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时代(550~577),由文宣帝高洋取东魏而代之,高齐政权是鲜卑化汉人,反对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最后为北周所灭,前后共六帝二十八年。
北齐是不怎么让人喜欢的一个王朝,历代皇帝都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杀人成性,各帝都昏聩淫乱,统治黑暗,素有禽兽王朝之称。
很奇怪的是,文宣帝高洋嗜杀成性,竟然 “酷喜释氏”,痴迷于营造石窟佛像。除了响堂山、天龙山等石窟外,后世还发现了很多窖藏佛像。
纵观佛教造像史,一提艺术,所有的人都会说唐代的最美。但如果仔细看北齐佛像,会发现他的美在于一种极致,这种极致表现在佛像线条的柔和美。
北齐的佛像动作单一,但是从不让人感觉枯燥,因为他的动感在于他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流线。
北齐造像佛衣由北魏时代的“褒衣博带”式,改变成袒右肩或低开领的通肩袈裟,袈裟质地轻薄而贴身,遒劲流畅的阴刻衣纹,顺着身体结构起伏,双腿轮廓隐约可见,这种“薄衣贴体”的造像风格,展现了印度笈多艺术在中国的流传影响,是北齐造像的一大特色。
另一种线条的美,则表现在脸部。
关于北齐造像的特征,引用一段金维诺先生的评价:“北齐多数造像面相丰颐,衣纹疏简,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
如果说北魏的佛像叫做微笑,那么东魏和北齐的佛像就叫做笑意。
北齐佛像脸部的微笑变得更加含蓄,有种说不出的深藏着的内涵,大多面部表情宁静且慈爱,形神兼备、清雅静谧的风格是后世难以超越的存在,低眉含笑间却隐含难以言传的丰富意境。
不同的人感受的不同的意,也许这正是北齐先人众生的仰望与结愿佛国所出的一份心,把佛的唯妙唯悄入骨三分,为世众人读取出来!
北齐佛像的美,不是说他表达的有多么的真实,甚至是虚幻而笼统。他表达的是一种性格,佛教的性格——柔和而安静。佛教徒应该具备的平和舒缓和遇变不惊的威仪。
北齐国祚历时短暂,统治者提倡鲜卑化,与南朝的交往,与西域的联系,天竺佛法的东传,中印之间的交流,时代的风貌、地区的特色、艺术的风格,交织在一起,吸取众长、融合各派,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孕育出北齐一代颇具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