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炳灵寺石窟佛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佛教精舍 於 2015-5-18 17:04 編輯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之西偏北约3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处在“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在藏语中,“炳灵”是“十万佛”的意思,所以,炳灵寺(唐代名灵岩寺),也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了。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炳灵寺石窟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人为破坏又少,所以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多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二个主要时期。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


 此后,在元、明两代,炳灵寺石窟也还有修妆,但石窟开凿已趋于没落了。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窟开凿史上比较早期的作品,尽管历经千年,至今仍富有艺术生命力,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一佛二菩薩像    唐    高90公分    第34龕

   這是炳靈寺唐代造像的典型風格,佛高肉髻,面形豐滿,身著袈裟,神情安祥端莊。兩側的脅侍菩薩,梳高髮髻,面容豐圓祥和,上身袒露,戴項圈、臂釧、手環,下著長裙。左菩薩一手上舉持蓮蕾,右菩薩一手下垂持淨瓶。身姿雍容婀娜,作S形閒立姿勢。佛與菩薩的衣裙,輕柔貼體,衣紋流暢勁健。身軀比例勻稱,肌膚豐潤、健康飽滿,並流露出佛菩薩寧靜寬容與睿智慈祥的神韻。造像雕刻技藝概括、純熟而又簡練,反映出大唐時期佛教藝術的傑出成就。



菩薩坐像    唐    通高200公分    石雕    第168窟
  菩薩高髻上束帶飾花,面形豐滿圓潤,上身袒露、戴項圈、臂釧、手環。斜披巾帛、下著裙,左手撫膝,右手持花蕾置於膝際,右腿盤起,左腿下垂足踏蓮花,舒相坐於束帶方形座上。裙裾的擺佈與折疊自然而和諧,極具柔軟的絲綢質感,左腿上的裙紋呈弧旋形,是唐代造像中所特有的〝曹衣出水〞式,雕刻技法流暢純熟而富有裝飾趣味。在對神情的刻劃方面,作者細緻入微的表現了菩薩的端莊矜持與豁然大度的氣魄。使觀者感到樸實親切而溫暖。其雕刻手法的洗練與造型的完美,都可稱得上炳靈寺盛唐後期時的優秀之作。


菩薩立像    唐    68公分    石雕    第21龕
  菩薩高髻上束花冠,面形豐圓,上身袒露,戴項圈、臂釧、手環。下著裙、腰與胯部扭動,使軀體形成〝S〞形,披巾自雙肩搭自然垂落,左臂下垂,手提淨瓶。右臂舉於肩側手內持一蓮蕾,殘存於背項光上的花紋依稀可辨。此尊菩薩應為觀世音菩薩。造像身軀雖殘毀不全,但其窈窕綽約的風姿猶存,仍不失唐代造像的動人風彩與魅力。龕外下方有陰刻〝天寶二年……〞,估計此像完成於公元743年前後。


菩薩像    唐    46公分    石雕    第45龕
  雙菩薩皆梳高髻,面如滿月,雙眉宇間流露出一種溫文恬靜與典雅慈祥的神情。菩薩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左側菩薩,右手托寶珠,左手扠於腿上,右腿盤起,左腿舒展下垂踩一蓮台,呈半跏趺坐於方座上。右側菩薩,拱手於胸前,身軀扭動呈典雅曲線之美。通過臉部的表情、微妙的手勢及優美的姿態,表現出菩薩自在慈祥與悠閑沉思的氣質。


天王像    唐    高80公分    石雕    第10窟
  天王為佛的護法之一。造型堅實,慓悍勇猛,在性格上為了突出其護法的特點,一般威嚴兇猛,具有一種威攝感。這尊天王像,高髻束髮,身著盔甲,面形方圓,粗眉斜立,怒目圓睜,緊閉的雙唇流露出一股不可一世和氣吞山河之狀。雙手疊壓拄劍側立,暴烈而堅不可摧。作者通過其怪異的神情與兇猛的性格及堅定的造型,使其似熱血沸騰,活靈活現而使人望而生畏


阿難尊者像    唐    83公分    石雕    第10窟
  阿難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教傳說,他出家後,隨侍釋尊二十餘年,善於記憶、號稱〝多聞第一〞。在石窟造像中往往與迦葉尊者一起,脅侍於佛的左右。此尊阿難,豐滿英俊,慈眉修目,著斜領交叉的寬袖袈裟,抱臂侍立,儼然一位風度翩翩和充滿活力的青春美少年形象。正如佛經中所謂〝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花……能令人心服,見者大歡喜〞。其抱臂而立的自然及眉宇間流露出的自信和愉快的神情,都十分樸實無華而不矯柔造作。衣紋的處理也較為寫實,流暢的雙陰刻線,極富裝飾趣味。

十一面觀音像    明代    通高273公分    泥塑    第70窟
  十一面觀音為佛教密宗中的六大觀音之一。北周天竺耶捨崛多所譯的《佛說十一面觀音神咒經》中如是說:〝若友善男子善女人,須用白旃檀作觀音像。其木要須精實不得枯篋、身長一尺三寸,作十一頭。當前三面作菩薩面,左廂三面作瞋面,右廂三面似菩薩面,……後有一面作大笑面,頂上一面作佛面……〞,按照經文所述,〝若有患寒熱病者……以此咒之,悉得除癒……或患叮腫或患漏,或體生瘡,或被蚊螯或蠍螯……所有疾病,用此咒治,悉得除癒〞、〝他方怨賊欲來侵境,以此觀音像面正向之……令彼怨敵不能前進〞等等。如此而來,信仰者十分普遍。敦煌莫高窟中,早在初唐時期,就已有十一面觀音像出現,隨著密宗的進一步盛興與弘揚,十一面觀音成為藏傳佛教中信奉者們頂禮膜拜的主要對象。
  這尊十一面觀音像,十一面八臂,兩臂合掌舉於胸前,六臂外揚或曲或張,因手臂多已殘斷,手內持物與手之結印不甚明瞭,其衣飾裙裾裝飾華麗,端麗溫婉,靜穆中流露出某種莊嚴的神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4 08:05 , Processed in 0.112809 second(s), 57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