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2 14:12 | 原作者: 孙小
六號窟出土的人物畫像
勝金口洞窟外圍 2013年3月,一批摩尼教文物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勝金口被發現,映射出當地文化的演變過程。勝金口石窟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二堡鄉巴達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溝口的一處河灣地內,曾是古代僧侶修行的場所。2012年春夏之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吐魯番勝金口石窟搶險加固工程進行前期清理挖掘。在地處山谷的勝金口石窟寺院內,考古人員共清理發掘了13座洞窟、26間居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出土大批精美壁畫殘片、泥塑像殘塊、漢文、回鶻文等紙質文書,壁畫上還發現有漢、回鶻文題記等,在生活區還發現土炕、灶、臺階等生活痕跡。
現場發掘負責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吳勇說,勝金口石窟寺內曾經滿繪的佛、菩薩、供養人形象,以及葡萄、蔓草、動物等紋樣,壁畫色彩鮮豔、圖案精美,極富美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且為高昌地區所罕見。據史料記載,西元840年西遷回鶻的一支到了高昌(今吐魯番地區),將摩尼教帶入,這一地區的石窟中遂出現了摩尼教元素。讓考古人員驚歎的還有這座石窟壁畫上的菩薩像,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人物形象豐滿,雍容華貴,是典型唐代風格。吐魯番勝金口石窟新發現的多種宗教元素的痕跡,不僅是當時吐魯番地區宗教變化的物證,也彰顯出吐魯番地區多民族、多宗教兼收並蓄、互相融合發展的地方文化色彩。
【相關連結】摩尼教也稱明教,發源于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西元6-7世紀,摩尼教傳入中國新疆地區。西元10世紀前後,吐魯番盆地的高昌故城曾是摩尼教後期的活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