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14 18:19 | 發佈者: 闻音
5月10日,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威尼斯开幕。此次双年展由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拉蒂(Carlo Ratti)担任总策展人,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 )为主题,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学科的关系,探索建筑应如何“智能”地应对环境危机。 ![]()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世界建筑文化的最高标准之一,被公认为建筑学发展动态的风向标。除主题展外,本届双年展还包括66个国家的参展作品。 ![]() ![]() 这场持续至11月23日的国际展览中,智慧与科技以一场跨越国界的建筑实验,回应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构建了一个应对气候危机、技术伦理等问题的全球对话场域。其中,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智慧科技,正以人类伙伴的姿态,连接世界建筑的过去与未来,预演着未来城市的日常生活场景。 ![]() ![]() 本届中国馆展览以“容·智慧”为主题,通过展出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来城市为主题的10件(套)展品,探讨在工业文明向智能时代转型的今天,中国建筑师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汲取智慧,并将这种“容”的智慧应用于当下的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 ![]() 华为作为此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首席智能及技术合作伙伴”,以智慧科技展现中国的传统建筑美学,与中国馆的“容·智慧”主题高度契合,融会贯通、智慧创新。 ![]() ![]() 而在威尼斯军械库 (Arsenale di Venezia) 展区,仿生机器人与智能系统作为重要部分,同样正在展示它们在地球及太空环境中重塑建筑结构、可穿戴设备设计与应用的重要角色。 ![]() 比如BIG的展览《远古未来(Ancient Future):以技为桥,连接不丹的传统与未来》,生动呈现了不丹盖勒普正念之城(Gelephu Mindfulness City)国际机场的设计,展现了不丹丰富的木雕文化传统如何借助现代技术实现规模化表达。 ![]() ![]() ![]() 展览现场,由比雅克·英厄尔斯集团(Bjarke Ingels Group)、劳里安·吉尼托留(Laurian Ghinitolu)与森新(Arata Mori)共同呈现的装置中,来自不丹的匠人Sangay Tshering与Yeshi Gyeltshen在AI的机器人的辅助下,雕刻出用于机场斜交网格结构的精美木梁图案。 ![]() ![]() ![]() BIG创始人兼创意总监Bjarke Ingels表示,机器智能并非取代传统,而是成为其伙伴——连接过去与未来、直觉与算法、仪式与精度。这不是对立,而是一种融合:机场的重型木结构装饰,既古老又前卫,既是文化的延续,也是未来的表达。 ![]() ![]() BIG合伙人Giulia Frittoli认为,《远古未来》展览关注的是——传统如何在不被遗忘的前提下持续演化。机器智能让工艺得以规模化,但创意与艺术性依然根植于人类之手。这正是他们正在探索的协同关系:通过与机器协作,我们能够让建筑变得更具人性。 ![]() ![]() 另外一组体现人机协作的展品是菲利普·F·袁(Philip F. Yuan)与何斌的《共创》(CO-POIESIS)。二人利用回收木材与机器人建造技术,为两台机器人搭建了临时展亭。 ![]() 这座大型结构中,两台配备传感器的有线机器人各司其职:前方的演奏钢鼓,后方的随之起舞。展亭外另设供观众击打的钢鼓——当访客敲击时,机器人会同步演奏相同节奏,继而触发伴舞机器人的即兴舞动。 ![]() 除此之外,2025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这些机器人与AI,还折射出智能机械在太空、建筑、地球与人类生活中不断扩张的疆域。可见这场国际大展,正聚焦于人类活动与机器人支持之间日益紧密的共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