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香》之(十一)

[複製鏈接]
wairoa 發表於 2017-8-13 05:56: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airoa 於 2017-8-13 06:07 編輯

042705m666wtfxd8992fcd.jpg

【十五】褔德二字为于因立果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褔德因缘,得生彼国。〕

·解:这一小段经文是全经之“睛”,它点出了往生极乐国的正因——舍利弗呀!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两个大因缘,一个是“善根”,另一个则是“褔德”;若只是微劣的因缘,那是不可以得生的。

○释名、句:

·“善根”二字在《大集经》卷十七云:「善根者,所谓欲善法。」为什么要“欲善法”呢?因为善法为得乐果的根本!由是观之,五乘佛法中,唯大乘佛法为最大的善根,余乘为小善根,以其涵摄余乘并超胜余乘,成就无上佛果菩提故。而於大乘无量法门中,能取念佛法门者,则是最大善根中的最殊胜因缘。何以见得呢?不见《无量寿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何解只“一念”即具足无上功德?答:「名赅万德,总摄一切善根故」;又于《无量寿庄严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褔德”二字为“于因立果名”!“因”为一切善事,一切善事非即是褔,但为一切褔德之业因,能引生往后或他世的褔德果报;这种“引生的力用”就是行善事的家德。究竟“褔德”二字作何解?“褔”者“顺”也,百事无逆的意思;“德”者“得”或“特征”的意思。行一切善事并不含百事无逆的特征,但它能引生往后或他世得百事无逆的特性,故“褔德”二字为“于因立果名”。那么什么是褔德的业因呢?答:如《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褔: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又如《集异门论》卷五云:「三褔业事者:一、施类褔业事,二、戒类褔业事,三、修类褔业事。……修类者,谓慈悲喜舍四无量,是名修类。」然则最大的“褔德因缘”又是什么呢?答:『所谓最大的褔德因缘,亦莫过于“念佛法门”。为什么呢?不见诸佛别号“智慧褔德二足尊”吗?以诸佛皆经无量兆载长劫,积植无量功德;现以果海功德为因地心,怎不销熔无始罪障心垢之现行呢?怎不是最大的褔德因缘呢?不仅仅是最大的褔德因缘,直是最大的便宜,以直受果德的涵煦呀!如《观佛三昧经》云:「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释疑:

(一)问:「修余大乘法门,难道不属大善根吗?不得往生吗?」答:『非也!一切大乘法门皆不出“大善根”三字范畴,皆可得生;不见弥陀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二)问:「何解独标念佛法门呢?」答:「因缘大也!六字洪名,提持简易;因赅果海,功高呀!因心果觉两不异,直接无曲呀!十方诸佛护念呀!」

◇问答:

.小西莲花:佛为二足尊,一切世间至极无上善果,吾人一心念此无上至极善果,岂非至极无上善根褔德因缘乎!况今生能闻能信净土法门,必于宿世已曾积累无量善根褔德因缘!念佛人往往于一句佛号信不及,今拜读先生释文可以无疑矣!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答:修专学博,能博才能死心专修,浮薄知见易飘摇!

.黄钟大犁:原来善根、福德、因缘,是“得生彼国”的三大条件,如果信愿行的念佛人,遇车祸、突疾而亡时,来不及临终念佛或许难得往生。师兄一讲,善根、福德即是两大因缘,善根、福德皆具者,绝不可遇车祸、突疾吧,不然,就是善根、福德不够。是否可如此说?

答:不可以如此说,要知业缘果报非我们凡夫的心识境界,纵遇车祸、突疾也不能说就是善根、褔德不够,不见玄奘大师也有背疾之患,戒贤论师也有痛不欲生之大疾吗?

.黄钟大犁:师兄是否皆能从八识田中源源而出,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呢?

答:所谓八识田中源源而出,实无半点稀奇,人人可以,以师弟之聪资更加可以,端看是否多闻熏修而已;若是的话,脑袋东西装得多了,自然瓶泻无碍呀!从来学习佛法不主张死背,主张多了解,学习时不要贪多贪快,必须消化明了,然后跨第二步,若第一步未稳妥,绝不跨第二步,这样似慢慢起步,实根基最稳。很多大德依循古法,如背四书五经……,以为熟背后,义理自通,这在文字学上确实如此,但若放在 佛法上则不太可能,古人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明了!」《六祖坛经》 中不是有学人熟读三千部《法华经》而被《法华》转吗?恩师生平也不主张背经,他老人家说要消业障开智慧,念佛就好,经是镜子,是拿来照自己的缺失,而不是拿来背的,的确与众不同。

【十六】七日七夜心无间  长时起行倍皆然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解:舍利弗呀!如果有善根的男子或女子,听闻教说念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利益,即执持名号,或于一日内,或二日内,或三日内,或四日内,或五日内,或六日内,或七日内成就心即佛,佛即心,念念除佛名外,毫无夹杂别的念头。

○释名、句:

·所谓“善男子、善女人”者,即宿值佛法气分的众生,尤具大乘善根种子的众生;而“男、女”二字则赅罗四众弟子,如《弥陀疏钞·莲池大师》中云:「男女者,通指缁素、利钝,及六道一切有缘众生也。」

·“执持名号”四字中之“执”字即“坚志不移”,表对念佛法门的深植信心,有坚志不移的意思;后一“持”字即“称名”的意思,如《观无量寿佛经》中云:「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故“执持名号”者即“坚志不移地称佛名号”,与“一心不乱”前后呼应。

·经文“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中的“七日”表克期成就一心不乱,而“若”字则表“不定”的意思。于七日念佛中,有于一日内便可成就念念不离佛号,除佛号外,无一妄念夹杂,或须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日始可成就;亦有成就后只可保持一日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日不乱,最殊胜者可保持七日不乱。此中成就的势态端看根性利钝、宿世善根浓淡,或宿世早种念佛种子者而不一。

△释疑:

(一)问:「成就一心不乱者,是否即已破除见思二惑呢?」

答:「非也!此中所谓“一心不乱”者只是“心一境性”的境界,如异译本中作“系念不乱”,未必就是三昧的境界,更遑论破除见思二惑,唯成就一强悍的念佛善业种子而已。七日之内,百事不干,行也弥陀,住也弥陀,睡也弥陀,只一味照顾此一句佛号,不觉间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七日后,离开这种氛围,稍遇事逢缘,一心即乱,以六根攀缘现实的生活故。虽如是,稍作意,此一佛号即可提起;于危乱中,佛号自然不断,以其种子现行力强故。」

(二)问:「克期成就一心不乱,与一生奉持,二者有别吗?」

答:『念佛有“别时念佛”与“长时念佛”二种,所谓“别时念佛”者,即如经文之七日无间断地念佛,亦即今日之“佛七”,更有百日念佛之期。而“长时念佛”者则一生奉持也。虽说有二种之分,真修行人,不会于别时后,不作一生奉持的;一生长时念佛者,亦会偶行别时念佛的。二者实无多大分别,以长时念佛者,其念佛善业种子似弱,但一生之期不短,天天熏习肥充,那有不强悍之理?故净宗大德善导大师于《愿生净土法事赞》中云:「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又于《往生礼赞》中云:「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问答:

.某法师:阿弥陀佛!这个一心不乱应该以圣言量讲的为准!

答:非常高兴看到法师的登临,弟子这边厢向法师顶礼,阿弥陀佛!法师所言“这个一心不乱应该以圣言量讲的为准”,恕弟子浅薄,请法师详为开示!又弟子自开博至今,所写文字未有一言敢违至教量,这点白底黑字可以明证;所言或有未甚恰当处,故稽请法师指导,阿弥陀佛!

.某法师:谢谢老师!

1- “一心不乱”、“心一境性”、“系念不乱”应该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就本经来说,用“一心不乱”是最恰当的!一心不乱含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心是定,是止,是寂!不乱是慧,是观,是照!一心则横遍十方,不乱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因此一心不乱即是无量光,即是无量寿,即阿弥陀佛!“心一境性”应该属于禅定之境界,“系念不乱”应该属于名字后心位!同“一心不乱”应该有区别!

2-一心不乱是否即已破除见思二惑呢?按照蕅祖观点:事一心不乱已破除见思二惑,最起码伏除烦恼《要解》中云:「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何况理一心不乱? 当然本经重点指凡夫往生凡圣同居土,破除见思二惑已非凡夫之境界!你认为本经中一心不乱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3-“心即佛,佛即心”是否属于理一心不乱?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是否属于事一心不乱?

以上几点望能指正,回复!

答:阿弥陀佛!谢谢法师示教!就法师所示中,弟子有不同的角度看法,兹略述以求斧正:

1- “一心不乱”,“心一境性”,“系念不乱”应该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法师这个说法,大方位上应该是对的;不过,有时亦得要看所放的位置而言,则所解亦会有相符的偏向,这在佛法上亦屡见不斟,如《心经》之“诸法空相”,此中“相”亦可作“性”解,又如“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中的“心”字可作二层面的解释,一作赖耶解,一作本心解。况“系念不乱”出于玄奘大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为《阿弥陀经》的异译本,玄奘大师为历史上最忠於原著的翻译家,而原著为梵文,罗什法师亦据梵文而译就《阿弥陀经》,不过其译文风格词藻流畅,多取意译,虽取意译,想其梵文原意相同,这点法师认同否?

2-弟子所言“有时亦得要看所放的位置而言,则所解亦会有相符的偏向”,“一心不乱”四字所处的位置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 一……,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从这一段经文的位置来看,若“一心不乱”如法师所言 “即法界体”似不甚恰当,盖法界体非执持名号可成就的,反之,执持名号却是法界体之用,这点法师应该首肯吧?

