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清帝王趋之若鹜的收藏品——汝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撰文:王俊鹤
摄影:刘翔
供图:故宫博物院

汝瓷以清幽淡远、含蓄蕴藉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天青,这是一种介乎蓝与绿之间的颜色,幽玄,静穆,就像雨过天晴乌云散开后,露出的第一抹蓝。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这原是形容后周柴世宗命人烧造的宫廷用瓷,世称柴瓷。可惜的是,柴瓷至今都未曾发现实物。人们不舍得让如此美妙的比喻虚掷,便将它赠予汝瓷。似乎唯有汝瓷,可与传说中的柴瓷同场竞技而毫不逊色。




 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瓷中,汝瓷为魁,原因就在汝瓷的天青釉色。汝瓷创烧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但却是在宋徽宗时臻于完美。奉道的宋徽宗以“青”为贵,他献给神仙的祈祷词就写在天青色的青藤纸上,唤作“青词”“绿章”。这种淡蓝色所带来的沁人心脾的静谧感,恰恰契合了道教“静为依归”“清极遁世”的处世哲学。

  如果不是金人的侵扰,宋徽宗与汝瓷或许能延续出更多佳话。然而,北宋末年,宋金之间频发的战事,不仅扰了徽宗的清梦,也终止了汝瓷的烧造。这种世间至为名贵的瓷器,前后仅仅烧造二十余年,留下的存世品极为稀少。到南宋时,已经难得一窥,更别提与宋隔开一个元代的明清两朝。物以稀为贵,汝瓷一直占据宋代五大名瓷的首位,明清帝王趋之若鹜,几乎将散落于民间的汝瓷收藏殆尽,布衣百姓闻所未闻。


流传至今,有据可查的汝瓷世间不足百件,且大多散落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为清宫旧藏。据推测,在私人藏家手中的汝瓷不会超过五件。最近一次汝瓷的公开拍卖是在2012年,一件葵花洗拍出2亿港元的天价,为香港富商刘銮雄拍得,面对如此价格,一般人只能望而却步。对于大多数收藏家而言,触摸汝瓷的唯一机会,便只剩下汝瓷瓷片了。

  以瓷片收藏闻名古玩圈的白明人称“片儿白”,他藏有数千块汝瓷瓷片,它们大多来源于河南省宝丰县的清凉寺汝窑遗址。“汝瓷的成品率非常低,从窑址发现的大量汝瓷碎片就可以看出。”白明说,“不像现在可以用电来控制炉温,以前用柴烧,温度不好控制,出窑后,那些露胎的,变形的,或者颜色不对的,都得砸掉掩埋,只选取最好的贡奉给朝廷。


除了宝丰清凉寺,白明的汝瓷瓷片还有一部分来自杭州和北京南城。宋室南渡,必定带了一批汝瓷南下,而金兵也一定夺去了一批北上,在近千年的辗转流散中,脆弱的瓷器又有不少被磕破砸碎,掩埋于厚厚的土层之下。

  这些被抛弃的碎片流转到今天,随着人们对于汝瓷的认知而逐渐受到重视,民间甚至有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夸张说法。“除非某天在哪儿发现汝瓷窖藏,否则汝瓷整器全世界就那么多件,出现新整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白明说。汝瓷的瓷片收藏成了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不过,正如白明所说,“一块瓷片有一块瓷片的美”,至少瓷片上的天青釉色与博物馆里陈列的汝瓷并无二致。这种采撷自天空的颜色令人心旷神怡,看着它便如同与宋徽宗对话,这种“如见古人”的感觉依然令人心醉。

在白明的工作室内,我小心翼翼地抚摸一块汝瓷瓷片,与文献中记载的汝瓷特征一一对照。这或许是一只瓷碗的底部,裹釉的圈足内有三个细小的支钉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四十“论官哥窑器”条中说:“汝窑,余尝见之……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眼前的支钉痕细长而饱满,果然就像釉面上落了三粒芝麻,十分有趣。

  支钉痕的产生与汝瓷的烧造方法有关,不同于定窑白瓷的覆烧,汝瓷采用裹足支烧。宋代叶寘《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当时定窑白瓷是将瓷器一件件扣起来烧造,为了避免瓷器相粘,在口沿处不上釉而留下“芒口”,瓷器烧完后往往还要用金银锡等金属镶口,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汝瓷烧造时就用三或五颗支钉将瓷器托起,口沿与圈足均施釉,只是在底部留下几颗细小的支钉痕。

