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4 14:34 | 原作者: 佛圖網官方
2012年11月23日从敦煌研究院传来消息,通过该院数位文博专家近日对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的红塔寺石窟进行的实地调查,确定距离地面数十米的绝壁之上的石窟内表层为清代康熙年间壁画,这使得使甘肃石窟历史年谱延续到了清代。甘肃省横跨河西走廊,境内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众多石窟寺保存了公元5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上璀璨的佛教艺术。但进入宋元以后,甘肃佛教石窟艺术也随着中西商路的变迁和战乱逐渐衰落,特别是清代,在红塔寺石窟发现之前,几乎找不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现在红塔寺壁画的出现,对甘肃石窟的重要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红塔寺石窟位于唐汪镇河沿村北50多米,地处距地面50多米的红塔山悬崖上,清代中期红塔寺称为洪塔寺,后因紧靠高约百米形似宝塔的红色砂岩巨柱,改名红塔寺。据寺内现存的清乾隆三十八年刻立的《洪塔寺(红塔寺原名)募化舍施常住碑记》记载:“红塔寺始建于南宋末,依悬崖峭壁凿窟而建。” 2009年10月17日,甘肃省东乡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组在对唐汪镇红塔寺实地调查中,寺院主持唐仲吉向普查队员介绍,该寺上方悬崖上的石窟中有大面积的精美壁画,并提供了部分壁画的照片。2010年1月20日,普查队员前往红塔寺勘察。在5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对石窟和壁画进行了重点实地调查,发现了约50平方米的壁画。壁画主要分布在石窟四壁和窟顶,整个石窟内部除地面外,均以赭黄、红、黑和白诸色,在涂抹于石壁上的泥层表面绘出精美的佛像题材壁画。壁画上有释迦牟尼、菩萨、观音等人物,在释迦牟尼左右两侧自上而下各绘有四层小型壁画,每层六幅,每图各配有一个标题说明,犹如一幅幅立体连环画,整个画面内容丰富,布局严谨。人物有坐有立,排列错落有致,神韵突出。此次发现填补了东乡县境内没有大面积石窟壁画的空白。但由于石窟位于距离地面数十米的绝壁之上,加之当地相关的技术力量不够,对于石窟壁画的具体研究未能展开,其在佛教史、佛教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还不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