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完美的终站》(二)·现象的转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iroa 發表於 2017-2-4 07:31:3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airoa 於 2017-2-9 07:12 編輯

                                                                                              

             现象界的一切,无论是有情识的或无情识的,绝对没有例外地可以恒久存活,而不消失的。那麽,这种消失是否就是断灭呢?不是的,只是现象的转换而已!如水滴石穿,那穿失的部份并非消失,而只是转换成无数的个别沙粒,个别沙粒就是新的现象;又如植物的枯萎腐烂,亦只是物质性的分解,其分解出来的水份、木碎、矿质...等等,复还大地转成不同的营养,不同的营养就是新的现象;由是成住坏空便是现象界现象转换的自然规律,而其中的“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转换成另一新现象而已。
            从如上的说明中,说明了二种不可抗拒或改变的常理:
.现象界的自然规律——成住坏空,不可能改变,亦无法抗拒。
.自然规律只是现象的转换过程,而非断灭。
            自然界如是,人生又如何?人类亦是现象界的一份子,当然人生也就无外於这种规律的转换。若果我们天真地只希望永远安住在“成住(少年或青年或成年或中年)”期间,而不欲进入坏空(老年或暮年或死亡)阶段,那只是一厢情愿的虚幻妄想,现实的人生,没有一人可以避免或例外!所以,若连这种浅显的事实都不肯接受的话,那真是自增烦恼;为什麽呢?因为这类人愈靠近坏空期,愈促长不安的心态,执着的心态,不舍的心态,最终以无奈不愤的叹息中离去。若果能体会生命的必然性,现象的必然性,则心态自会豁达多了,不会作出无谓的挣扎,自添烦恼,於己於亲了无益处;反容易培养成看破的心,放舍的心,顺其自然的心态,最终必定会走得安详平和。
            综观临终离去的心态,大分不外三种,那就是负面情绪下的离去,正面情绪下的离去,以及说不出正负面的所谓无记性情绪下的离去。或许会有人质疑,若果是一个已呈昏迷状态的人,或一个植物人,当他们离去时,怎样判断呢?答案是可以的,可以从亡者的面部神态或表情得知;因为亡者脸上的表情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体温的升降而呈现相应的表现的。所谓“体温的升降”,是指遗体温度最後冷却消退的部位而言;譬如说临终者命终几小时後,身体已冷透,唯独头部仍呈温热的状态,在佛法的立场来说,亡者的神识最终是从头部离开;或全身冷透,唯剩足底还有余温的,则表示亡者的神识是从足底离开。在佛法立场来说,愈是身体的上部或顶门最後冷却,愈表示亡者接下来的新生命形态愈是优於这一期的生命个体,或不下於这一期的生命个体;反之,愈是身体的下部或足底的最後冷却,愈表示亡者接下来的生命形态愈是劣於或下於这一期的生命个体;如《成唯识论演秘·唐沙门智周撰》中所引《众生未然三界经》中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如上所说的有关亡者体温最後冷却部位的内容,是事实,而非臆测,亦非宗教思想家的创意,每一具体温的生命个体都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亡者的遗体很快会被安排送至冷库暂存,加上亡者遗体全身冷透的时间并不划一,故不为一般人所注意。至於说及的“神识的离开、新生命的形态”等的问题,撇开宗教思想的内容,而纯粹站在自然规律转换的立场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但不如佛教对此问题具体而微的深入说明。不过,此问题暂且放下,因为此问题不是此篇所要强调的。回头再看看亡者所留下的心声,心声呈现在脸上,表露无遗地显示离去时的心态:若是正面情绪下的离去,面部必呈安详貌,或欢悦貌,或微笑貌,甚或惊喜貌,而面部皮肤则多如平常状态,或略显光泽,甚或满脸红光等等。若是负面情绪下的离去,面部必呈现烦躁貌,或无奈貌,或扭曲貌,甚或惊吓貌,而面部皮肤则多呈苍白的状态,或略显乾涩,甚或灰黑满脸等等。若介乎两者之间的所谓无记性情绪下的离去,则面部多呈现如熟睡的状态,而这类亡者,大多在睡梦中离逝,或小意外中离去。若平生无显著的善恶行为,死亡时多呈平静心态下的离去。
            不管那一种情绪下的离去,离去不等同灯灭,离去只表示另一新生命体正酝酿形成,故“死亡”并非可怕,可怕的只是下一新生命个体的优劣而已。而这优劣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临终前的最後意念,亦即是说这“临终最後意念”是最极关键的!这临终前的最後意识形态或情绪是可以自我培养的,然而,不一定容易掌控,但若有人帮忙引导,则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达到成功的,那种引导就是“临终助念”,帮助临终者生起或把持正面进取的意念。不过,这不是本篇所侧重的正题,本篇主旨在显明“死亡”并非断灭,若能认识清楚,或可帮助临终前的正取向,这就是本篇所期待的。问答:


