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許棕宣「云何應住」─ 安宅里 蘇公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創作理念
基地位於澎湖群島的馬公市區近郊,一處名為「安宅」的地方,由一條灰色水泥路引入,小路旁一大片野生銀合歡,隨四季的變化而有著強烈鮮明的絕對色彩。「安宅里」這個名稱,總讓我想著《金剛經》裡的一段文字,「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處處總是侷促,但處處總也是在侷促狹隘裡體會自由,安其心,並在自由裡找到放心自在,於是安於所住。

此作品以自用住宅為其使用機能,建築物共分三層,大門入口的設置與建築物正面成90度的轉折,希望能避開與門前道路的直接接觸,一樓主要是屋主日常生活起居的場所,有刻意隱藏私密的臥室空間及開放性使用的公共空間,包含客廳、餐廳、廚房及一處樓梯轉折平台下的冥想空間,並以大片的固定窗與落地窗連接室外的庭園及車庫,讓內、外之間在視覺上可相互透視,因為庭園是屋主兩人植樹栽花的悠閒之地。

在規劃「安宅里」時,柱子已經落下,這是一個侷限,但要

如何在侷促裡找尋安身與自在?
如何在這一圈之地保持建築本身的圍塑與流動行為?
如何在內部圍塑出空間機能的實質需求且創造空間的開闊性?
如何讓外面的景物映入室內的同時又能保有室內的光與風之進入與遮蔽?
如何讓圍塑出的封閉區域有光的透入並喚醒身體的人文空間?
如何在水平性的場域裡製造垂直性的串連?


這些都是在「安宅里」這件作品,我所思考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用了三種設計理念試圖尋找身體的居住空間與身體的人文空間:

一、圍合裡的流動與靜默
(1)圍合
有如雙手圍合一個生命於兩掌中間的呵護般安住,並造成內循環式的構成,顏色的對比,內為深黑色,外為白色,黑色的為量體於其中,白色以板狀系統的方式圍繞,北向板牆較高為阻擋冬季時的東北季風,南向較低為納入夏季時的西南風,黑色量體為核心,白色板狀系統為屏障。

(2)虛實
黑色量體的退縮與挖空造成局部空間的虛位,「退縮」成為水平向氣的進出口與外界聯繫的隱藏空間,「挖空」成為內部垂直串聯並讓光從上而下的介入內空間。
白色板狀系統圍合這黑色量體的虛實面時,因本身的開口與符號、節奏性,再次沖擊核心的虛實,或是與之對話而再次翻轉「虛」與「實」的相互關係。

(3)靜默的流動
因為圍合裡的虛實性而讓空間產生,實質的界定面而造成虛位的可涵融流動的變化,光在內部游移的無聲,氣流在內部循環或上或下或內或外,人的視覺可看見,一天時間裡的變化,或一年生命的潛移,在靜默之境裡流動。

二、時間在空間裡的軌跡——(由光的移動論居所的存有狀態)
(1)側光的置入與閃避
本案西側為正面並臨社區的主要道路,對面有一棟三樓高的住宅,西側又是臥室的機能使用,所以希望在能夠引入光的同時又能閃避西曬的困擾,三樓臥室的規劃在西向與北向採轉角低窗,既可引光也可閃避西曬的問題,北向可開窗使南北空氣的對流,西向與南向採長型的轉角窄窗,讓光的進入成為一種詩意的語言,而二樓主臥的開窗是橫向長條形的西北向轉折窗,納光,納景,並模糊轉角的界定,南向開一扇門可至戶外陽台,納景,納風,一樓餐廳區東向與南向採大片開窗,除了模糊室內與室外的界定外,在早上時,光線進入的溫度開始了一日的生命。

(2)天光的置入與狹縫中的生機
在樓梯這個垂直動線的封閉性空間中,為了讓光能進入,於三樓頂與二樓東向側各開了一扇固定窗,並且在樓梯的轉折平台與北向壁面托開約30公分寬的距離,讓這片保有材料本質的清水牆一氣呵成的串連了一樓到三樓的屋頂,因為光影潛移在這個場域裡,可以靜默地感受到一日時間的軌跡,在此狹縫中從一樓抬頭仰望,而至天窗外的藍天,因為侷限的寬度與高聳的垂直落差,讓此處的生機,越發盎然與充滿希望。

(3)框景裡的四季變化
此建築物的南向面對著一整片的澎湖原生銀合歡,因四季而有著鮮明的變化,從春天的新生嫩綠、夏季整片的翠綠、秋季枯萎襲捲的銅鏽色,到東北季風橫掃的冬季就只剩滿山遍野的枯枝,映入眼簾的不需提醒的四季更迭,所以在每個樓層、每處空間都有著不同形式的框景,當安住於室內之時,亦能透過這些框景感受大自然不需言語充滿哲理的成、住、壞、空之意。

