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说十善业道经》之(十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11-21 07:22:33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正宗分中分二十——五、‘以十善融六度之‘余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解:如上所说一样,龙王!现在再举简要来说:以十善作为修行基础的菩萨,若兼融戒度以作清净庄严,则能促生一切佛法的义利,并能满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


◇释名句:


·戒——戒有三品,如《摄大乘论》中说:“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三种戒中,律仪戒者,是依持戒,为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所以者何?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建一切佛法,证大菩提。复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故能成熟有情。”所谓律仪戒即七众的别解脱戒,如在家人的五戒、六重二十八轻戒,或出家众的二百五十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等。而摄善法戒则普摄一切成就大菩提的善法,遵守国家的法律也不外摄善法戒的范畴;至于饶益有情戒,则顾名思义,凡能利益有须要帮助的众生,抒困解卮,走向正道的种种做法。


·一切佛法义利——举凡有利于成就大菩提道的种种正面善法,不管现前得方便的,或当来得利益的;或培育福德资粮的,或催化智慧开发资粮的,通通不违一切佛法义利的范畴,如《佛地经论》中说:“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间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如是等别。”


△申:



·戒庄严中的戒,意义上与十善是相通的,但为什么不直接称为戒呢?在《南山律在家备览》中有解答,《业疏》云:“问:一切善作尽,是戒否?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另《济缘释》云:“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戒。”这就非常清楚,所谓戒必须具二条件,第一在受戒时要立誓愿,第二受戒发愿之范围要普遍到一切众生上。那么,十善可否添此二条件而成十戒呢?答案是可以的,故于《南山律在家备览》的卷末中有附‘受十善戒法’一文。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解:以十善作为修行基础的菩萨,若融入忍辱度而作资粮庄严,则当来得感佛的清净圆音,以及圆具佛的相好。


◇释名句:


·忍辱——忍辱有三品,如《摄大乘论》中说:“三种忍中,耐怨害忍,能忍他受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安受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所谓耐怨害忍者,即修行人纵受他人所加之种种不饶益事,不仅能忍受,且无嗔恚心,亦不思反报,终不怀怨结恨。而安受忍则指修行人能忍受一切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的刻苦条件,如寒热风雨、饥渴疾病等等障道之事,都能安然忍受,道心不退。至于谛察法忍表修行人对甚深难解的法义,能以坚毅的意志思维审察,以求悟入,所得法喜远覆前二忍的些微力度。由于修行人融此忍度的庄严,于当来世,怨敌自少,行道安然,法义七通八达。


·圆音——《维摩诘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圆音’即‘一音’,以一音能令一切众生闻音随解,而无所缺漏。


·具众相好——即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亦仅指应化身佛而言,若报身佛则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精进庄严,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解:以十善作为修行基础的菩萨,若融入精进度而作策心庄严,能破魔怨的扰害,并能深入佛法大海。


◇释名句:


·精进——精进有三品,如《摄大乘论》中说:“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由被甲精进故,最初有势;由加行精进故,于加行时,能有精勤;由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故,如其次第,于此后时,有勇、坚猛、不舍善轭....或有最初,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能策励,故说有勤。虽复有勤,心或怯弱,为对治彼,故说有勇。由有勇故,心无退屈。应知怯弱,即是退屈。心虽无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为对治彼,立无退转者,即是坚猛,故无退转,显示坚猛。由坚猛故,逢苦不退。有虽逢苦能不退转,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证无上菩提,是故次须说无喜足,是不得少生喜足义,此即显示不舍轭。”


·能破魔怨——在《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等....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这种种的所谓魔都是能障碍成就无上菩提的怨敌,故称‘魔怨’。然修行人融精进庄严,则可勇破魔怨。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解:以十善作为修行基础的菩萨,若融入定度而作持心的庄严,则能引生念、慧、惭、愧、轻安等功德。


◇释名句:


·定——‘定’即静虑,欲令定心所现行,必先离掉举、昏沉诸障碍,使心达一境性,如是渐渐身心调畅,远离粗重,心能把持清明状态,起观思维法义,念心所念力强悍,法义显示,清晰无忘,促生抉择慧力,更能反照知非而生惭,慕古贤圣而生愧,如《华严经》中说:“禅定甚深恒照了,智慧微妙难思议。”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解:以十善作为修行基础的菩萨,若融入慧度而作抉择的庄严,则能断除一切分别的虚妄见解。


◇释名句:


·慧——慧度为前五度之睛,若不能成就慧度,则前五度之行持必落偏颇,故必须勤习佛法,务使了达缘起清净,如实了知诸法实相,犹如《心经》中的十三个无字,打断一切相对的分别,而不是建立,故《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故十善融六度是‘庄严’,而非实建立,于此清晰,那么一切的执实分别,自成妄见矣!


△申:


·据《瑜伽论》中说:“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几种最胜威德?善男子!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舍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动、见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又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蜜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从这两段《论》中所说,这《十善业道经》中所说,处处不离提点修行人要发大菩提心的原因,因为十善融六度波罗蜜多才是真实出世间的资粮,才能真正惠众生真实之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4-26 17:40 , Processed in 0.119379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