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用新浪微博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佛圖網

我的導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内第一名塑——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由高僧朗公始建于东晋,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 被毁,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年至525年)由法定和尚主持开始重建,至唐代,灵岩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至北宋则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以后的金元明清数代,寺院虽然未再扩大,但依然保持了相当的规模。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
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一位医学界人士说,透过罗汉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另外,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墨书题记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灵岩寺内幸存的古代艺术珍品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像。这些塑像环列于殿内四周的壁坛上,坛座高约78厘米,脚座高约33厘米,坛座至罗汉头顶高约155厘米,整体看大小一致,比真人略大。塑像大都完成于宋代,少量是明代塑的。



罗汉像的胎骨主要有铁制和木制两种,制成后用粗泥捏成大体形态,待其干后再用粘软的细泥塑出具体形象。细泥干后,用以榆皮绒、麻筋。细沙、胶泥等合成的泥膏塑造形体表面的细致部分,并在整体干后进行整形,涂以经胶质调和的白垩为底色。


创作塑像的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惟妙惟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对衣纹线条的曲直、角度的转折,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甚至透过衣纹可以体察到人体的筋骨。此外,衣饰的细部制作也十分精致,即使衣带的来龙去脉和结扣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创作中,工匠们摒弃了宗教作品一贯的冷漠,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微。尽管这些罗汉均采用座姿,但由于动作各异,形神不同,竟无一丝单调的感觉,反而因为它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人平添一种亲切的感觉。



灵岩寺罗汉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在参观后,欣然挥毫题道“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宋代灵岩寺彩塑有以下艺术特点:
首先从造型上来看,对形体的把握极其准确,对于人体的结构比例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较为清瘦的人,眉骨、鼻骨、颅骨、下颌骨都比较明显,刻画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脸上的肌肉起伏雕刻精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的眉弓处有一个小的三角肌将眼角的层次表现出来,它连接眼睛与耳朵,增强了立体感和表现力。从高峰禅师和孙陀罗难陀尊者来看,前者人物高鼻凹眼,脸面有较大的起伏,眉骨明显,后者脸面平整具有东方人的形象特征,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方脸大耳、身材魁梧,和平常人比起来除了耳垂大一点,似乎就是僧侣人生活场景的写照。
其次从色彩上看,衣服的主要颜色有白、红、蓝、绿、黄等,其中主色是红和绿,均以白色做里衣,外罩长衫,以V字领为主,全是两层右衽交领法衣,外披田相或其他纹饰的袈裟,区别仅在于服色和纹饰;除个别戴帽外,几乎全是光头,凡是可以看到足部的,全都穿白底黑面翘头鞋,在服饰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前襟和袖口画有精致的图案,主要是二方连续,在衣服的肩和背部有四方连续的图案,图案主要有花卉中的牡丹、莲花,还有蔓草和几何图案,配色素雅、淡泊。仕女雕像颜色较为浓烈、纯度高,对比强烈;以红、蓝为主,间有黄色点缀,没有白色,但雕像的肤色为白色,衣服上没有任何图案,颜色较为单一,而灵岩寺罗汉的肤色则有黄色、黑色,其中以自然色为主,体现了男性特征和地域特色,仕女们地处南方,雕塑体现了南方女性的皮肤细腻、柔嫩。
综合造型和色彩两部分来看,可以知道此时的大体艺术风格:写实性较强,题材以平民生活为主,逐渐由高雅变为平俗,艺术更贴近生活,表达平常人的生活,僧人和普通仕女的形象,栩栩如生,一举手、一投足,动作和神情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见的形象。
灵岩寺罗汉雕塑的无名作者,无愧是古代杰出的雕塑家。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不以表面的花哨邀宠媚俗,而志在开掘形象丰富深刻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内涵;他们不以一般的真实生动为满足,而是力求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诸如善辩、善良、睿智。这些罗汉形象的塑造,固然是为了表达佛教主题,其中不可避免地浸润着佛教的思想感情,但即使在西方的雕塑中也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连线欧洲,可以知道这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刚刚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确立了个人价值,开始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这些变化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可是西方的艺术一直比较强调形体的优美,对于形体之外的思想表现不是很充分,这与中国追求意境、追求神似大不相同。
那么,山东灵岩寺的雕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艺术风格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经济方面来看,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镇商业的繁荣,导致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需求成为社会新的需求点。另外,北宋的纺织手工业主要是丝织业,其次为麻纺织业,罗、锦、绫、绢都是丝织品,它是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这使人民更注重造像的装饰性和工艺性。
从政治方面来看,由于宋代外患严重,自北宋中期起,朝廷为保一时之苟安,向邻国纳贡求和,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广大民众,面对现实苦难,希望神能解决现实问题。而城市商业化,促使社会意识更倾向于现实,这一切促使神的形象无形中走向世俗化和人间现实化。
从艺术和思想意识方面来看,自从宋徽宗开设画院,提倡写实主义风格起,世俗绘画开始兴起,民间的《货郎图》和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代表。绘画是二维艺术,有长和宽,而雕塑是三位艺术,具有纵深感,相比绘画更加平民化,是艺术的平民化,也是佛教的平民化。
从灵岩寺彩塑罗汉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彩塑的艺术特征,就是世俗化,艺术开始由上层士大夫向下渗透和普及,题材也扩大了,风俗画也比较盛行,关注平民的现实生活,写实性强、生动活泼,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在当今现实社会中也有流行文化,这大概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综合整个艺术史来说,艺术都是越来越普及,只有在满足温饱之后,才有时间娱乐,这是生存的法则,也是艺术发展的条件。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东林佛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行深致远,造就心灵佛图——佛教图片分享平台——佛图网www.photobuddha.ne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佛圖網

GMT+8, 2024-5-10 00:00 , Processed in 0.140380 second(s), 80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2014-2022 佛圖網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