三、退讓的空間性——(由氣的流動論居所的存有狀態)
(1)退讓的意圖
在規劃此案時有兩個主要訴求,其一希望,一樓的出入口不要直接面臨馬路;其二希望,每一個使用的獨立空間都能有面向南邊的開口,所以讓黑色核心量體往內退讓了約150公分寬的距離,讓出的空間在一樓作為入口的大門規劃,使出入的動線有一個轉折的行為,延緩直接碰到馬路的時間,可以保護使用者進出時的人身安全,二樓及三樓形成開窗,讓南風可以進入到室外,讓氣流的循環可保清新,另一個退讓的意圖只為延伸,在一樓車庫上方有一室外陽台是被白色板狀系統包圍下產生的水平向平台,緊扣著黑色量體的二樓起居空間是二樓向外延伸最佳的寫照。

(2)皮層的符號
在外觀皮層的垂直面上進行符號式的思索,其意圖希望讓固定的建築能被看見隱含而使視覺上流動的韻律,在此利用了牆面的虛實、錯置、進出面、線性的 隱含、光線下的影子、轉角的開窗、比例及顏色等等,期望藉由這樣的律動感受到一絲詩意的瞬間。

(3)不斷上升的空間性
在每層的樓梯轉折平台刻意與正向的牆面托開約30公分寬度的距離,用意是讓此空間成為一樓到三樓垂直性串聯的場域,更向上延伸至穿透透明的天窗,而直接抵達藍天。這道牆面保有原材料的本質之粗糙與厚實,在脫模之後所呈現出不經人工雕琢,在陽光照射更顯質樸與本來面目。

(4)水平界定的開合
室內空間的使用,除了屬私密性質的臥室有其完整獨立界定外,屬公共性質的使用場所對室外的界定藉由大片開窗,對內則是以拉門及傢俱的方式模糊空間使用機能下的界定,讓視覺更加延伸沒有受到阻礙,而使得空間的連接更為緊密。

此作品因緣際會保留一道從一樓到三樓頂的清水牆,此牆保持脫模後水泥材質未加雕飾的粗曠模樣,如同在紙上不小心畫歪的那條線般,形成了無心之下的有心狀態。在狹窄且高聳比例反差下,更添一種感受上的無言悸動。知道光會經由上方及側邊灑進卻難以控制,又四季變化,因為一日時間移轉,天氣陰晴,讓這道牆有著多變情緒。在施工的過程一直注視著它,直到最後完工,當左右牆面都已粉刷修飾完畢,仍對它無法有著進一步的想法,因為它有著堅固安穩的狀態,氣定神閒,在周遭都已經過加工精雕完成,它仍保有一處素心質樸,亦如禪宗所說直指人心的感受。


長老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在建築體完工初期還未細作時,曾與屋主多方討論或想說服,希望他們可以也體會這道牆下的隱喻,並保留它,雖然這不是初時所預設的狀態,它卻給予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回饋,大智若愚般的對生命傳遞,是時間前行中的印記下賦予的覺知,回想設計之初,雖然基地現況柱位已立,地樑也已完成,重重限制形成了一種壓迫,但是如何在侷促裡尋找安身與自在,成了在我整個過程中極欲探索表達的,也是在設計這棟建築或空間時所希望給予的核心價值。


佛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作品資料
基地位置:澎湖縣馬公市
基地面積:243.51㎡
建築面積:115.45㎡
樓地板面積:325.28㎡
高度:10.30m
層數:3層
設計時間:101/01-101/07
施工時間:101/01-105/04

[Profile]
許棕宣
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系,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目前致力研究建築與禪的結合。
==========
圖文提供/許棕宣
編輯/吳宜晏


二、三樓是較為私密的居住空間,是為離家在外工作的兒女回家時居住的地方,在三樓設置了屋主修練的道場---佛堂,佛堂的西向及南向是連接的落地窗,與面向西南的露台相接,如此可觀看南向一大片野生銀合歡因隨四季變化而有著強烈鮮明色彩的更替,亦如感受天地之大美而不言,生命交替之時更能得心而自在。而建築內唯一串連三個樓層的垂直動線,有著天光的置入、挑空的狹縫及粗曠的原始材質,在移動身體高度的同時也能體驗另一種對生命的感知空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AI助手

GMT+8, 2025-5-18 08:52 , Processed in 0.236706 second(s), 80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