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日本在宅醫療05│三草二木 行善寺社區,跨世代、跨越正...

[複製鏈接]
harry1211 發表於 2019-7-12 14:3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年翻修的行善寺,保留了原有的寺廟外觀.jpg
溫泉、蕎麥屋、老人照護、障礙住家、社區活動都在一起
翻修後的行善寺僅有出入口和外觀還保留了寺廟的殘跡,沿著遍植綠樹的小徑蜿蜒而行,首先抵達的是行善寺溫泉,裏頭還附設蕎麥屋、麻糬店、咖啡、雜貨店;溫泉兩旁則是老人日間照護設施、診所、花店、保育園,健身房,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位於中庭、與農田相鄰的兒童廣場。當初在設計時保留了廣場上的樹木,隱身在樹木之間的是用原木製的遊樂設施和沙土小山,並留下了寬廣的通道,讓孩子能夠自由騎乘放置在木平台上的腳踏型賽車。
除了寺內設施,行善寺還提供名為「B’s福利服務」的社區網絡,有兒童發展諮詢、課後安親班服務、生活支援、高齡者巡迴訪問、獨居老人愛心便當、花壇維護服務,還有12棟障礙者住家,「相較於佔地廣大 、匯集了完整商業福利設施的share金澤,行善寺的服務則是散落在社區裡,我們追求的是由一般人、高齡者、兒童、障礙者等不同樣貌的人組成的社區,大家一起讓整個社區一起變得更好、更有元氣。」行善寺的代表速水健二表示。
與農田相鄰的平台上常常可見民眾自由坐臥.jpg
戰後障礙三法隔離障礙者,近年追求「正常化」,反思機構式照護
「過去『生下障礙兒的家庭會繁榮』的說法十分普遍,不管是一般人還是障礙者,都是毫無隔閡的共同生活在一起。」回顧日本的歷史,障礙者常常被視為擁有特殊能力的人,受到大家的敬畏與崇拜。在最早的歷史書《古事記》中,記載了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兄妹通婚,生下的孩子到三歲還不會走路,鎌倉室町時代後逐漸被神格化,成了漁業與商業之神惠比壽。
江戶末期到明治年間,仙台藩(現在的宮城縣仙台市)的智能障礙者天台四郎被視為福神,「四郎造訪過的店家就會商業繁盛」的迷信不脛而走,在他死後,人們在店裡掛上他的照片祈求福來,甚至還舉辦「四郎祭」,成了流行於東北一帶的民間信仰。


然而戰後「福祉三法」成立,〈兒童福祉法〉讓兒童住進了養護設施,〈身體障礙者福祉法〉讓身障人士住進了身障療護設施;〈生活保護法〉則讓沒有家的人住進了救護設施。
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又新增了福祉後三法:〈精神薄弱者福祉法〉、〈老人福祉法〉、〈母子福祉法〉,「立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讓這些人成為特殊的存在,紛紛住進了設施中,平常你看不到他們的蹤影。」
設施生活究竟有什麼不同?速水舉例:「放學回來太餓了偷吃餐桌上剛炒好的菜,大家一邊吃飯一邊聊今天發生的事,對一般人來說稀鬆平常,但在設施卻是五點用餐、七點後食堂就會關閉,一定要在兩小時內吃完。」又如一般家庭多半在晚上洗澡,但在設施為了配合工作人員的時間,往往是下午三點左右洗澡。

「B’s福利服務」,障礙者在社區自在生活
行善寺的「B’s福利服務」社區網共有12個障礙者住家,由於社區居民的理解,讓他們可以在此無礙的生活。「比方有語言溝通障礙的女生想剪頭髮,社區內的美髮師會盡力理解她的比手畫腳;有個有聞嗅癖的障礙者不管什麼東西都會不自覺的拿起來聞,一般絕對會引起店家反感,但在這社區中店家反而會『無視』他,讓他可以安心購物。」
行善寺的「Bs福利服務」社區網告示牌.jpg
障礙者參與送餐服務、兒童保育,被服務也能貢獻
障礙者不光只是被動的接受幫助,他們也為社區貢獻一己之力。速水指出,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提出人類有五大需求,「生理」、「安全」、「隸屬」、「承認」、「自我實現」,但在這之上其實還有一個「超越自我、貢獻他人」的需求:「任何人,不管是一般人還是障礙者,在滿足了五大需求之後,自然而然都會產生這種想要貢獻社群的需求。」
行善寺送餐到社區的時候,會由工作人員和障礙者搭配,兩人一起行動,「這樣一來反而容易打開對話,甚至有爺爺奶奶因為想要跟這些孩子多聊聊,要工作人員先去送便當待會再來接。」
還有一個有自閉症及依戀障礙的少年中川,只要母親照顧其他兄弟姊妹就會出手打人,在學校時看見老師對別的學生好也會動粗,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也讓他的症狀加重,來到行善寺之前依靠藥物控制病情卻未見起色,甚至還被醫生警告「再提升劑量就會有生命危險」。
「他需要的其實不是藥物,」速水表示:「依戀障礙比誰都渴望他人的愛,來到行善寺後,周遭的人一直肯定他、自然地與他相處,漸漸的他的症狀控制住了,用藥量下降,甚至還到保育園去幫忙照顧孩子。」
疾病的治療方法並非只有藥物一途,用環境的力量來改善症狀,正是預防醫學的真諦。目前行善寺也與金澤大學合作,進行「環境療法」的實證研究,在給予精神障礙、生活習慣病患者藥物之前,先透過社區參與、運動等來改善症狀。
寬敞的自治室.jpg

