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9 10:43 | 原作者: 闻音
![]() 前不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鄴城考古隊,在鄴城遺址東部,發現了一處不規則的埋葬坑,內部驚現佛教造像近3000件(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遺物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2012年,在曹操墓正西偏南的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發現了一巨大佛教造像埋葬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報了這項重要發現的最新進展。今年1月上旬,在北吳莊北漳河灘沙地內,鄴城考古隊發現某些異常跡象,於是決定在此進行考古勘探。隨後,考古人員發現了這個佛教造像埋葬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本次考古發現意義重大,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南北朝、隋朝、唐初時期重要考古發現之一。佛寺、佛像這樣級別的發現史無前例。王巍介紹,這次考古發現的意義首先在於位置清晰準確,層位元關係均有科學記錄。本次鄴城出土的這批佛造像反映了都城級別的佛教文化在當時的發展程度。其次,本次發現年代清楚,前後銜接。這批佛造像的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和唐代,北魏晚期、東魏、北齊、唐代各時期紀年明確,時代前後銜接,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佛教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同時,本次考古出土的佛造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色彩豔麗。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泓介紹,這批佛像多為背屏式,另有部分單體圓雕的佛和菩薩像。很多造像保存有較好的彩繪和貼金痕跡。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北朝晚期鄴城作為北方地區佛學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 研究人員從考古中發現,這些佛造像的擺放雜亂,可能屬滅佛而非痤埋。鑒於本次出土佛像中,發現的個別唐代風格的造像推測這批佛像可能源于唐代滅佛運動。目前,該考古發現仍有許多謎底等待解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