除了支钉痕,一部分汝瓷的底部还錾刻有“奉华”“蔡”“甲”“乙”“丙”等铭文。“奉华”是汝瓷进入南宋宫廷后,由宫廷匠师所刻,指的是瓷器为奉华堂所用,奉华堂是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蔡”应是物主姓氏,有人认为是蔡京家族用器的标志。而“甲”“乙”“丙”则是清代乾隆时将宫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别后,由清宫匠师刻于器底。汝瓷幽玄静穆,宛如天成,而这些留于器底的刻款与支钉痕似乎是在暗中戳破——此乃人工造物。

  把玩瓷片有一个好处,可以近距离地观察瓷器的胎色。除了支钉痕,那些原本藏在釉层下的瓷胎由于整器的破裂也与我们“袒裎相见”。汝瓷的胎质并不细密,而是略显疏松,其颜色就像人们焚香时落下的香灰的颜色,被称为“香灰色胎”。这种颇具禅意的颜色,与天青釉色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静穆典雅的氛围。

  细看手中的瓷片,釉面上有一些细小的裂纹。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说的正是汝瓷的开片,所谓“蟹爪纹”大概就是螃蟹在沙面爬过留下的不规则纹路。传世汝瓷大多开片,唯一不开片的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汝瓷水仙盆。如果依照曹昭的说法,这件水仙盆应是汝瓷中的极品。
“开片是因为瓷器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白明说,“新烧的瓷器大瓶,夜深人静时,也会发出声响,它自己在开片,在复苏。许多瓷器都有开片,有没有开片不是判断是否汝瓷的标准。”
汝瓷的核心特征还是它天青釉色。这种釉色极单纯,只有一种颜色,又极复杂,它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在自然光线下,才呈现出“雨过天青”的颜色。即使是在自然光下,它也随天变化,早上天朗气清,它也清朗,中午天空发灰,它也发灰,这是一种流动的色泽,在绿与蓝之间摇摆,游荡。这般神奇的釉色,明清两代的工匠都试图恢复,然而即便是康乾盛世,连景德镇里最具巧思的匠人也无计可施。有清一代,官、哥、钧、定等四大名瓷都被成功仿烧,唯独汝瓷的天青釉色最难寻回,从未成功烧造。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曾说过:“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等窑难度大得多,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在宝丰清凉寺的汝窑遗址也发现了玛瑙矿石,那么,是否神秘的天青色与玛瑙有关?有瓷器专家认为,汝瓷之所以在釉中加入玛瑙粉,是为了显示皇家用瓷的尊贵,表明烧造宫廷用瓷不惜工本,实际上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釉本身的主要成分相同,加入玛瑙并不会对釉色产生实质影响
可以想象,天青色第一次出现在瓷器上,或许也仅仅是一次始料未及的窑变,一次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是“出错”的配方、特殊的火候、凑巧的时间这些微妙的尺度,造就了瓷器中最为尊贵典雅的色泽。即便运用现代科技去分析与还原,仿烧出的瓷器也略逊一筹。笔者曾经在河南汝州见过当地人仿烧的一件莲花式温碗,造型和釉色均不错,但底部的支钉痕却白得晃眼,殊为可惜。
“现在的烧瓷技术远远超过古代,造型和颜色都可以仿,但是有一条我们永远也超越不了,就是它的神韵。”白明说,“汝瓷是农业社会、田园生活发展到极致的产物,我们今天已经是信息化社会、后工业时代,怎么可能做出同样的瓷器?我们现在仿烧汝瓷,是追着古人在跑,想的是我要怎么卖,要怎么获奖,但宋人不是这样,他们看天,天是蓝的,他们想的就是要怎么把它放到瓷器里。
对于白明而言,接近、触摸汝瓷的最佳方式,就是瓷片。手握一枚瓷片,既可以在古朴静谧的天青釉色中进入冥想,也可以在脑中还原它曾经作为整器的模样:是温婉的莲花碗,还是精巧的葵花盘,是典雅的三足奁,还是无纹的水仙盆……更可以想象宫室之内,宋徽宗如何摩挲器物,如何欣赏釉色,如何在与瓷器的彼此凝视中,体悟清极遁世与天人合一的哲思。
中国人讲求臆想之美。给你一片汝瓷,就是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你拿着它,可以无限地去想象。”白明说,“历史之门是打不开的,我们无法穿越,但历史留下了瓷片这个猫眼,这个窥视孔,通过这个窥视孔,你可以看到历史的原貌,这就是瓷片的价值。”


国家地理中文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5 08:12 , Processed in 0.139753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