵触佛法(菩提道),心自了了,又怎会不落实菩提行呢?5-随缘尽能力帮人。譬如看到有人溺水,自己尚没有游泳技能,怎能救人?这样回答是不是明哲保身:这样答法是对的,无明哲保身之虞!6-没体现出菩提心本体?:此语句有问题,非体现出菩提心本体,应知菩提心本体即您江雪本来面目,本来面目离言说相,您怎体现?应说有无违背佛法之道(菩提道)?7-因地修行的凡夫,在没有证悟空性时所发的菩提心是不是就不圆满了?:因地修行的凡夫,既发菩提心后,当二六时中,随顺菩提道,不违佛法,有过即改,这就符顺菩提心了。这与“在没有证悟空性时所发的菩提心是不是就不圆满了”无关,若圆满的话,您发菩提心干嘛?8-若单单强化“出离心”,则万事与己无关,只管照顾好自己,余则可避则避,不避又会影响出离心之间断, 这绝对是消极的做法,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求生净土,那就是“出离心”,只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余则随份随力,学习亦随份随力,学习愈深入,三资粮愈坚实, 助人愈善巧,更他日回转十方度众生,那才是真正的“出离心”!

.寒江雪: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六根中意根最难摄伏,遇事很难做到在境上不留主观意识。知道如能安住本觉,不为所动,不为境转,就不着一切相,心就清静自在。但人非物品,难以如镜子一般,物来则照,物去不留。怎么样才能逐步减少自己主观意识的修饰,而不执着事相,不执取境界?

答:1-众生习气,非仅一期过去时光所养成的,更有无量过去生命形态在不同的时空间所养成的,故其复杂顽固之势,绝非一般修行者所可体会或感受的。譬如现在以四十之龄起步学修行,冀以一年半载就可称心如意,而每日除睡眠八小时不计,十六小时的作息中,试问您用了多少时间真正留心警惕自己的起心动念呢?由是两相抗衡,自见不到明显效果!修行人当端身静坐,客观审视个人习气缺失,逐点记下,能剖析多少算多少;然后以撷录后的缺点,心印深刻,日日提醒,不出三日,起心动念,自然有那缺失内容伴行于思想间,初或难自我制止习气现行,但所犯心中了了自知,每日佛前倾吐忏悔,忏完又犯,犯完又忏,如是往来无数,似无进步,实已强化警觉力于不觉间,所列缺失必有好转,继而心力渐强,往日看不到的微细习气缺失,亦渐渐如放大镜的度数扩大,那就有些进步了;修行非难,难在意志,试思之!2-知道如能安住本觉:此句大错误!本觉无动不动相,您怎安住?所谓“安住”者,只是妄心安在妄心分位而已。3-不为所动,不为境转:那是大修行人的境界!在家人,日常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无私不损人,合理的要争取,太勉强的则放舍,不合理的弃舍;若为不合理境或为贪境而惹起自己的习气现行,那就是为境所转,为境所动,故须平日以点滴修行,会渐见平静的。4-但人非物品,难以如镜子一般,物来则照,物去不留。怎么样才能逐步减少自己主观意识的修饰,而不执着事相,不执取境界?:“物来则照,物去不留”,说说倒似高深,这只可作标杆,非资粮位的初心学行所可梦见的!若真能做到“不执着事相,不执取境界”,那已是登地菩萨了!我们食五谷的人,不要学人唱高调和做不到的事,只脚踏实地,待人无私,随分随力利益众生,净化身心,那已非常了不起,先把这些落实,较终日高调胡思来得实惠呀!

.无尘:“修行非难,难在意志”老师的这句话讲的透彻。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警惕自己的起心动念,其中有戒的内涵,也是规范自己的思与行,如果能坚持如此行持,就会逐渐克服自己的习气,心境亦会逐渐清净,妄念也会逐渐减少,那么在打坐时也会比较容易渐入佳境。

答:说的对!能于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习气,从而克伏潜移,则念佛静坐都有直接的大帮助;要知念佛静坐时的掉举、散乱,大部份内容离不开习气的现行,故修行应务实,不高谈,盖世无习气佛,亦无佛习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7 11:56 , Processed in 0.10852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