随 缘 :“故‘死亡’并非可怕,可怕的只是下一新生命个体的优劣不定而已。而这优劣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临终前的最後意念”------是否理解为:今生之善恶业,不是决定下一新生命个体优劣的最重要指标?
  答    :可以说是的,也可说不是!若临终无善知识开导的特殊因缘,那可说是的!若有,则润生因缘有变,则先前的善恶业种子不一定当生现行,那就可说不是!另外,若无宗教的信仰者,临终前了解“临终前的最後意识形态或情绪是可以自我培养”这一关键点,而能自我把持的话,亦可入不是的范畴,这点容後会说到。

孤 旅 :想来先生关于助念的阐释肯定是理、识兼备......
  答    :非常高兴看到年轻人的到来!助念不离临床经验,临床经验不离佛法正见,佛法正见不离勤於学习,勤於学习不离实践功夫,如是如是则理事兼备;否则只成“坐家”,坐在沙发上想当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教行不可缺一,愿与年轻人共勉!
孤 旅 :补充上面,我的意思是:应是理、识、事兼备,即道理,学识,实际实践之意。
  答    :您所说的“理、识、事”即“道理、学识、实际实践”,在佛法方面来说,只“理、事”二字就够了,要知“学识”的根本从那里来?不外“道理、理论、自他实际实践的体验或别人的复述”中来,故说“理、事”二者就足矣!若把“识”当作意识或心识解,则“事”的实际实践为谁所使呢?当然是您的心识;而心识的主客观决定思量的背景,当然离不开“道理、理论、自他实际实践的体验或别人的复述”中来。不过,就照您所说的,也无不可。



匆 匆:老师,您所说的趋向下一新生命个体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终前的最后意念,这是否会让人以为只需把握住临终那一刻的意念,而可以稍稍忽略平时的修行呢?
  答  :若无平时的加功用行,及建立佛法的正确知见,临终前是不容易把握的!要知临终前往往会现出先天性的我爱及我所爱的习气,对现前的生命个体及所拥有的一切产生不舍离的执着,有此执着的力量就直接滋润平生所曾做过善/恶业行为的烙印,产生牵引力,牵引投生相应的新生命方向。
匆 匆:我是否可这样理解,临终那一刻的意念应是平时修行在最后时刻的集中实践体现,若平时努力如法修行,培养强悍的念佛种子等等,则在临终前的最後意识形态或情绪就可以自己把控,或在临终助念的帮助下容易掌控;反之,则临终那一刻的正面意念是很难生起的,如是,我还能稍稍想通一点。
答  :一般情况之下,您的所说是对的;亦有少数的例外。譬如一位无任何信仰的临终者,於临终前,若知道自己可以掌控意念,而又意志坚定的话,则亦可生善道的。
匆 匆:今天刚好学习到《略论》的“共下士道修心次第---念死无常”,“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
答  :这段话都是训示修行人,务必知行合一,不可存侥幸之心!



无 尘:“临终最後意念”是最极关键的!这临终前的最後意识形态或情绪是可以自我培养的......老师这一段话意思是人临命终要有好的环境,这应看个人的福报了;也揭示了日常培养强悍的念佛种子的重要性,如果念佛种子强悍,也有可能自己做主。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  :不是好的环境,最重要清楚临终一念决定性的作用力,您看我回答匆匆居士那一段话就会明白。若了知临终的关键性,而又已培养了强悍的念佛种子,则临终时俱生习气难成干扰;若事先不知道的话,则念佛种子现行难成破竹之势!




64977e47gd78cddd91ba4&690.jpg (51.77 KB, 下載次數: 82)

64977e47gd78cddd91ba4&690.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11-1 07:33 , Processed in 0.08835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