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9 10:54 | 原作者: 闻音
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於2014年5月6日,在臺灣新北市推出全臺第一次完整介紹以佛陀信仰傳承千餘年從未斷絕的緬甸─“黃金佛國—緬甸信仰與人文特展”,首度展出依實體比例縮小(1:70)完成的大金塔建築模型,讓社會大眾認識除了“藏傳佛教”與“中國禪宗”外,另一傳播到東南半島的上座佛教(南傳佛教)。特展共分為“緬甸的人文與生活”、“佛塔建築”、“緬甸與臺灣”、“宗教藝術及工藝”四大主題區,在文化交流頻繁的現代地球村,讓臺灣觀眾體驗不同地域的佛教信仰,認識遙遠中南半島大國-緬甸的重要展覽。
5月6日下午,“黃金佛國─緬甸信仰與人文特展”舉辦開幕祈福儀式,出席開幕儀式的有新北市永和區區長吳興邦、立法委員張慶忠等貴賓。開幕典禮不僅有緬甸傳統服飾的走秀,更有緬甸上座佛教的七位蓬蓬(緬語為僧侶之意)到場誦經及浴佛祈福,帶給為期三個多月的“黃金佛國─緬甸信仰與人文特展”最好的開始。
緬甸八大生肖饒富趣味特殊“化妝”又防曬 六樓展區中和平交流廳為觀眾互動區,設有緬甸星相與生肖、換裝拍照區和浴佛體驗區:華人文化中有十二生肖,緬甸則是以出生在星期幾可分為八種動物及與之相對應的性格特質。觀眾利用萬年曆互動裝置可以找到自己的出生星期後,對照展版文字認識自己的緬甸生肖動物;還可換裝穿上緬甸傳統服飾在仰光地標大金塔前留下紀念照,而浴佛的動作更是緬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顆清淨心。
在緬甸,人們臉上會塗著黃色粉狀物,有時還會畫成圖案。這是緬甸常見的一種“黃香楝樹皮”,當地人稱為“特納卡”(Thanakha),將樹皮磨成粉末,用水混合,擦在臉上,據說這樣有防曬護膚的效果。臉上擦著黃色粉末的小孩與女性,成為緬甸文化的鮮明的特色;有興趣的觀眾則可自己試磨黃香楝樹皮,塗上緬甸防曬聖品香木粉,讓自己十足緬味。
緬甸人生活與佛教信仰息息相關 第一特展室以“緬甸的人文與生活”、“佛塔建築”、“緬甸與臺灣”為主:緬甸的人文與生活區以茵萊湖為背景,並從上方在地面投出水影,呈現水鄉的意象,此區有貓頭鷹吉祥物、歡喜滿願佛、黃香木與石磨等文物,還有短期出家、點燈節與潑水節的影片介紹,一窺緬甸人的日常生活,進入佛塔建築區之前,還有石碑林寺的半立體造景,又是一個讓觀眾拍照的亮點;佛教傳入緬甸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近九成左右的人口是虔誠的佛教徒。為什麼特展取名黃金佛國?緬甸佛教藝術中,最富特色的表現便是佛塔。緬甸的佛塔多半以磚砌成,呈吊鐘狀,占地廣大,是緬甸各地最為醒目的建築。由於緬甸產金,緬甸人習慣以金箔奉獻,裝飾佛塔與佛像,因此緬甸著名的佛教聖地都是一片黃澄澄的金色。在佛塔建築區展示出了緬甸三個佛教聖地:位於仰光的大金塔、曼德勒的大金佛,以及在孟邦的大金石佛塔,另特別介紹千塔古城蒲甘;此區最特別的是精心製作的依實體比例縮小(1:70)完成的大金塔模型,大金塔是世界上少見以黃金裝飾的大型佛塔,是緬甸最具代表性的地標。
緬甸與臺灣多元文化精采呈現 緬甸與臺灣區除了介紹新北市中和華新街的緬華移民歷史外,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更是著名出生於緬甸,立足臺灣而走向世界的代表,特展在此介紹了心道法師甫於今年三月於緬甸獲頒的最高禪修成就獎、獨特的法扇,及以蓮花纖維製作的珍貴袈裟。
第二特展室為宗教藝術及工藝區,展示了緬甸佛像、緬甸樂器、緬甸漆器、緬甸懸絲傀儡等珍貴展品,觀眾透過導覽也可欣賞與漢傳佛像藝術不同的設計,漢傳佛像多有背光,而上座佛教佛像則是頭頂“冒火”,僧袍上不僅有紋飾,亦鑲有寶石。展區播放緬甸傳統音樂,及影片介紹上座佛教最特別的托缽供僧文化。相信觀眾在參觀過“黃金佛國─緬甸信仰與人文特展”後,更能以不同的視野,看見多元文化的珍貴,體會宗博館“尊重•包容•博愛”的創館理念。 |