3-若“一心不乱”即是法界体的话, 则说个“不乱”已成添足了,因为说到最上乘法的话,“不乱”背后必定从“乱”而来,故是比对法,非最上乘法,不见《心经》的六不吗?反之,放在《阿弥陀经》中的那段文字中也是恰当的,为什么呢?众生的心是乱的,故克期成就,就是从“乱”至“不乱”,众生位离不开相对法呀!

4-若本教理,破见惑即破分别烦恼,伏俱生烦恼,大乘登初地,二地至十地分破俱生思惑;若这样解释的话,则该等登地菩萨临命终时,心会颠倒吗?若如是,净土法门非易行道呀!

5-“心一境性”为一切禅定之通相,亦可通本体之行相,端看解法者之内涵而定。故以弟子看法,此中“一心不乱、系念不乱”之通相,就是“心一境性”。

6-“心即佛,佛即心”是否属于理一心不乱——此亦看行文位置而定,此中文意为“心念念念为佛号,除佛号外,别无他念”之意。

7-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是否属于事一心不乱——是事一心不乱,但弟子之事一心不乱非如台宗之定位,乃指念佛加行时所做就的一种心态而已。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经验,那就是喜欢唱歌的,若天天唱同一首歌,久了,不哼自哼,此皆做作事相使然,无甚奇特。

如上仅为弟子一隅之见,望法师不吝赐正!

.娑婆蜗牛:拜读阁下多篇弥陀经释疑,別一番风光,心怀感激。再读小本弥陀,遇疑而今提问如下:

1. 大乘经典在处处提点发菩提心,而本经未见明显,费煞思量。2. 本经与三法印如何相应。请指教!

答:居士所问,非常重点到位,现试复如下:

1-居士所言“大乘经典在处处提点发菩提心”,这点非常同意;不过,《阿弥陀经》是大乘经典,这点居士应无异议吧!所谓“发菩提心”者即是学习佛法之心,《度论》云:「菩提者,佛道也」,五乘佛法皆菩提道,大乘无上菩提唯究竟菩提,以“发菩提心”的最终目的就是回显本具之菩提力用而已。本经虽无直标“发菩提心”四字,却有劝发菩提心之实, 如三次劝闻法者“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更委以圆顿简易之大乘法“执持名号”,并六方佛证信此是不可思议功德,再有甚者经中明文二次“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究竟菩提,由是观之,不可说本经没提点发菩提心啊?古称小本弥陀经为三经中之“妙”,于斯可见一斑!

2-先说“法印”二字,“法”即佛法,“印”即“特征、标帜、印记”,意即佛法有佛法义理的特征,印可或印定是否是真正的佛法者,就是以此特征来核实的意思。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若加“苦”则成四法印,若加“空”即成五法印。前二/三/四为现象层面来说,后一为本体层面。大乘佛法则以“一实相印”来印定,“一实相”者真如、法性也,每一名相不离“体、用”二层面,“用”者现象也,一切现象不离性空缘起,此缘起性空的道理放诸三世皆准,真实如如,一切现象不离此性,此即摄尽二/三/四的内容了,“体”则真实如如,不生不灭,却能生万法,虽生万法,本体仍安然,此则该摄 “涅槃寂静”而挥发无尽。众生迷用,故有比对现象的体会感受,佛为悟用,故无比对之概念,为使众生脱离迷用,换一易回显本来面目的场所学习,悲心建设极乐净土,现象层面仍不离为迷用众生的概念而建设,重点在使众生安用当下了然不外本体之力用而已!如“极乐”对“娑婆”,“苦”对“无有众苦”,无有众苦已含摄 “无我、无常”的比对;另四次提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即本体力用层面而发挥。由是本经于三法印或五法印,无一遗漏。

.鸿之影:“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我就相信善导大师这话,让自己更具信心。往生与否主要是靠佛力而不是自力,对于是否要一心不乱的疑惑我现在是消除了的。每一句佛号即具信愿行,弥陀本愿不虚,称名必生!南无阿弥陀佛!

答:佛力虽不可思议,自力仍不可少,以无自力,有舟不登,也属徒然!

.鸿之影:老师,我看到有说是这里的“若一日……若七日”,并不限定在一天或七天具体的时间克期成就,与根性利钝无关,只是个不定词,后面省略了或一年或二年,或十年,或二十年等等,就是表示一辈子念佛的意思。一心不乱,就是一向专念。可否这样理解,请指教!

答:“若”者是与根性有关的,譬宿值禅坐种子,今生多喜禅坐,如居士者是,故居士于禅坐易于入手。“若”的理解可以如居士所说之“后面省略了或一年或二年,或十年,或二十年,等等,就是表示一辈子念佛的意思”。另“一向专念”表不夹杂余法的意思,由是功夫易于成片,随顺一心不乱,甚或距一心不乱近矣。

.无尘:白居易《念佛吟》说: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坚信就这样“天天熏习肥充”一定会有成就的。

答:如是,如是!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29 14:44 , Processed in 0.079372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