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經過數年努力從海外征集回歸的七件“國寶級”洛陽龍門石窟流失佛雕,在洛陽龍門博物館首次與公眾見面。七件佛雕分別名為龍門石窟北魏時期佛頭像一件,唐代佛頭像兩件,唐代觀音、天王頭像及飛天造像各一件,北魏風格彌勒頭像一件。 這七件佛雕文物是北魏晚期至盛唐中國造型藝術極盛期的優秀作品,充分展示了在龍門石窟形成並影響全國石窟造像的“中原風格”和“大唐風範”兩種劃時代的造型藝術風采,代表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藝術風範。在20世紀上半葉,被不法奸商自龍門石窟盜鑿出境,並長期流失於境外。2004年,國家文物局嚴格履行專家論證程序並經龍門石窟研究院確認後,利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專項經費”征集回國。 作為我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石雕,如今共存有洞窟2300余個、佛教造像近11萬尊、佛塔80余座、造像題記2800余塊,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考古和宗教研究價值。2000年11月,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