連動的照護系統,顧及高齡男性需求的健身房
要實現環境療法,得歸功於行善寺整體連動的照護系統。「社區居民來健身房GOTCHA! WELLNESS測定的身體數值全部跟診所連結,一旦發現異常,醫生和營養師就會直接到健身房來,和民眾運動一起聊聊如何控制體脂肪。」
除了提供一般民眾健身,標榜「從嬰兒到老人都能參加」的GOTCHA! WELLNESS也有身障者、障礙兒復健課程,更鼓勵高齡男性參與,貫徹「大雜燴精神」。
正在健身的民眾專注的看著正在上課的孩子們.jpg
「一般的高齡者日間照護,早上把老人家接來中心,大家一起做體操、一起唱歌,對奶奶來講很容易,但我們發現,這對爺爺來講很困難。」原來高齡男性多半靦腆,在眾人面前放不開,「如果是健身房的話,看起來不僅很酷,面對器材也能夠讓爺爺們不那麼緊張,更有參與的意願。」
跨世代參與讓GOTCHA! WELLNESS大大降低了上健身房的門檻,「根據統計,一般健身房的真正有效利用會員數約25%,我們則超過50%。許多人光想到要穿上貼腿運動褲曝露自己的大腿線條、和周圍擁有結實肌肉的人比較,就覺得壓力很大,但周圍有老人、小孩、障礙者,反而讓健身房成為一個舒適的空間。」
與健身房連動的診所,由金澤大學的醫生進駐.jpg
顧及全體使用者需求設計巧思,共同從無到有
「在設計時顧及使用者全體需求」的貼心,也反映在兒童廣場的設計上。「這個廣場非常受小孩歡迎,不玩個一下午是不會罷休的,但父母呢?平常育兒已經很累,來這邊不是只有陪孩子,如果能夠順便放鬆,那不是更好嗎?」
建築物順著兒童廣場而建,呈流線狀,一二樓都有大片落地玻璃窗與寬敞的緣廊,還放了好幾套桌椅,由於和廣場保持等距,父母可以隨時近距離掌握孩子的狀況。「媽媽們喜歡的空間有兩個重點,一是可以遮陽、二是可以坐下來,爸爸們往往會一邊顧孩子一邊滑手機,那就乾脆在廣場旁弄個咖啡喫茶,讓父母放鬆做自己。」
照顧孩子與父母需求的兒童廣場.jpg

行善寺:社區是我們的,缺少什麼就一起來創造
行善寺的設施幾乎都不是為單一族群設計,而是盡可能的提供給所有世代。「像是高齡者日間照護的房間,到了晚上就會無償借給社區居民使用,拿來辦聚會、酒宴等等。」居民來此洗溫泉、辦聚會,有了交流,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許多行動,「後續也衍生了民眾自發的老人茶會、障礙兒媽媽聚會、兒童聚會、健康教室,行善寺所在的北安田町人口僅有1千3百多人,但平均每個月的進出行善寺的交流人口卻有3萬多人,成了名副其實的社區中心。」
許多人往往會抱怨自己住的地方什麼都沒有,生活機能不便,「社區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覺得缺少什麼,那就一起來創造,這是佛子園一貫的理念。」
行善寺也有佛子園獨創的溫泉札,社區居民免費入浴.jpg
註:1960年成立的社會福祉法人「佛子園」,80年後原以照護障礙兒童為主。隨著兒童逐漸成長,佛子園也開始推動障礙者就業服務,活用廢棄寺廟、車站閒置空間,發展釀酒、牧場、餐飲、溫泉等事業,不僅創造了數百個障礙者就業機會、經營據點也成為當地居民的社交中心,成功打破正常與障礙的界線。
(感謝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日中通譯五十嵐祐紀子協助安排採訪。)

健身房提供各種復健課程.jpg
沿著廣場設置許多桌椅,讓父母休息.jpg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3-19 14:06 , Processed in 0.130742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