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生的老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耗时7年,斥资1.25亿美元,美国人搬走了中国这座差点被拆的老宅《荫余堂》。
  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的盛行,我们对纽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的繁华街市心生向往,但是在在美国波士顿东北边,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之间,却矗立着一处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古徽州民居,每天吸引上万游客前去参观!曾经我们叫这所民居为荫余堂,现在我们只能叫它美国波士顿的碧波地?艾塞克斯博物馆。  
  谁也想不到,1997年这座因为未被列入保护名单,即将被拆除的建筑,却在大洋彼岸获得新生!


  荫余堂是徽州黄氏一族的祖业,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1997年因为而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荫馀堂无法挤进文物行列。缺乏保护经费,如果不卖,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多亏遇到了一位名叫南希?波琳的美国人才死里逃生。


  南希是个中国迷,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她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之前,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也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
  从1993年开始,她在1000多座不受保护的老房子中,选出着一座极具徽州古建筑特色的建筑,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耗时7年,斥资1.25亿美元,保存下这一座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




  荫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1997年起开始解体调查。荫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
  自此这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不再黄家所有,成为,美国人的博物馆!
《荫余堂》纪录片:


  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500件石雕,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


  接收古宅后,开始策划组装和保修工作,并规定古宅的所有部件间不得用任何钉子,全要用积木等套件组装起来,除了屋瓦之外,古宅一共有4000个构件,精密程度相当惊人。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
  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的名句。诗中描绘了皖南山间村居,荫馀堂是此建筑风格的代表作。而现在我们去看,只能到美国了!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但是和荫余堂的侥幸相比,其他上百座在城市的发展中荡然无存的古建筑的命运则悲惨许多。若建筑有灵,它该做何感慨呢,当初同意搬走它是认为它的文物价值最小,而现在看来,福兮祸兮,难以言说。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萨勒姆镇迪美美术馆。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的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



出于对民居的保护,每天限制参观人数,参观时间仅限半小时,且必须跟随导览按批进入,严禁拍摄……






沉浸在这样一座中国古典老宅里,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从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作为起点,了解中国文化。



多年以后,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受邀来到了迪美博物馆,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她说:“当时就觉得我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许多年前,他们曾是这件房子的主人,现在到这里却只能是客人的身份!



  国内有专家说异地拆解重建,肯定会对建筑的价值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这句话说出口总是让我感觉哭笑不得。
  正如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所言“比之于被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外国人的博物馆里!这样话说出来虽然解气,但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2009年时成龙曾将自己的4栋古宅捐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引起国内的轩然大波,口诛笔伐者有之,肆意谩骂者不乏,而看看现在国内对古建筑的肆意毁坏,这样的指责和抱怨似乎苍白无力了许多!
  在中国数以万计的老宅和标志性古建筑被拆毁,现在所谓的老宅古镇商业化可想而知,还不见得是过去留下来的...
何为对历史的尊重,对文物的保护!
这一次,美国人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 END -

15.jpg (89.11 KB, 下載次數: 179)

15.jpg

16.jpg (111.57 KB, 下載次數: 173)

16.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AI助手

GMT+8, 2025-4-27 04:38 , Processed in 0.090969 second(s), 72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